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寺院经济
隋唐时期佛教﹑道教﹑摩尼教等寺院的封建经济﹐其来源除官私布施外﹐地产与高利贷是寺院经济的两大支柱。 佛教寺院经济 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佛教寺院经济沿着两条线索发展﹕一是以律寺为代表的役使净人﹑奴婢的生产体制由盛而衰﹔二是封建国家与佛教寺院在经济上的提携与争夺﹐经历了多次的反复。
西晋十六国是寺院经济的初生时期。西晋仅有僧尼三千七百人﹐占全国户籍注记人口0.02%。至十六国时﹐后秦出家者十室而半﹐姚兴(394~416年在位)当政时已有管理僧众修持及寺院经济的知事僧﹐称为“悦众”﹐即维那。维那一职之设﹐还见于吐鲁番出土的北凉佛祠文书。受中土传统祠祀制度影响的北凉佛祠﹐已经具有由维那管理﹑役使奴婢﹐为住祠道人(沙门)供食的经济活动。
十六国至北魏初年﹐官府与寺院间在经济上第一次从提携走向对抗。姚兴曾供养三千僧人﹐南燕主割给太山竺僧朗两县租税以充供给﹔北魏初亦给道人统优厚供施。太平真君七年(446)﹐以查获寺院有州郡牧守富人的寄藏物为导火线﹐太武帝下诏灭佛﹐这是僧侣地主与非僧侣地主争夺地产和依附人口矛盾的表面化。
在北魏文成帝时佛教迅速中兴后﹐沙门统的创置﹐标志着中土寺院经济已具完备规制﹐并显示了佛教律制的影响。其时《十诵律》﹑《摩诃僧祇律》已在中土流行。467~476年间﹐沙门统昙曜设立佛图户﹐以罪人及官奴充当﹐供诸寺扫洒﹐岁兼营田输粟﹐其身分或即奴婢﹔又设僧祇户﹐以平齐户﹑凉州军户(两者是北魏平定青齐和凉州时被迫迁移到代京一带的人户)等隶户充当﹐属僧团共有﹐不别属一寺﹐岁纳僧祇粟六十斛﹐身分近于农奴。一说佛图户与僧祇户即《十诵律》中的“佛图使人”与“僧坊使人”。又据《释氏要览》﹐使人﹑家人是净人的别名。而净人﹑奴婢正是北朝寺院的主要生产者。
昙曜创设的“僧祇粟”﹐在僧祇户交纳给僧团后用作出贷本金。它名义上是一种荒年救济贷款﹐实际上是高利贷。《十诵律》规定﹐僧祇塔物(僧团财产)出息取利﹐纳入僧团“无尽藏”。由于本金子母辗转生息﹐因而称为无尽。
此后﹐北朝佛教寺院经济空前膨胀。北齐寺院地产随着寺数增长和官府佞佛而扩大。北齐僧尼两百万﹐约占注籍人口10%。洛阳在魏末有寺一千余﹐而邺都在高齐竟有寺四千﹐全境有寺三万。寺院成为仆隶和避役者所归的场所。国储三分之一用于三宝﹔五台山清凉寺食八州州税。
北周寺院地产及无尽藏亦迅速扩展﹐长安中兴寺即有稻田一百顷。建德三年(574)﹐周武帝为“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大举灭佛。六年灭齐后又废北齐寺院。共废除山东西寺院四万所﹔三百万僧尼还俗为编户。
南朝寺院经济也在发展。僧尼最多的梁朝﹐有八万二千七百人﹐为刘宋注籍人口数的1.7%。寺院地产方面﹐梁武帝强买士族王骞良田八十顷施给大敬爱寺﹐大同七年(541)诏书提及僧尼对山泽的占领。寺院占有“养女”﹑“白徒”﹐这是没有出家的为寺僧服役或营利的男女。寺院无尽藏方面﹐齐江陵长沙寺有质库﹐经营以苎﹑黄金等物品为抵押的典当业。东晋以来﹐沙门已从事商业活动﹐宋时﹐吴郡两台寺多富沙门﹐沙门法瑶累资数百万。
