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汉人的形成及血统
  • 新疆穆斯林化(安史之乱后的西域历史)
  • 唐宗宋祖的内圣外王及唐宋军力比较
  • 乱弹士族延流
  • 战国七雄之----追忆曾经强悍的赵国
  • 从岳云看南宋前期中下级军官的升迁
  • 三国时期规模最大的叛乱——淮南叛乱
  • 中国南北朝的军事特点
  • 宋蒙钓鱼城之战
  • 明代海防与海禁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考古 >>历史文化

    高句丽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地方政权<%=id%>

     韩国学者金庠基根据《诗经•韩奕》和王符的《潜夫论》等古籍资料,认为韩祖先民族秽貊人远古时居住在中国西北一带,以后随周王室东迁,由燕北,再东进韩半岛。

      台湾学者文崇一先生认为,韩民族的祖先秽貊人是鸟夷民族的一支,属少昊氏之后,血统上与舜、殷关系最近。韩文化的底层文化依年代的不同,大体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公元前1000年以前的有文土器文化;一是在约公元前1000年时由域外传来的无文土器文化,它从根本上改变了韩半岛原有的文化风格,而奠定了韩半岛此后的文化走势。韩国许多学者认为这一文化可能来源于西伯利亚,原因是这一时期的陶器与西伯利亚的陶器极为相似。但是,这一文化是伴随着稻作文化一同传入韩半岛的。而西伯利亚并不产水稻,所以这支文化的源头不可能是西伯利亚。

      中国长江下游是中国稻作文化的发源地,公元前5000多年前,中国东南地区就已经有大规模的稻作生产。韩半岛在公元前1000多年前,也已经有了水稻的生产,历史上韩半岛并没有野生稻,而是来源于中国长江下游的江苏、浙江及安徽一带,河姆渡可能是它的最终源头。无论从韩民族的生产习俗,还是从它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生活习俗,还有它的原始信仰、图腾崇拜、生殖崇拜、语言艺术、青铜文化,甚至包括这个民族典型的体质特征,都与中国南方文化相当接近而与北方文化相去较远。学者苑利认为,中国的百越民族第一次进入韩半岛是公元前1000年左右,以稻作文化第一次传入为标志;第二次进入韩半岛是在中国的秦代(公元前221—前206年),由于当时秦国徭役很重,很多人逃到了韩半岛。《后汉书》说:“辰韩耆老自言秦之亡人,避苦役,适韩国。••••••故或名之为秦韩。”《三国志》载:“辰韩••••••其语言不与马韩同。名国为邦,弓为弧,贼为寇,行酒为行觞,相呼皆为徒。有似秦人,非但燕齐之名物也。”这是说,他们虽为秦人,但不是来自渤海沿岸的燕人或齐人,因为他们所用的词汇不是齐燕一带的语言。《三国志》云:辰韩人“名乐浪人为阿残。东方人名我为阿,谓乐浪人本其残余人。”乐浪是韩半岛秽貊人居住地。乐浪(秽貊)人、辰韩人远古都曾居住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其中一支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北上韩半岛,另一支后代的一部分于公元前200年左右,也进入了韩半岛,这样,新来的辰韩人称乐浪人为“阿残”,就是说“我们的残部”,乐浪人和马韩人待他们如亲朋和上宾,和谐相处。据体质人类学家研究,韩民族与中国东南方沿海浙江一带的人种最为相似。

      综上所述,可见韩民族有来自中国北方的东夷民族,也有来自中国南方的百越民族,而百越民族对其文化的形成影响更大。

      韩国《三国遗事》载:“周武王即位己卯,封箕子于朝鲜。”。而在箕子来到朝鲜半岛北端时,在朝鲜半岛南端已有当地人在此居住生活,他们并未与箕子帶來的人发生冲突。這些人后來成为了马韩的始祖。这也说明“朝鲜”与“韩”各有不同的出处。

      箕子朝鲜在朝鲜半岛统治了近一千年。根据《太原鲜于氏世谱》,朝鲜的鲜于氏源自箕子朝鲜的后人。而他们从箕子开始,一共经历了41代君主。

      战国时代,燕昭王胡服骑射,大破东胡,开疆拓土,其势力远达朝鲜半岛北部。位于鸭绿江中游南岸的慈江道渭原古坟中就曾出土了公元前三世纪燕国货币“明刀”和铁制的锄、镰、半月刀、匕首和矛等遗物。箕子朝鲜就是被燕国人卫满所灭的。卫满建立了“卫满”朝鲜。公元前二世纪末,“卫满”朝鲜被汉所灭。

      高句丽的名称与族源

      汉朝在征服“卫满”朝鲜后,把高句丽五部的部分地区划为高句丽县,归属于玄菟。《后汉书》记载:“武帝灭朝鲜,以高句丽为县,使属玄菟,赐鼓吹伎人。”《北史》亦载:“汉武帝元封四年,灭朝鲜,置玄菟。以高句丽为县以属之。”其地点位于辽宁新宾。这表明高句丽之名早于朱蒙所建的高句丽国号。

