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世遗大会中国惟一审议项目殷墟进入冲刺阶段
中广网北京3月13日消息(记者于闻)
在全国“两会”期间,河南安阳市12日在北京举办了“殷都文明论坛暨文化之都·安阳与殷墟图片展”,以推进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由安阳市委、市政府与首都文明工程基金会、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文明杂志社等单位联合举办的这一活动,目的之一也是为了打造“认识中华文明,从安阳殷墟开始”的文化品牌和“弘扬文化,传承文明”的城市理念。
殷墟是2006年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中国惟一的审议项目,在申报活动的冲刺阶段,安阳强力舆论造势,开展宣传推介活动,旨在进一步推进殷墟申报进程和弘扬殷商文化。这次活动分为两部分,一是以文明论坛的形式,展现殷墟的保护状况和今日安阳文明建设的成果;二是以图片展为载体,展示殷商文明丰富的文化、历史、考古内涵。活动主办方邀请到了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王宇信,以及李庚、彭林、宋镇豪、唐际根、郑振香、刘志伟等知名专家学人。这次文明论坛的主题是:殷都文明与中国的发展,其目的在于探讨中华殷商文明的历史、传统和保护殷墟的现实意义。
活动中,中共安阳市委书记、全国人大代表靳绥东作了题为“殷墟——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的演讲。他说,殷墟发掘揭开了一个尘封的王朝,安阳因殷墟发掘而为海内外关注。殷商文化的主要标志特征为:甲骨文、青铜器、古城遗址和《易经》,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声誉。殷墟丰富的文化遗存表明,它不仅是一个地下文物宝库而且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殷墟以其主要的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不可或缺,辉煌壮美、璀璨绚丽的一页,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将更加有利于保护这一人类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各界的关心和帮助和支持下,安阳人民将会把一个完整的、有价值的、重要的文化遗产奉献给人类。
与会的殷商文化专家学者纷纷发言,表达对殷商文化的体会和感悟。他们说,殷商文化是充满活力和生命力的古代文明,不仅相当进步而且日臻成熟。它有熟练的铸铜技术,有独立发展的文字体系,有复杂而有效率的军事和*组织。这种文化表现出殷商时期富庶的物质生活,表现出高度成熟的民族艺术以及明确的社会组织。对于后世有着巨大的影响,我们尊重殷墟、尊重历史,这一巨大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引以自豪和骄傲,同时也应更好地传承和弘扬。
同时举行的“文化之都·安阳与殷墟图片展”,分为“魅力安阳”、“殷商文化”二部分,全面展示殷商文明丰富的文化、历史、考古内涵,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以及今日安阳文明建设的成果等。通过殷商文明论坛这一平台,使学术和考古界以及文化界的学者和相关知名人士对殷墟保护及殷商文明状况进行具有深度和广度的研究、交流和探讨,同时为这一历史进程提出具有根本性的对策和建议。
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蓄势待发,近几年安阳市委、市政府相继举办了4届殷商文化节,修建“殷墟博物馆”,举行“司母戊鼎故里展”,正在积极筹备“中国文字博物馆”,浩大的声势使“殷墟”这个字眼频频显现媒体,一系列的大手笔已经证明,3300年前的殷商帝都正从沉睡中醒来,千年古都必将再现辉煌。
[相关连接] 殷墟,世界文化宝库中的明珠
【编者按】正值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安阳市委书记靳绥东,带着《文化之都———安阳与殷墟图片展》,在北京热情地向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首都人民宣讲殷都文明,为殷墟成功申办世界文化遗产不遗余力地摇旗呐喊。
大家知道,英文civilization一词,最早源于拉丁文的“定居”,在现代汉语中,“文明”一词,也含有“公共秩序与社会管理”之意。关于“文明”的定义,我更愿意引用已故华人大家、美国哈佛大学人类系系主任张光直先生的诠释。在他的遗著《中国文明的起源》中,他显然赞同“文字、铸造和使用青铜器、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作为文明的标志。
