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赤壁之战中,曹操是怎么败的,孙刘是怎么胜的,如果只看《三国演义》中精彩描写,那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看历史记载,胜负的原因却是篇糊涂帐。 赤壁之战是形成三分天下的重要战役,但是,历史记述却相当简略,而且似有矛盾。为了说明白,下面引些《三国志》及其注释原文。 该书第一卷武帝记(即曹操传)中说:“公(本文所有引文中,公皆指曹操,下不再注。)至赤壁,与(刘)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有意思吧。不但不提火攻,而且连和孙权间战争都不提。这不可能是作者不敢写,因为《三国志》是在晋朝成书的,不必为曹操讳。)
与之相应的,还有在裴松之给五十四卷作的注释中,引用了曹操给孙权的信,其中讲:“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曹操自称)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曹操竟然完全无视赤壁火攻。作为枭雄,写信夸张是正常的,但是,假定他象个小痞子臭无赖似地当面扯谎则不符他的身分。他的信肯定还有他自己的根据的。) 三十二卷先主(刘备)传中则说:“(孙)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刘备)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含糊的很,是打败曹军后才烧其船,还是在战斗中烧了船才得胜的?是到南郡时曹军才有疾疫,还是北军早有疾疫,到南郡时才大量死亡?按其它记载推论,早已有病,到南郡时才大量死亡。) 四十七卷孙权传说:“(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各领万人与(刘)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饥疫死者大半。”(这里肯定了曹操自己烧了余船。这暗示大破曹军时,其船损失不少,曹操只是烧“余船”。虽然没有明说是火攻,但不是火攻如何能使曹水军损失许多船?但也没烧光。这里讲到曹操自己烧船,是不是可以看作前引曹操给孙权信的旁征?) 五十四卷周瑜传中说:“与(刘)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延烧岸上营落,倾之烟炎涨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中间删节号是有关黄盖献火攻计等内容,太长了,不引了。看来,《三国演义》的故事主要是据此编写的。) 由以上这些记载,可以 看到下面几点: 一,在所有记载中都提到曹军中有疾疫,可见这场疾疫是相当严重的,受到各方重视。 二,周瑜传中对于火攻讲的非常清楚,在黄盖传中也提到。火攻是不能被忽略的。所以,胜负的决定性因素是疾疫还是火攻,由这些记载还不能有直接的结论。 三,此外,在所有记载中都强调了刘备在战争中的作用,吴军只是与之“并力”而已。武帝记中甚至只说刘备是曹操的作战对手。看来,刘备虽然在当阳长阪弃妻丢子狼狈之极,但其军力并没有被消灭,可能是因为和十万非武装人员同行,而被曹军几千精骑所冲散。把失散的兵将们再召集在一起,还是有一定战斗力的。 当鲁肃奉命去见刘备,会面之地就是在当阳长阪,可见曹军没有把刘备消灭,甚至也没把他打跑。在刘备当阳长阪之败后,赤壁之战前,孙权、周瑜、鲁肃还都愿意与之联合,并力抗曹,可见刘备当时确有着不能忽略的兵力。 对于历史记载,在没有足够的理由,不宜只相信某些而不信另一些。陈寿写《三国志》在西晋,裴松之注释在东晋至南朝宋时,距离三国时期还不能说很远,其记述都应看作是有权威性的。对于上述看来似有矛盾的记载,都不能抛弃,只能设法找出一个说法,使各传中记载都合理。也就是说应作个假定,尽量能对上述各记载作出合理的解释。这就是本文的目的。 这种假定应是怎样的?首先,应承认周瑜火攻曹军,取得了不小胜利。但是,如进一步考虑,则就有了问题。