      高句丽,后来又称高丽。其名称的由来及含义,迄今尚无定论,有说系"山高水丽"者,有说系"高大黑马"者,也有说是"高城"、"铜马"者,莫衷一是。

      另据《汉书•地理志》载"玄菟、乐浪,(汉)武帝时置,皆朝鲜、秽貂、句丽蛮夷",此处朝鲜与句丽并称,说明古朝鲜与高句丽当时是两个不同的部族群体。《后汉书•高句丽传》也指出,高句丽南与朝鲜相接。说明高句丽当时并不领有古朝鲜,古朝鲜也不包括高句丽。

      公元前37年,高句丽建国,定都讫升骨城(今辽宁省桓仁县五女山城)。琉璃王22年(公元3年),迁都于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

      高句丽国在朝鲜半岛的地位及其与中国的关系

      高句丽国成立于中国的东汉时期,是东汉的藩属。此时的朝鲜半岛北部的乐浪(即平壤)、带方等地依旧处于中原王朝的统治之下。而在半岛的南端,则存在着三个小国――马韩、辰韩、弁韩,史称三韩。

      公元三一三年,高句丽趁西晋王朝的混乱和衰落,吞并了带方、乐浪,后迁都乐浪(平壤),成为朝鲜半岛最强大的国家。公元三四六年马韩中的一个小部落统一马韩诸部,建立了百济国,国王姓扶馀,系从北方南迁的高句丽人。公元三五二年,另一弁韩中的小部落则统一了弁韩、辰韩诸部,建立了新罗国,国王姓金,系本地人士。自此,朝鲜半岛进入新罗、百济、高句丽三足鼎立的局面。

      这段时间,由于西晋王朝的衰落,中国的北方地区形势纷乱,出现了匈奴、羯、鲜卑、羌、氐五胡乱华的局面。和高句丽相近的辽东地区,先是由鲜卑慕容氏建立了前燕,后由汉人冯拔建立了北燕。

      公元三三七年,鲜卑首领慕容皝称燕王,建立前燕。公元三四一年,慕容光迁都龙城(今辽宁朝阳县)后,大破高句丽,高句丽臣服。北燕是汉人冯拔取代后燕而建立的国家。当时的后燕被鲜卑拓拔氏的北魏政权驱逐到辽西。公元四零七年,冯拔杀燕国主慕容熙,立高句丽人高云为天王。两年后,高云为左右所杀。冯拔自立为天王,建立北燕。北燕占据着辽东和辽西,是一个较为弱小的割据势力。不过,高句丽仍然向北燕称臣。

      公元四三六年,北燕为北魏所灭。冯拔逃往高句丽,后被高句丽王所杀。高句丽改向北魏称臣。可能是慑于中原王朝的强大,也可能是出于对中原汉文化的仰慕,高句丽对中原的各个王朝(哪怕是地方割据的小政权)通常都采取臣服的政策。但是,高句丽在朝鲜半岛上却保持着霸主的地位。

      高句丽与百济关系恶劣。屡有战争发生。高句丽广开土王六年(公元396年)王率水军攻百济,“百残(济)王困逼,献出男女生口一千人”。长寿王63年(公元475年),“王帅兵三万侵百济,陷王所都汉城,杀其王扶余庆,虏男女八千而归。”婴阳王18年(公元607年),“遣师攻百济松山城,不下,移袭石头城,虏男女三千而还。”

      高句丽国的内乱与唐帝国亡高句丽

      公元六世纪末,朝鲜半岛南端的新罗逐渐强大起来。七世纪初,新罗占领了高句丽纵深二百五十公里的土地。

      四十年后,高句丽发生政变,宰相泉盖苏文弑其国主高建武,另立高建武的侄儿高藏当国王,由泉盖苏文专政。和所有的当权者一样,泉盖苏文希望能够通过对外战争来提高自己的威望。于是,他和百济建立了联盟。

      公元6*44年,高句丽向新罗进攻,宣称要索回失去的国土。高句丽军一路连陷四十余城而仍不停止,新罗国危在旦夕。此时的中国进入了唐时代,而新罗国正是唐帝国的盟友。于是,新罗国王向唐告急。唐命高句丽停战,泉盖苏文拒绝。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率军亲征,拔辽东城(今辽宁辽阳),接着连破白崖城(今辽宁海城),盖牟城(今辽宁盖州)。但是,唐帝国的军队在安市城(今辽宁海城)遭到了高句丽名将杨万春的坚决抵抗。后由于冬天来临,唐军被迫撤退。

      高句丽虽然抵住了唐的进攻,但也无力再向新罗发难。公元666年,泉盖苏文逝世,在他的儿子之间爆发激烈的夺嫡斗争。其嫡子泉男生夺嫡失败,投奔中国,希望中国能发兵助他夺回权位。此时唐帝国已经将半岛上的百济灭亡,并将日本列岛倭奴国的势力驱逐出朝鲜半岛。泉男生来投,给了唐帝国灭亡高句丽的最佳时机。

