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三国演义中提到多次“借兵”,给人留下较深印象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借”有:
一、孔融请刘备帮助讨伐黄巾(实质也是借兵)引发刘备向公孙瓒借兵。 借口“备已许人,不敢失信。” 结果:公孙瓒借与马步军二千,以及猛将赵云。 影响:使刘备第一次有了自己相对独立的武装力量,以之作为资本在诸侯间建立功名。 借予方分析:公孙瓒在割据初期,主要想立足自保,尤其是面对袁绍强大力量的威胁,非常需要有一些外援和同盟力量。刘备原是他的下属,现在占据平原,虽然力量尚弱,但仍是一支值得拉拢的力量。公孙瓒借兵,是为了巩固这种同盟关系,牵制和抵御袁绍。
二、孙策向袁术借兵扫平江东。 借口:“父仇不能报,今母舅吴景,又为扬州刺史刘繇所逼;策老母家小,皆在曲阿,必将被害。” 结果:借得兵三千、马五百匹 影响:为吴之鼎立于三国打下基业。 借予方分析:孙策尚年幼,袁术低估了孙策的野心和影响力,同时又高估了自己的威望和控制力。孙策平庐江显示了其勇猛和能力,而袁术是一个狂妄自大有野心的人,非常渴望扩大势力和地盘,想利用孙策扩张势力,而孙策留下玉玺也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袁术。
三、刘璋为抵御张鲁、曹操犯西川,张松献计向刘备借兵。 借口:“患难相扶,朋友尚然,况宗族乎?今张鲁在北,旦夕兴兵,侵犯璋界,甚不自安。……倘念同宗之情,全手足之义,即日兴师剿灭狂寇,永为唇齿。” 结果:刘备率黄忠、魏延、刘封、关平,庞统为军师,马步兵五万入川。 影响:刘备利用张鲁与刘璋之间的矛盾,最终取得西川,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 借予方分析:刘备早就想寻找机会入川,巴不得有这样的机会,即使没有刘璋提出要求这样的机会,刘备也会制造借口入川的。
四、刘备为抵御曹操,诸葛亮出使向东吴借兵及后来借荆州。 借口:诸葛亮向孙权证明抵御曹操,而不是投降,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利益,帮助刘备也便是帮助自己。并证明双方联盟是可以战胜曹操的。 结果:周瑜率东吴水陆六军与刘备联合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影响:刘备占有了荆州,有了第一块够分量的势力地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借予方分析:这次借兵借地影响最为深远。对于孙权,最关键的是决定抵抗还是投降。而既然决定抵抗,就要联合刘备。因为在当时各路诸侯中只有刘备抵抗曹操最为坚决,而刘备确实还有一定的军事实力,值得联合与利用,所以有“借兵”。 而所谓“借荆州”,实质上是刘备集团乘着赤壁之战后的混乱局面抢先占有了荆州,而孙权为了保存一支抗曹力量暂时没有进攻荆州而已。因为荆州本不是孙权的,“借”的意思只是留给刘备,暂不进攻。刘备因为力量弱,不得不在口头上承认荆州是从东吴“借”的。所以在荆州问题上,没有所谓“刘备背信在前,孙权弃义在后”。 从孙权角度讲,暂不进攻荆州的刘备,一是从抵抗曹操的大局出发,要保存一支抗曹力量;二是刘备确实还有一定的军事力量,双方火并必让曹操渔翁得利:三是无法马上吞掉荆州,因为那里不仅有刘表的残余势力,更重要的是曹操还留下了相当的军事力量,占有荆州意味着与襄阳的曹军正面对抗,那将是东吴所不擅长的攻城陆战。占有荆州还会增加防御难度,对于立足自保的江东大族来说,无疑是没有好处的。 而刘备占有荆州,也是很不自安的,因为凭力量还无以自保,不得不采取联姻的方式巩固与东吴的联盟。所以后来孔明讲:“今我主因是东吴女婿,故权且在此安身。”
综上所述,这几次借兵,借兵一方和借予一方都是出与各自的利益和战略考虑而作出的决定。借兵也像一次*,谁能更准确地估计形势和双方的实力、意图,谁就能通过借兵实现自己的图谋。前两次主要是借兵的一方实现了预想的目标,而借予的一方基本没捞到什么好处。刘璋借兵可以讲是引狼入室,但就当时的形势讲,刘璋肯定无法长时间独立割据,最终必将并入某一势力,选择以复兴汉室为口号的刘备至少还可以保存身家。刘备借得荆州,短期内对孙刘双方讲应该是双赢的,而长远看,又必会成为双方矛盾的根源。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