在当时,曹军以精兵见称,在以往平定北方各路人马时,不论曾多么困难,所有战役都取得了最后胜利,其军事素质是很高的,怎能一把火就彻底烧败了。按常理说,几十万大军,绝不可能都挤在船上,何况,精明如曹操,也一定会派兵驻在新占领的荆州各战略要地。所以,无论如何,不可能一把火就把曹军烧光。 可以合理的假设,周瑜火攻战胜的只是曹操的水军,即荆州投降的部队,而不是曹操的主力陆军。就水军军力而言,孙吴和曹操的力量应该差不多。曹军水军主要来自荆州,而过去刘表和孙吴之间战争是各有胜负,军力应差别不太大。所以,周瑜在赤壁运用正确策略,不熟悉水上作战的曹军多有瞎指挥,孙吴战胜曹魏水军也就不奇怪了。 和刘备作战的陆军,则是曹军主力,主要是北方人,刘琮投降占领荆州后,发生疾疫,产生大量病号,失去了战斗力。在和刘备等军战斗中,失利,最后被迫退出荆州大部分地区。至于是什么疾疫,很难说,应该是初到南方的北方人抵抗力相对弱的一种传染病吧。 简而言之,赤壁之战胜负的真相,可以这样假定:曹军主力——陆军主要败于疾疫(主要是刘备与之作战),而水军(主要是荆州降兵)败于周瑜。这样,对于以上引得《三国志》四个传记中关于此次战争的记载以及曹操的信,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 中国历代都有史官对所发生的大事作记录的传统(当然也不是每朝每国都有这种记录),这些记录就成为后来史学家编写史书的重要依据。各国史官记录时,当然是站在本国的立场上的。按曹魏的观点看,周瑜所打败的只是荆州降军,而不是魏国自有的大军;和大军作战的主要是刘备军,且因疾疫失去了战斗力,这才退军的。他们也会把这种观念渗透于所写的记录中。《武帝记》中的记载可能是陈寿按魏国史官的记载写的,各国的史料集累的重点不同,就会影响陈寿写作时的强调点。 陈寿大约是基本同意魏国史官的这种说法,即曹军主力是被疾疫战败的,才写成那样的。 至于关于曹操给孙权信,确有曹操护短之处,但是,从曹操的角度看,你周瑜打败的只是荆州军,并没有真正战胜我曹操军,所以,说周瑜战败了曹操,那只是虚名而已。假定曹军主力中没疾疫,以其荡平北方的精锐之师,孙权、周瑜都可能不是对手。刘备也可能仍是遇曹就败,刘备真正战胜曹操是在后来的汉中之役。曹操这样说,也不能算是过分吹牛。 刘备传中有:“又疾疫,死者大半。”孙权传中有:“饥疫死者大半。”这样的表述和上述假定都相洽。 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得胜,有很大成分是曹军染疾疫,这是刘备运气好。但是,要说刘备只是坐享其成,未曾战斗,那是不符历史记载的。孙权更是好运亨通,不但曹军主力有病,还有东风。 《三国演义》中关于曹军中疾疫的影响写的太少了,给人的印象好象是一把火就烧掉了几十万精兵,这既不符合历史的记载,也不符合常理。《资治通鉴》写疾疫影响的内容,和火攻的胜利内容相比,少的过分。不过,《资治通鉴》已是三国以后八百年历史学家的著述,其权威性和《三国志》是不能相比的。我们应作的是为《三国志》的记述为本。按历史学家们说法,蜀汉是没有专门史官记录所发生的大事,而魏、吴是有的,这样,对于与蜀国相关的历史,即使在《三国志》中也显得过于简略,这就很容易造成历史的模糊,甚至误解。 注释《三国志》的裴松之曾对赤壁之战的胜败有过这样一段评论:“至于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疫大兴,以损凌厉之锋。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 裴松之已经把战争胜负因素说的很清楚了。 最后再说与本文有点关系的题外话:在《武帝记》的注释中,说曹操兵败后,“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踏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初看这一段时,颇奇怪,曹军中怎么还专门有分出瘦弱的兵供驱使?现在看来,所谓羸兵,并非本来就瘦弱,而是当时患病的兵。曹操令小兵们以草填道,既然多有病,当然就是令有病的羸兵去干,后来多死,也就不奇怪了。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