      668年,唐高宗派大将李勣为统帅,以泉男生为向导,由陆道东征,用唐太宗的话就是“为中国报子弟之仇”。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唐军攻破高句丽的都城平壤,俘其国主高藏,高句丽亡。至此,高句丽所属176城。69万户,分别归唐和新罗所有。唐将高句丽故地划为9个都督府,42个州、100余个县。又于平壤设置安东都护府,以薛仁贵为安东都护,统兵2万以镇之。这样,在中国历史上存在7百年的高句丽政权最后灭亡,高句丽的辖区大部分纳入唐帝国的行政建制,恢复了中原政权对朝鲜半岛和辽东的直接管辖。

      随着政权的灭亡,高句丽族也解体了,其中大部分融人汉族,少量融人周边各族之中。从此,再也没有高句丽族了。

      高句丽和高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韩国人说的高丽,实际上应该是公元十世纪朝鲜出现的一个高丽王朝,而不是这个高句丽。高句丽实际上只存在于一个历史上的特定时期。

      高句丽王国自朱蒙于公元前37前建国,其间历二十八代,于公元668年亡国,共传705年之久。

      高句丽的地方政权属性

      高句丽从成立到灭亡都是中国的属国,即使是在其鼎盛时期,其绝大部分领土也在中国的版图之内(平壤在汉朝是中国领土)。其属国的性质还可从不绝于史册的朝贡、册封的记载略见一斑。高句丽诸王接受中国记载册封的记载不绝于史,仅在南北朝不到二百年的时间,记载的入贡次数就高达109次。如:

      413年,晋安帝册封长寿王乐浪郡公,高句丽王;

      420年,宋武帝封长寿王征东大将军;

      422年,宋武帝加封长寿王散骑常侍、都督平州诸军事;

      435年,北魏世祖册封长寿王都督辽海诸军事、征东将军、领护东夷中郎将、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

      463年,宋孝武帝册封长寿王为使持节散骑常侍、督平营二州诸军事、征东大将军、高句丽王、乐浪公;

      479年,齐高帝册封长寿王为骠骑大将军;

      491年,北魏孝文帝册封长寿王为车骑大将军、太傅、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

      492年,北魏孝文帝册封文咨王为使持节都督辽海诸军事、征东将军、领护东夷中朗将、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

      494年,南齐郁林王册封文咨王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营平二州诸军事、征东大将军、高句丽王、乐浪公;

      496年,齐明帝册封文咨明王为车骑将军;

      502年,梁武帝萧衍册封文咨明王为车骑大将车;

      508年,梁武帝加封文咨明王抚东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518年,北魏孝明帝册封安藏王为安东将军、领护东夷校尉、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

      520年,梁武帝册封安藏王为宁东将军、高丽王;

      526年,梁武帝令安藏王之子安原王延袭其父爵,为宁东将军高丽王;

      545年,阳原王嗣位,梁武帝其袭父爵位;

      550年,北齐文宣帝册封阳原王为使持节侍中、骠骑大将军、领护东夷校尉、宁东将军、高丽王;

      559年,陈文帝诏授平原王为宁东将军;

      559年,北周高祖封平原王为开府仪同三司大将军、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

      560年,北齐废帝册封平原王使持节领护东夷校尉、辽东郡公、高丽王。

      562年,陈文帝授平原王宁东将军。

      在隋朝,当高句丽的婴阳王高元即位,隋文帝册封其为开府仪同三司、辽东郡公、高丽王。后来隋文帝首征高句丽,虽未果,但高丽王仍慑于隋军威,亦遣使谢罪,“上表请降”并自称“辽东粪土臣元”。

      唐朝建立后,时高句丽荣留王高建武在位,为缓和与中原关系,接连遣使入唐朝朝贡,积极与唐朝修好。唐高祖以国家初立,也对其采取了安抚政策,如册封荣留王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直至高句丽被唐朝所灭。

      结论

      纵观历史,高句丽从成立到灭亡都是中国的属国,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历史学家张博泉教授认为高句丽是中国东北地区高句丽族所建立的地方政权,迁都平壤后仍是中国少数民族政权。“高句丽在没有占据辽东郡县地区以前,是当时中国的一个民族,臣属中原。占有郡县地区以后,也不是一个中国王朝以外的国家,仍称臣于中原,受中原王朝册封。高句丽灭亡以后,其所占据土地历朝属中原管辖。••••••高句丽民族与政权是历史上的民族政权,他并没有作为一个民族而存在于后世,他们大部分与汉族融合,只有少部分与新罗融合。因此不能视为脱离于中原管辖之外的独立国家。”

    (编者按:此处所说的高丽,即高句丽。为朝鲜史书《前三国史》中的高丽。在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后再度分裂的高丽,是今天朝鲜族建立的政权,为朝鲜史书《后三国史》中的高丽。两个高丽不可混淆)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