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宋代茶马贸易与军事
  • 秦代的长城与国防
  • 诸葛亮七擒孟获是否真有其事?
  • 古代中国与越南的八次战争
  • 明与邻国的交往
  • 秦汉时期海疆的经略
  • 春秋战国时期的尚武习俗
  • 明代第三次中日战争的战费和张居正
  • 中国历史上七大谜一样的悬案
  • 公元650年至820年的唐蕃关系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考古 >>历史文化

    隋代风云:从建康到平壤<%=id%>

    威震欧亚的皇汉帝国早已倾圮了三个半世纪,在这空前的帝国留下的废墟上,来自遥远北方的蛮族们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的邦国,大汉的贵族们在扬子江的另一面无助地望着中原的大地在铁蹄下颤动。
    经历了长期的杀戮与融合,此时北朝胡族的后裔们也已经失去了其祖先的豪气,数百年前,他们的单于也曾对帝国皇帝高傲地宣称:“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不为小礼以自烦。”但是现在,他们纷纷宣布自己所继承的是大汉的皇位。
    公元五八八(开皇八年)年冬,厉兵秣马八年的隋皇杨坚正在酝酿着一场彻底摧毁南朝陈政权的战争,从而终结以陈皇年号纪年的历史。为了这场战争,从开皇元年起即遣将派兵经营江北要地,数次讨论平陈之策,拟定了战略计划, 根据渡江作战需要,大造舰船,训练水军,以保证了渡江作战的顺利进行。
    这是一场必须发动的战争,杨坚和他的将领们十分清楚陈的威胁,北方的突厥人,东北方的高句丽人,西方的吐谷浑人都在暗中合纵、虎视眈眈。一道无形的绳索已经悄然套在了帝国的脖颈上,一旦有所变化,全部胜利果实都将付诸东流。而现在他们的手中掌握了整个亚洲最骁勇的军队,最高效的政府,最充分的战略物资和最多的人口。他们的身上融会了胡汉各族最优秀的基因,他们的心智处在最佳的状态。他们不再是南朝微型帝国眼中的野蛮人,他们在体力和智力上都明显占据了压倒性优势。
    这里是整个包围圈中最薄弱的一环,只要江南纳入了帝国轨道,那么整个亚洲的王者就非杨氏莫数。这就需要集中优势兵力,打击主要敌人。所以两线作战显然是北朝统帅部最不想看到的情况,针对上述目标,北朝统帅部迅速在外交上展开了攻势,幸运的是,北方的突厥人因争夺汗位而内讧,终于暂时称臣。
    是该给长江另一面的人们一点教训了,而现在正是时候。
    号称51.8万的隋水路军(主力部队实为30余万),由帝国蓝图的总设计师高颎担任晋王首席军政顾问,集中了90名最优秀的将军,分为八路压向长江一线。东接沧海,西拒巴蜀,旌旗舟楫,横亘达数千里。最擅长闪电战的清河公杨素指挥着数千艘称为黄龙的巨型战舰从四川沿江直下,势不可挡。
    而这支庞大军队的统帅竟然是一位年仅19岁的英俊少年,他正是刚刚被父皇委任为尚书令的晋王杨广。
    为了达到闪击陈军的突然性,隋政府在进军之前, 扣留陈使,断绝往来,以保守军事部署等机密。同时派出大批间谍潜入陈境,进行破坏、扰乱活动。 三十万份声讨揭露陈帝昏庸的宣传文件早在江南大量散发。
    而江南宫廷中,此刻却尚未从巨大的危险中清醒,软弱的陈后主竟然不愿意相信战争已经到来,并且继续用“王气”之类奇怪的幻想来欺骗自己和臣僚们。其手下的将军们也多是徒具匹夫之勇的庸才,在北朝庞大的战争机器面前表现得像一群吓傻了的小孩子。
    此时作为统帅的晋王杨广正在亲自赶赴南朝首都建康城对面的六he,指挥十万前锋部队渡江。
    581年元旦的清晨,10万隋军主力渡江成功,当宿醉未醒的南朝守军透过睡眼看到高大凶猛的隋军士兵站在自己面前时,完全丧失了抵抗能力,京口、姑熟等咽喉要地顷刻之间变成了隋军的囊中之物。陈后主及其宠臣们在建康城内妄图负隅顽抗,怎奈对军事的无知和他们性格的软弱,使得本来就缺乏统一战略部署的10万守军更加混乱。
    上游以及异地的陈军早被周密筹划的隋军分割包围,贺若弼、韩擒虎、宇文述三位名将以大纵深的穿插战术完成了对北朝头号战略目标建康城的全面包围。
    经过充满戏剧性的短兵相接后,陈守军彻底丧失了战斗意志,韩擒虎在降将的引导下最先冲进了这座失去了王气的名城。
    元月22日,杨广及其东部集群气宇轩昂地进入建康,接受陈帝的投降。西部集群的统帅杨素也在东进与主力汇合,在西部发生的战斗远比东部的激烈,不但江中有大量阻挡战舰的铁索,而且数千隋军士兵的尸体因为陈军士兵求功而失去了鼻子。
    忠于陈朝的军队仍在南方抵抗,剩下的清剿工作随即展开,但这已无关大局。
    一脸虬髯,容貌雄伟而被陈人称为江神的杨素,在战争结束后迅速表现了自己个性的可爱一面,他向隋皇要求的第一样赏赐是陈国的长公主和十四名江南美女。似乎只有这些美丽温柔的南国佳人才最能抚慰这位胡汉混血的沙场斗兽。北朝典型的人生观“英雄与美人”再次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从小接受儒佛双重教育的杨广终于亲自征服了南国这块他梦中的文化之乡,想必是欣喜若狂。随着陈的覆灭,30个州、100个郡、400个县纳入帝国新的生存空间,60万户籍、200多万人口成为帝国臣民。——但显然,要使他们相信自己是被拯救而非被征服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努力。

