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的由来
[本文修改整理自网络文章来源]
公历9月10日,是我国的教师节。
中国历史上曾建立过教师节。1931年5月,教育家邰爽秋、程其保等在南京中央大学集会,发表要求“改善教师待遇,保障教师工作和增进教师修养”的《教师节宣言》,拟定6月6日为教师节,也称双六节。并提出:“①改善教师待遇;②保障教师地位;③增进教师修养。”当年6月6日在南京中央大学举行了第一次庆祝教师节的仪式;但当时的教育部没有批准把这个节日列入学校校历,所以后来许多学校于6月6日都自发举行纪念活动。不久,国民党政府先是同意6月6日为教师节,1939年,教育部又将教师节改为8月27日(孔子诞辰),并颁布了《教师节纪念暂行办法》,但并未实行过。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曾周游列国,但自己的*主张不被各国采用。后回到鲁国从事著述。相传有弟子三千人,其中可考证者七十余人。孔子的*抱负未被采纳,晚年从事教育事业,不分贵贱,一视同仁。被后人尊称为孔圣人、孔夫子。
新中国建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曾恢复6月6日为教师节,教育部通告各地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组织庆祝活动。1951年全国教育工会成立,教育工作者被确认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1951年4月19日,教育部长和中国教育工会全国委员会主席发表书面谈话,宣布“五一国际劳动节”同时为教师节。但由于这一天缺少教师的特点,执行的结果并不理想。特别是1957年以后,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教师不受重视,教师节实际上已不再存在。
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对教师的日趋尊重,并都有了各自的“教师节”,全社会已形成了尊师重教传统,教师地位提高,受人敬仰。我国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动员全社会尊重教师,提高教师的地位,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地位和社会地位,形成尊师重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根据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特别是各地教师的多次提议,以及各地开展尊师活动的经验,国务院于1985年1月11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关于确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的议案。同年1月21日举行的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同意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决定9月10日为教师节。
确定9月10日为教师节,是因为新生入学伊始,即开始尊师重教活动,可以给教师教好、学生学好创造良好的气氛。同时,9月份全国性节日少,便于各方面集中时间组织活动和突出宣传报道,促进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尊师重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尚。
建立教师节,标志着教师在我国受到全社会的尊敬。这是因为教师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国家的未来。教师的工作同每个家庭、每个儿童、少年、青年息息相关。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教师起着巨大的作用。教师是铸造人类文明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人类文明发展的连续性,有赖于一代又一代的教师的劳动。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教师辛勤的、有效的劳动,那么,这个社会、国家和民族的文明进程就会遭受损失。所以,一部文明史,离开教师的因素,是不可想象的。
此后,每年的教师节,全国各地的教师都以不同方式庆祝自己的节日。通过评选和奖励,介绍经验,帮助解决工资、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实际困难,改善教学条件等,大大提高了广大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积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