隋代大寺的寺院经济体制更加完备。隋寺数虽已下降到三千九百八十五所﹐但这只是说明﹐大族私立家寺的局面已经改观。大寺地产和役使净人的规模是空前的﹕开皇中﹐诏赐嵩山少林寺柏谷屯地一百顷。晋王杨广为长安清禅寺布施水 六具﹐送户七十有余。荆州河东分东西两寺﹐隋初僧人三千五百人﹐役使净人数千。
隋代﹐僧人信行创三阶教﹐宣扬教法俱灭的末法时代已经来临﹐信徒要集资供拯救佛教﹑修理天下伽蓝之用。信行在化度寺设无尽藏院﹐一面广收布施﹐一面广为出贷﹐经营范围从长安远及燕﹑凉﹑蜀﹑赵﹐把寺院质贷活动推向了新的高峰。隋以前的僧侣地主﹐可以看作是穿袈裟的门阀地主﹐是大批荫户的占有者。
唐代是役使净人﹑奴婢的寺院经济体制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武德九年 (626)﹐律宗大师道宣撰《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可视为前此寺院经济制度的一个总结。它将寺内财产分为“佛物”(供养佛的寺属财产)﹑“僧物”(供养众僧的僧团共有财产)和“法物”(经像等财产)。僧物又分类为四种常住﹐占首位的“常住常住”包括田园﹑碾 ﹑车牛﹑仆使。净人在寺内分番上下﹐当上衣食﹐下番不得﹐长使者供给衣食。客作人雇全日者量工与作直﹐中途退走者仅给食一顿﹐不与作直。净人住在净人家院。这是本时期净人用于生产的明证。
道宣撰《量处轻重仪本》又把寺院劳动者分为﹕ 奴婢贱隶﹐其子孙及生活资料都归入常住﹐即作为僧团共有财产。 “施力供给”﹐即由布施主遣送或本人投附要求庇荫的劳动者﹐又分终身性与非终身性两类。 部曲客女﹐本是贱品﹐其个体家庭可拥有不合追夺的衣资畜产﹐隶属常住的部曲又称“僧祇净人”。这是对净人经济地位的清晰说明。
唐代﹐生产中役使净人的制度仍然保存。唐初长安西明寺受赐田园百顷﹐净人百房。拥有水陆庄田的长安清禅寺﹐寺足净人。禅宗六祖慧能在黄梅碓坊时﹐曾与净人一起役作。吐鲁番唐代文书中有家人﹐敦煌唐代文书中则有寺户与常住百姓﹐其地位均与净人相当。
但是﹐唐代寺院地产的发展又是与租佃经营方式的扩展相联系的。唐均田令规定僧受田三十亩﹐尼二十亩﹐老年僧尼退田转充常住田。加上赐田与兼并﹐至武后时﹐已有人惊呼公私田宅多为僧有。著名的寺庄有﹕嵩岳少林寺田碾四所﹔天台山国清寺﹐大和中置寺庄田十二顷﹔登州文登县赤山法华院﹐庄田年得米五百石﹔淄州长山县长白山醴泉寺﹐有庄园十五所﹔陇州大象寺﹐管庄七所﹐地五十三顷有余。五代时﹐五台山十寺共有四十二庄﹐良田三百顷。寺庄庄田一般由直岁﹑知庄僧经管。在役使净人﹑奴婢﹑行者﹑童子的同时﹐出现了佃农。吐鲁番文书中﹐武周至玄宗时﹐等爱﹑仁王等寺均有佃人。大历六年(771)﹐吐鲁番某寺佃农交纳地租额为每亩一石二斗(麦粟各半)。敦煌文书中﹐9世纪以后﹐大让庄等寺院地产﹐亦以厨田名义由交纳地课的佃农佃种。
