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汉人的形成及血统
  • 新疆穆斯林化(安史之乱后的西域历史)
  • 唐宗宋祖的内圣外王及唐宋军力比较
  • 乱弹士族延流
  • 战国七雄之----追忆曾经强悍的赵国
  • 从岳云看南宋前期中下级军官的升迁
  • 三国时期规模最大的叛乱——淮南叛乱
  • 从红夷到红衣:见证一个王朝的灭亡
  • 唐代宰相职位的变迁
  • 两晋军制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考古 >>历史文化

    中国南北朝的军事特点<%=id%>

     中国南北朝是中国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还是南北军事上的大对抗,大交锋的时期。其中南朝的步兵军团(其实是步,骑,舟,车的合成化兵团)和北方的轻重骑兵兵团的对抗可谓精彩纷呈。我就此话题展开讨论。

      第一部分南方的战略进攻

      在整个两晋南北朝时期,只有在淝水之战以后,到后来的刘宋元嘉年间,南方的力量是超过北方的。而北方则处于前秦崩溃以后,由分裂向统一的过渡过程中,实力要弱于南方。其间南朝利用战略优势,数度北伐,著名的有桓温北伐,刘裕北伐,文帝刘义隆北伐等.

      其中刘裕的北伐战果最辉煌,将南朝的疆域恢复到黄河沿岸,缔造了整个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朝的最大版图。下面就举刘裕北伐的例子,来讨论一下南朝的步兵军团(其实是步,骑,舟,车的合成化兵团)和北方的轻重骑兵兵团的对抗的问题。

      刘裕北伐的目标是南燕和后秦,其战略方针是先燕后秦。南燕占地较少,力量也较弱,且孤立。在完成击灭南燕的战役目的后,即西进消灭了后秦。

      一南燕战役

      南朝大军北伐的一个关键任务就是抗骑兵突击。因此在兵种组成和战役部署上力求遏制敌之长,发挥南军的特点。在进军路线上,放弃易于行军的由徐,兗北上大路。而取道琅琊,大岘,经过沂蒙山区比较暴露,容易遭到秦、魏的骑兵袭击,且地势平坦有利于南燕的优势骑兵驰突;取道琅琊虽然经过山区,行动不便。但南朝水军可以由江入淮,由淮入泗,由泗入沂,直接可由战略大后方健康抵达东莞,直抵天险大岘山下,补给线通畅,军需保障充足。

      而且刘裕在沿途遍筑城堡,分兵留守,以防南燕骑兵袭击其粮道和后路。刘裕北进,步、骑、舟、车、联合作战。必须携带大批粮食和抗骑兵,攻城等的器材。锱重的数量比以往要大大的增加了。进军的路线必须依靠水路,就如同现代机械化部队不能离开公路一样。而为了连接不相通的水路还要挖沟开渠,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战役准备的复杂程度。

      南燕最高指挥层过分迷信自己精锐骑兵,梦想利用骑兵的冲击力一举击败刘裕。既不利用大岘之险,以阻击晋军,纵敌长驱直入;又坚壁清野,据守广固,坚壁不战,使对方顿兵坚城,同时以轻骑兵抄袭南军的侧翼和后方,待今军攻势顿挫,士卒疲惫的时候,一举破敌。以至在刘裕“方轨徐进”战术下,提前和南军在临朐以南决战。

      在离开水军的掩护,并离开山区,进入平原的时候。南军就必须直接面对北军的强力骑兵了。刘裕采取以下临战队形,以对付燕军的骑兵突击。以战车四千乘分列两翼,方轨徐进(就是说双车并进,边行边战),车悉张幔(以能挡箭矢之物制成,挂在车上),御者执矟(长约一丈八尺),步兵夹在车兵间行进;骑兵则在两侧及车后警戒掩护。遇敌进攻,远则以强弩击之,近则以矟猛击,可穿数人,步持短器突进,敌军退则以精骑追击。刘裕在双方血战僵持不下的时候,出奇兵袭击临朐,使南燕军军心大乱,一举奠定胜局。

