华夏文明,如此多娇——我国文化遗产大扫描
央视国际 2006年06月09日 11:18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记者邬焕庆、李美娟
文化遗产,是千百年前祖先留给我们幸运的礼物,也是民族文化经过历史风雨的淘洗后留下来的薪火。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化遗产,如璀璨星河。
在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即将到来的时候,我们扫描一下拥有的文化遗产,在祖先创造的遗存面前,不由不顿生敬畏之心。
锦绣河山,叹为观止
庐山,位于我国第一大河长江中游南岸、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滨,具有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庐山众多的奇峰、怪石、壑谷、瀑泉、岩洞等,形成了奇特瑰丽的山岳景观。1996年,庐山以我国唯一“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4年荣获首批世界地质公园荣誉。
诗人陶渊明在庐山开创了我国田园诗风。从公元前一世纪至今,谢灵运、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康有为、胡适、郭沫若等近1500名诗人先后登山,写诗4000余首,数以万计的诗碑遍布庐山上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在我国的文化遗产中,有很多的名山,如泰山、黄山、庐山等等,这些壮美的大山,因为深深蕴涵博大的文化底蕴,而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共同守候的文化遗产。
名筑古村,留驻人文
安徽黟县西递,是千年徽州文化的典型代表,集牌坊、古民居、古祠堂“三绝”为一体,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西递(原名西川),始建于北宋,是一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胡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由于历史上较少受到战乱侵扰,村中原始形态保存完整。现保存十分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24幢,祠堂3幢,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举世罕见。最值得玩味的是,当年的徽商把自己的喜好和理想“刻画”在建筑上,表达在那些砖雕、木雕和石雕上,使这些冷冰冰的建筑好似注入了人的灵气,吸引了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地的参观和学习者。西递村被中外专家誉为“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
2000年11月30日,西递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秦砖汉瓦,这些凝固的历史,已经成为我们永远的守候。建筑,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文化的风格,更能凝固住当时的人文历史。在我国的文化遗产中,有很多是著名的建筑物,甚至整个古村落,除了西递,人们耳熟能详的还有故宫、长城,平遥古城、周庄,以及诸多的帝王陵寝等。
这些遗产的留存,使我们能真切地抚摸到民族传承下来的历史,感受到“勤劳智慧勇敢”这个民族冠称的骄傲。
传统艺术,璀璨夺目
浙江新昌调腔,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标志着有600多年历史的新昌调腔纳入了国家保护计划。
时代变迁中,新昌调腔一路风雨飘摇顽强地走了过来,现在成为真正的“国宝”。新昌调腔的演出风格很独特,有着不托丝竹的“干唱”“帮唱”,保持着原汁原味的特性,这在国内所有戏剧中是绝无仅有的,也是“申遗”成功的优势之一。
新昌调腔是我国元代南腔北曲相互融会所派生的一个声腔,是保留至今的最古老的声腔之一,素有“戏曲活化石”之美誉,此类剧目贯穿整部“中国戏曲发展史”,北宋的目连戏、南宋的老南戏、元代的元杂剧、明清的传奇剧,直至近现代的历史剧和现代戏,都可以在新昌调腔剧目中找到渊源。
艺术,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灵。在文化部最近公布的51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曲艺等涉及艺术性质的就占到了近8成。
这些通过口传身授而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实际上是构成了现在我们这个民族最完美的精神家园的核心。梁祝、阿诗玛、刘三姐,昆曲、川江号子、古琴艺术、皮影戏,太极拳、少林功,杨柳青年画、藏族唐卡、宜兴紫砂陶、景德镇手工制瓷,这一个个都已经是我们民族的符号。
民风民俗,文化血脉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这个我国民间传承中的重要节日,历史十分悠久。在我国境内除汉族外,许多少数民族都传承这一节日。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按照时序,端午节被认为是夏天的节日。关于这一节日的形成,在文献和民间有许多说法。不同的说法表达这一文化创造和传承者的共同心理。端午节产生之后正是由于传承者的不断参与,使其不断变异发展,才变得血肉丰满,成为一种“箭垛式”的文化景观。
吃粽子、五彩缕、香荷包、五毒兜肚、龙舟竞渡是端午节的节目,已在全国流行。
传统节日是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我国一系列传统节日中比较著名的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少数民族也有许多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如藏族的雪顿节、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等。目前,这些传统节日都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单。
责编:陈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