在唐代寺院经济的经济部门中﹐邸店﹑店铺﹑碾 ﹑油坊﹑车坊的经营日益受重视。会昌时﹐富裕的寺有邸店多处。9世纪时﹐据敦煌文书记载敦煌寺院碾 租与交纳 课的 户﹐油梁则租与交纳梁课的梁户。
寺院无尽藏使唐代寺院的财富有了更多的积聚。太宗时﹐三阶教化度寺﹑福先寺每年四月初四由天下仕女施财﹐所施钱绢以车载。玄宗时终于禁绝三阶教并没收三阶院。但在一般寺院﹐如灵隐山寺院﹐田产岁收万斛﹐用置无尽财。会昌时﹐寺院私置质库。质库常由寺库司﹑库子﹑库主等管理。
扩张中的寺院经济侵蚀着官府的财政收入。首先﹐唐时取得度牒者免赋役﹐中宗时﹐已发现高户多丁﹑黠商大贾的大量伪度牒。安史之乱后﹐方镇各置戒坛度僧﹐税钱充军费。寺院的伪度﹑私度﹐造成了避役者的增加和官府赋税收入减少。因而﹐宪宗敕天下州府不得私度僧尼﹐但收效甚微。
其次﹐唐寺院庄 一般不免税﹐但敕额寺院及请准者有免税权。景云二年 (711)敕贵妃公主家始建功德院。由于施主对住持僧有撤换权﹐故实际上能支配功德院地产。因而﹐功德院﹑功德坛寺往往成为大地主隐匿地产偷免赋税的一种形式。
会昌五年(845)﹐唐武宗大举灭佛。下令不许天下寺置庄园﹐又令勘检天下寺舍﹑奴婢﹑财物。金银收付度支﹐铁像用铸农器﹐铜像钟磬用以铸钱。天下共拆寺四千六百余所﹐拆招提兰若四万余所﹐收膏腴上田数十万顷。还俗僧尼二十六万零五百人﹐充两税户。清查出“良人枝(投)附为使令者”为僧尼数的一倍﹐即五十万以上﹐收奴婢为两税户者十五万人。
会昌废佛是中古佛教寺院经济发展中的划时代事件。佛寺中役使净人﹑奴婢的生产体制没落了。据日本僧人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会昌五年十一月天下州县收纳寺家钱物庄园﹐收家人﹑奴婢已告结束。证明一批家人即净人亦已脱离对寺院的依附。此后﹐寺院中的净人已成为非生产性的侍者的名称。
还在会昌灭佛之前﹐元和九年 (814)去世的百丈怀海把禅院从附属律寺的状况中独立出来﹐创立了改革寺院等级结构与经济体制的清规﹐后世的《百丈清规》即源于此。唐宣宗后﹐寺院经济恢复。五代时﹐显德二年(955)﹐周世宗废寺院三万零三百三十六所﹐存寺院两千六百九十四所。此后﹐由于寺院结构变化﹐寺院经济已无力象过去那样构成对整个封建国家财政的威胁。寺院经济体制进入了以几种禅寺清规为代表的新时期。
道观经济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道教宫观经济也是寺院经济的一种﹐但其规模逊于佛教﹐并受到佛教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道观经济受到官府给户制度的支持。魏晋北朝终南山的楼观由官府给户洒扫﹐赐田养道。北魏崇虚寺亦曾由魏孝文帝给户五十﹐以供斋祀之用。
南朝道观多称道馆。官府已有给户。南岳衡岳观(馆)﹐梁武帝时赐庄田及三百户充基业。晋陵人王灵 的九真馆﹐南朝时亦敕给二百“馆户”。
隋文帝礼敬道法。楼观继续给户洒扫。炀帝大业八年(612)命衡州府库田畴什物并赐衡岳观资用。