商民族曾经是一个迁徙不定的民族。我们权且把商分为两段,即学界常说的“前八后五”,在长达555年的商民族发展历史中,由于长期的内部争斗、不可抵御的自然灾害以及生产力的制约,商民们一直处于一种游牧性质的生活状态之中。
就在与古埃及新国王时代大体相当的年代中,其中包括古埃及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法老之一、第19王朝法老塞蒂一世的儿子拉美西斯二世的统治时期在内,在世界的东方,商代第20位国王盘庚,为了彻底摆脱长期纷扰国富民强的频频徙都问题,商民族的游牧状态在他手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盘庚坚决地制止了那些不愿意迁都的王公大臣的恶意煽动,寒风中他站在马车之上,发出了铮铮的誓言。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星火燎原”这个成语,就出自于那场非常著名的演说。此后的几个月中,浩浩荡荡的军民人等冒着乍暖还寒的凉意,西渡黄河,来到了今天古都安阳的前身——时称“北蒙”营建国都,完成了商民族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定居”,殷商文明进入了飞速发展的兴旺时期。短短的四五十年之后,商民族巍然屹立世界东方,呈现出被后世叹为观止的“武丁中兴”的局面。今天,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殷墟遗址窥见当初的辉煌:仅仅当时的宫殿宗庙区,就先后发现有五十多座大型宫殿、宗庙建筑基址。整个都市规划有序:宫殿区、王陵区、冶炼基地、手工作坊等等,通过纵横的大道互相沟通,几十座制式宏伟的车马坑就是见证。有专家预测,当时殷都所在地的常住人口达到了三十万众之多……而素有“永恒之城”的欧洲古城罗马所在的台伯河口,那时候才刚刚开始出现一些原始聚落。
另一位令我们十分尊崇的大家、国家博物馆原馆长于伟超先生说得更为精辟。于伟超先生高屋建瓴地说,我们中华民族的意识形态、典章制度,亦即于今被我们称之为“精神文明”的基本形态,就产生并形成体系于夏商周三代。至今,夏文化除了宫阙遗址之外,还没有足以记录当时*、经济、社会的文字资料。而周代并无多少新的创建,只是整合了商代遗留下来的这些宝贵资源而已。所以可以说,商,在我们国家、民族的发展史上,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
商代在古都安阳经营的255年之中,承继前贤300余年的智慧、技能与教训,*、经济、文化得以同步发展。感谢李学勤先生以及以他为首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团们,他们历经五年之苦,集中了两百余位专家学人的智慧,动用了历史、考古、碳14测年以及天文在内的全部科技手段,为我们勾勒出来一幅清晰的年表。由此,我们可以面对全世界骄傲地说,商代在安阳建都,迄今已经3306年了!
当然,如同其他科技工作一样,“与时俱进”使新的成果、新的成就不断产生,这就是此前刚刚结束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提出的“创新”的理念核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站长唐际根博士,就在新世纪的曙光刚刚出现之时,他率领的考古学家们,在殷墟的东北方向,探明了一座面积达470多万平方米的“洹北商城”,其中仅仅一号基址,长度就达170余米,面积达1.6万平方米,不仅是夏商周三代最大的单体建筑,甚至可谓历代宫殿之最!它的建筑面积相当于六七个故宫太和殿的面积总和!
有句话说得好:甲骨文以及此后的殷墟研究已经百十多年了,不要说登堂入室,我们还没有“进城”呢!如果学者们进一步论证这一“洹北商城”属于中商时期的话,那么,古都安阳的建都历史还需再次改写。
当然,说到殷商文明,不能不提到商代作为中国青铜时代的最为辉煌的业绩。百年来,殷墟出土青铜器物多达上万件。殷商青铜器无论从器型设计、合金配比、纹饰工艺、冶炼规模等等诸多方面来说都堪称空前绝后。殷商青铜器包含大量的祭祀礼器、盛器、兵器、工具等。其青铜合金中锡与铅的含量,几乎与今天的科技配方如出一辙。尤其令我们瞠目结舌的是,先民们想象中塑造的青铜器上繁缛神秘的纹饰,至今闪耀着诡异的色彩。今天我们带来的部分青铜器物纹饰图片,不过只能供各位“管中窥豹”而已……
关于青铜合金,大家知道,大约在商王武丁前后,就出现了铜、铅、锡的三元合金,大大提高了青铜合金的硬度,降低了冶炼熔点,这比西方社会掌握此项技术要早好几个世纪。
此前,国家博物馆的馆徽设计,就是以国之瑰宝、出土于安阳的、至今仍然是世界出土青铜器之冠的“司母戊鼎”为主图的。司母戊鼎不仅是民族的骄傲,更是中国人民保护国粹的典范。我们欢迎各位到安阳殷墟博物馆去,亲眼目睹一下国之瑰宝的风采!