      刘裕在战役时间的选择上很好的把握的机会,利用北方诸国混战,南燕孤立的形势;充分发挥北府兵的战斗力。合理组合各兵种,以较高的战役指挥艺术水平,圆满的完成的预定战役目的。

      二后秦战役

      刘裕在灭南燕七年以后,镇压了国内的反对派和卢循领导的农民起义后,就开始了平灭后秦的战略行动。

      刘裕要西进灭秦,首先要保证水路的畅通无阻。而西入关中,必须保障黄河水道控制权的绝对把握。为完成这个战役目的,首先命人打通由淮、汴入河,及由淮、泗入河的水路,以保证大军及其辎重能沿水路西进,但这样一来就出现两个问题,第一,其战越シ较蚱涫凳?br>先北再向西,战略方向是中途变更的。第二,由于是沿黄河北进,而黄河北岸是后秦的嫡亲北魏的势力控制区,所以南军其实是侧敌行军,把右翼完全暴露给魏军。采取中途转向进攻的主要原因是南军必须沿水路进军,南军是由步、骑、水、车四个兵种合成的作战集团,要携带补充四个兵种的武器装备、抗骑兵和攻城,筑垒等器材,进军两千里,要由夏至冬,由冬至春,要携带所需的粮食和被服装备,随军的锱重是很庞大的,离开水路运输很难完成。

      水军是南朝所特有的,沿水路进军可以使用并发挥水军的特点。后秦的荣阳、洛阳、潼关等要点都要背靠黄河,南朝的水军控制了黄河,所有黄河沿岸的后秦军事要点的北侧和后方都时刻处于南朝水军的军事威胁之中,等于在后秦和北魏之间划出了一个隔离带,割裂了两者的联系。间接为南军提供了安全保障。所以刘裕才敢于侧敌而行。这种变更方向和侧敌行动的进军,在战争史上是罕见的,只有在占有相当大的优势和掌握有效保障措施的条件下才能实施。

      在刘裕的作战计划中,第一步是要前锋各军迅速占领洛阳,开放水路,保障水军劲旅和陆军主力,及其锱重到达战场。然后就展开对关中的夺取。

      在前军占领洛阳的情况下,刘裕率主力从彭城出发,入黄河,溯河而上。北魏采取崔浩的建议,一面借水道于刘裕,一面派数万精兵于北岸监视。

      魏军以数千骑沿河北岸,随晋军船舰西进。晋军逆水而上,需军士背牵,风水迅急,船只有漂到北岸的,常被魏军杀掠。晋军上北岸击之,一登岸魏军就走,一退则魏军又来,晋军船舰受很大阻滞。刘裕为掩护船队加速通过,派白渣队主(白直队是从白丁中选壮勇者所组成的卫队)了眸率执兵器的壮勇七百人,车一百乘,登北岸,在水滨立“却月阵”,(车辆列阵如缺月,中央离水边百余步,两向内弯至水边,每车配七人)。布置完华,阵内树一旗帜。魏军不知其意,皆未动。刘裕事先命宁朔将军朱超石完成行动准备,待旗帜一树起,朱超石立即牵二干人渡河进入“却月阵’,每车增加二十人,每车配大弩一张,车辕上加设防冲击障碍物,另外还携带大鎚及千余张矟。

      魏军见阵已立好,就围了上来。魏军出动三万骑从四面肉搏攻阵。晋军弩已制不住,朱超石命军士收稍折断为三四尺长,用鎚鎚稍,一稍常能洞贯三四人,魏军挡不住,一时奔溃,死者相积。晋军阵斩了魏冀州刺史阿薄干。朱超石牵胡藩、刘荣租等将追击,又破魏军,杀获以千计。晋水军遂得以加速通过。