唐代皇室崇尚道教﹐天下道观总计一千六百八十七所。道经宣扬布施金银﹑珠玉﹑田园﹑僮仆入于常住。道观财产称为常住﹐显系受佛教制度的影响。道观有上座﹑观主﹑监斋三纲﹐其中监斋是常住主持者。
唐代道观地产迅速发展﹐其来源有多种途径﹕ 赏赐及禁山。终南山楼观有庞大观庄。武德二年赐土田十顷及仙游监地充庄产。又以隋尚书苏威庄两百顷赐楼观。赐玉晨观田四十余顷。天宝二年(743)玄宗制西京太清宫﹑东京太微宫﹑天下诸郡紫极宫各赐近城庄园一所。禁山方面﹐弘道元年(683)﹐下令在南岳划定方四十里的地面充宫观长生之地﹐禁樵采﹐断田猎﹐罢献课。唐玄宗亦下令在茅山禁断采捕渔猎。 依田令授田。唐初田令规定﹕道士每人受田三十亩﹐女道士二十亩。寺观常住田听以道士﹑女冠退田充。史称茅山紫阳观观额及徒众先受地顷亩并足。 侵占兼并。唐隆元年 (710)诏令即称﹕寺观广占田地及水碾 ﹐侵损百姓。
道观中的劳动人手有如下几类﹕ 扫洒户﹐亦称扫洒宫户。天宝七载(748)诏书说﹐其天下洞﹑宫﹑山﹐并以近山三十户蠲免租税差科﹐永供洒扫。其茅山紫阳观取侧近两百户﹐太平﹑崇元两观各一百户﹐并蠲免租税差科﹐长充扫洒。扫洒户地位相当于食实封官僚所属的封户﹑封丁。 道观奴婢。如韦皋在彭州九陇县葛 山作南宫飞阁四十间﹐以僰僮七十人供洒扫。 道观部曲。据《唐律疏议》﹐当观部曲﹑奴婢于三纲有犯﹐与俗人部曲﹑奴婢犯主人期亲同罪。 佃户。如后晋天福时﹐济源县王屋里人燕罗子曾佃阳台道家田。
高利贷也是道观经济的一部分。茅山紫阳观曾用修造工程的回残钱两百零四贯八十五文置库收质﹐每月纳息充常住。有些道士﹑女冠还经营旅舍﹑车辆的出租业务。
唐末﹐道观经济的发展和僧寺一样也威胁了官府税收。大和三年(829)唐文宗敕文说:“缁黄之众﹐蚕食生人﹐规避王徭﹐凋耗物力。”缁指僧徒﹐黄指道士。当然﹐一纸诏书﹐并不能起多大作用。
摩尼教寺院经济 摩尼教创始于波斯﹐武则天时传入中国﹐玄宗开元二十年(732)曾下诏禁止汉人信奉。但摩尼教在回鹘族中颇受尊崇。唐中叶后﹐回鹘与唐朝友好﹐回鹘人及信奉摩尼教之中亚人(粟特人等)来内地经商者甚众﹐因此﹐在长安﹑江陵﹑扬州﹑洪州(今江西南昌市)﹑越州(今浙江绍兴)及洛阳﹑太原均建有摩尼寺。由于商人富有﹐布施钱财﹐因此摩尼寺内亦聚积大量财物田产。会昌三年因回鹘破灭﹐唐政府下诏将京师摩尼寺庄宅钱物由两街功德使收管。会昌五年灭佛﹐摩尼教徒亦勒令还俗。摩尼寺院经济受到毁灭性打击。
摩尼寺的地产﹐从新疆所出回鹘文摩尼教寺院文书中可以看到﹐依附于摩尼寺的家户﹐每月要各给两僧团僧尼八十石小麦﹐七石芝麻﹐两石豆子﹐三石稷刍。地租还征收布﹐叫做课布﹐记录的入库数为四千一百二十五个课布。种三宫土地的三户人要交纳甜瓜﹐种果园的要交纳葡萄酒租。工役一年交纳二十车芦苇。柴工每天交一车柴。放牧工﹑养鹅工﹑制毡工等要在摩尼寺出工。因此﹐在摩尼教寺院地产中﹐也象佛寺﹑道观地产中一样﹐存在着僧侣地主与各种依附程度不等的劳动者之间的阶级对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