要知道,安阳周围是没有高品位铜矿以及冶炼青铜所必需的锡铅矿石的,在殷墟铸铜遗址上我们并没有发现矿石。有学者推测,当时的工匠们已经学会了在矿石的产地进行冶炼粗加工,然后,把加工过的粗铜、粗锡、粗铅运到这里,进行配比熔炼。当时的铜矿很可能采自江西、安徽等长江流域一带,而锡、铅的矿藏则主要在江南的江西等一带。由此有学者推测,商代频繁的战争,是否也与争夺矿产资源有关呢?
商代的石器与玉器亦可谓琳琅满目。从令人震惊的著名的妇好墓中,仅精美的玉器就出土了590件之多。这些飞禽、走兽、神鸟、人像姿态各具,令人爱不释手。学者们已经认定,殷墟出土的玉器,其原料大都为新疆的和田玉、辽宁岫玉!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设想,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已经有两条通往新疆和江南的“金石之路”了,通过这两条金石之路,冶炼青铜需要的矿石甚至已经粗加工的铜等金属和加工玉器的原料,才得以源源不断地运送到东方王国的首都———北蒙。这可是要比开始于公元前二世纪的“丝绸之路”早1200多年哪!
在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中,惟有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汉字体系,历经数千年的演变而承续至今,书写出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史。甲骨之与中国,无论言及到哪个程度都不会过分。有人说,甲骨文发现于大清光绪二十五年之秋,也即公元1899年。细究起来,此言也未必准确。缘何?实事求是地说,最早发现并识别甲骨文之科学价值是在那年。不要说李成,即使上溯几百年,小屯当地墓葬的回填土里,就已经发现甲骨踪迹,时人不懂,弃之若废物,算不得发现。直到国学巨擘王懿荣先生慧眼识宝,蒙尘三千多年的甲骨文才见天日。
说未必准确,意思是说甲骨文既不是一件器物,发掘出土就完成了;也不是一蹴而就,一次告罄。十五万多片,内容浩繁不说,百多年来,不时还有惊世之举,令国内外学人振聋发聩:出土17096片的H127甲骨文窖穴早就载入史册,单说新中国成立之后,又有1973年的小屯南地甲骨、1991年的花园庄东地甲骨等大宗出土入囊。零零星星出土之甲骨更是不计其数。是不是可以说:甲骨文的发现肇始于1899年,一直延续到今天,可谓一个绵延几代学人心血的、跨世纪的系列工程?
甲骨文的发现,不仅仅是一个文明的符号、文化的标志。它证明了包括《史记》在内的一系列文献的不伪,印证了中国先秦三代的确实存在,令国内外“疑古派”们不攻自破,把有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五个世纪。更为重要的是,甲骨文字引领我们发现了一个完全未知的商王朝的全部秘密。
甲骨文字并不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埃及象形文字大约有六千年的历史了。可是,我们可以自豪地说,甲骨文字寿命最长!如同中华文明一样,甲骨文字演变发展到了今天,尤其是解决了电脑录入问题之后,如虎添翼,做到了与最先进的因特网的接轨。象形文字、泥板文字、楔形文字、纸草文字……一个个相形见绌,不得不臣服于斯。
甲骨文字就是中华民族的向心力所在。无论操“黄土高坡”,还是吴浓软语,走遍华人社会,即使方言难以交流,写在纸上,一目了然———亲不亲?文字根!
感谢先贤,为我们创造出如此精美绝伦的文字来。甲骨文字,历经规范厘定,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地绽放出了书法艺术这一奇葩。国人略加指点,就可以轻易地悟出当年先人造字的真谛,中国汉字以形统领读音,使西方文字以音带意为之汗颜。西人看不懂、读不通先贤的文献,岂不荒唐?
当然,我们今人之与甲骨文字,并非需要人人学习、个个把握,回到洪荒的先秦社会。作为一种文化,我们需要懂得它的意义所在,进而更加领悟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试看,就连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在即的殷商文明,都是甲骨文字所开启的,我们能不为之动容?甲骨文字,是安阳为世界奉献的瑰宝,是中国文明的骄傲,是华夏民族对于世界文化宝库的重大贡献!(中华工商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