      刘裕的“却月阵”来掩蔽水军强行通过敌前水道,是一个创举。实战表明,“却月阵”是一种可行的办法。却月阵的翼侧和后方是安全的,因为水道由晋军控制;晋军还可以源源增援却月阵;也可以依托却月阵出击敌人。战例表明,步车结合,弩,矟相辅,再配备必须的战斗器材和障碍物,是可以抗敌骑突击的。

      在往后,晋军以精兵迂回和利用水军奇袭,攻破长安,灭了后秦。

      之所以把刘裕北伐单拿出来讲,是因为它是南方诸次北伐中最成功和最典型的例子。其他各次北伐的基本战役指导思想是和刘裕北伐的一样的。由于南军缺乏足够数量的重骑兵,所以在北进的过程中,是以多兵种组合的合成化兵团,由于作战的人员众多,路途遥远,需要携带大批的粮食和作战器材,因此锱重,车辆大量增加,行军保障变的异常复杂,大军不得不沿水路而进。桓温第一,二次“北伐”沿汉水进军,第三次“北伐”沿淮,泗,开渠野泽,引汶水会清水,由清水入黄河,北击燕,而败还。而刘裕的两次“北伐”均是沿水路而进,在夺取洛阳后,晋军水军航行于黄河之上完全控制黄河水道,北魏在制定战略目标的时候就很困难了,欲渡河袭击晋军的后方,则自己有粮尽,援绝全军尽没于河南之危,则决定匹马不过河,于侧翼扰乱晋军,而后在晋军的打击下无功而返。晋军在攻击长安的战役进行过程中水军是以战役突击力量出现的,晋军以水军突然袭击长安,后秦军遭到毁灭性打击。后秦亡。水军在这里发挥了胜负手的作用。

      二南方的战略防御中

      南朝在宋武帝死后,在诸次和北魏的交锋中不利,尤其是在文帝刘义隆两次北伐未果,反而让北魏主拓跋焘抓住机会,以重骑兵集团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致使江淮一带“邑里萧条,元嘉之政衰矣”。北魏的势力跨过黄河,进入中原地区,至此南方的战略优势丧失,南军无力争夺中原,南朝转入战略防御阶段。

      北朝在从黄河北岸南下逐步进入中原地区以后,面对了一个新的问题,就是如何突破南朝的城堡防御体系。方法无非是两个:1长期围困。如魏宋东阳之战,魏围困其城达到三年之久,最后用很大的代价换来了胜利。2强攻。就是采用前仆后继的战法,积尸与城齐以后,用骑兵乘机冲入。这是北朝的主要做法,基本是强迫非本民族的士兵强攻。这两种的效果都很差。北魏在夺取宋在河南的诸军事重镇时代价惨重。而越之南下,钟泻舐繁欢现牵笥椅眩够郝≌攵?br>这一点,北魏的著名汉臣崔浩建议“南人长于守城,昔符氏攻襄阳,经年不拔,命以大兵坐攻小城。若不时克,挫伤军势,敌得徐严而来,我急彼锐,此危道也。不如分兵略地,至淮河为限,列檬卦祝?br>敛租谷,则洛阳、滑台、虎牢更在军北,绝望南救,必顺河东走,不则为囿中之物,何忧其不获也?”既置前沿城堡不顾,插向敌方防御纵深,在敌军纵深构成对外防御,将对外防御和对内进攻结合起来,以期夺取战役胜利。

      公元450年的宋魏第二次大规模交锋中,宋军在西线与魏军僵持在黄河南岸一线,魏军先将主力收缩防御,秋高马壮的时候,大举南下,主力从中央突破,撕开宋军的防御部署,直插江淮,进而饮马长江。由于宋军在战略指导上犯了严重错误,加之宋军军事领导阶层对魏军这种以往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大纵深穿插战法不知所措,沿途各军事要镇的宋军皆畏敌不出,致使魏军基本达到战役目。但这种战法的缺点是粮运不济,尤其是在南方采取坚壁清野的战术下,难以持久。又因为南方的炎热的夏天不适宜于北方骑兵,特别是重装甲骑兵的活动,往往只能在冬季进军,而夏季北返,因而始终末能征服南方。

      这个时期的战争中南北双方的争夺重点是黄河南岸到淮河流域的地区。南军主要利用坚固的堡垒抵御北魏骑兵的冲击。野战的情况下还是结车为阵对敌。如宋魏第二次交锋中,刘祖康以八千军抗击数万魏军,激战一日,杀敌万余。由于军多为步,车。无法摆脱巍军,援军无影,终全军皆没。可见宋军在武帝以后野战能力,尤其是敢于野战的决心上已经大大下降了。拓跋焘南下击溃的宋军也就是两万多,宋军主力其实未遭到毁灭性打击,但诸军畏于文帝的限令和北军的铁骑而不战,使魏军全身而退。宋时的驽的在军队中的应用是广泛的,凭借宋军的单兵弩及其大型的“万钧弩”,配合弓,矛;利用车兵的掩护是可以与魏军的铁骑较量的。但由于战略指导思想上的失误使宋军最后兵败。

      宋以后,北朝的势力逐渐由淮北伸向淮南,进而到达长江流域,最后以长江为界,与南朝对峙。

      这个时期南北双方主要是在江淮之间的地区展开。南朝军队面对北军的军事优势,利用江淮之间水网密集的特点,加之北军大都不习水战的弱点。屯兵积粮坚守城池,并利用江河泛滥以阻止北军南下,长期坚持,以待来年春后,北军不耐炎热而自退,或趁河水大涨援军突进,内外夹击,一举破敌。在这一时期中最典型的战例就是梁魏之间的钟离会战,典型的用坚城固守和外围增援内外夹击的方针击败北军。梁将昌义气之以数千之众凭坚城钟离对抗数十万北魏大军,魏军围钟离四个月不下,兵钝力竭。梁援军韦睿,曹景宗部结车为阵,以强弩密射,数退魏军,在钟离外围完成战役部署。三月,淮水大涨,则韦睿派水军乘小船袭击魏军。另以小船载干草,灌以油,趁风纵火,以焚魏军浮桥。同时,派敢死之士拔栅砍桥。梁军奋勇冲杀,魏军大溃,争先投水,溺死、斩杀、俘虏共计25余万之数。此战,梁军步,骑,车,舟各兵种配合默契,适时反击,取得的了大捷,遏制了北魏南下的进攻势头。

      在魏齐战争中也有一次类似的战例,就是淮汉之战,此役魏军迅速南下渡淮,前至钟离,义阳两个军事要点前,但却顿兵城下,南齐则就地作战,于三月淮水上涨之际,适时增援,内外夹击,大败魏军。

      反之,北军要想战胜南军的防御,就要围城打援,尤其是要阻止南军水军的增援。在梁魏硤石之战中,魏军在不克硤石的情况下,其将崔延伯收集车轮,去除外圈,将车的幅条削尖,两个接在一起,用竹条扎成竹索,把车轮串起来,共十余道,横在水里面作为障碍,两头用物体控制,可以随意收放,以防止烧断,刀砍。既可阻止梁的增援水军通过,又可切断硤石守军的退路。致使梁军军心大乱,魏军则水陆并进一举克城。

      少数民族本是轻装骑兵,采用机动战术;但在坞堡林立的中原,与用传统步兵方阵战术的汉族军队遭遇作战,加之已经出现马蹬;因此两种战法开始结合,出现了以密集方阵作战为主的重装骑兵,北军的军队中也出现了大批步兵。进而进入江淮地区后,由于不适合骑兵的地形,北军的步兵更占据了重要地位。南北对抗的后期,就是北军的步骑混合军团对南军的诸兵种混合兵团。不再是步与骑的简单对抗了。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