    远在大兴城(长安)帝国政府传来诏令,命杨广彻底毁掉作为南朝象征282年之久的建康城,将所有财富和贵族解入关中。南朝所有州郡官员全部由北人替换。
    与杨素的作风不同的是,杨广在攻陷台城后,命令杀死号称天下第一美人的陈帝宠妃张丽华,并在清溪中桥告示公布,作为奢*亡国的典例。(根据成书于贞观十年的《陈书》记载)
    晋王杨广由于在并陈战役中的杰出表现而进位太尉,天下称贤。但江南一些地区的南北人对抗引起了最高统帅部的深切关注。要打破南北方的文化、*、经济隔阂,深孚众望、品学兼优的杨广无疑是扬州总管的最佳人选。
    在全面负责起东南全部政务之后,年仅弱冠的杨广即将展开他的文化攻势……
    杨广生于公元569年,一名杨英,小字阿摐,为杨坚的次子。从小就生得姿容俊美,仪表不凡,杨坚和独孤皇后在诸子中最喜欢的就是杨广。杨坚密令当时最著名的相师来和为自己的诸皇子看相,来和看罢只对杨坚说:“晋王杨广眉上双骨隆起,贵不可言。”贵不可言是什么意思,我想不必过多解释,至于眉上双骨跟人的命运有什么联系,我也不想讨论,但命运有的时候的确难以捉摸。当然,或者来和看出了杨坚夫妇对杨广的偏爱非比寻常也说不定。
    在少年时代,早熟的杨广勤学刻苦,智慧过人,文章典雅,举止有度,深得父母器重和朝臣的赏识。在北人的风俗中,贵族子弟必须接受各种军事训练,因此杨广不但文学功底精深,而且对军事亦有相当的了解。与隋文帝杨坚并称“二圣”的独孤皇后是虔诚的佛教徒,在母亲的影响下,杨广在少年时代过着近似于苦行僧般简朴的生活,并且取佛名曰“阿嫲(此字上麻下女)”。当然,杨坚本人出于某种心理,对佛教也是青眼有加。
    当杨坚夺取帝位之後,杨广和其诸兄弟一跃封王,一时显赫天下,13岁的杨广即被委以河北道行台尚书令的重任,在杨坚派遣的老练官员辅助和教育下,他对儒家理论显得很感兴趣。

    在南北朝大分裂时代,佛教的兴废是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但无论是南朝还是北朝,佛教均被作为儒家思想统治的补充,只要佛教的发展不对社会生产力有较大的负面影响,统治者们是不会对其进行打压的。同样,杨坚时期,这个策略仍然不变。可能唐代以前道教的教义有些颠覆现有政权的成分,所以一直被儒释所打击,直到三教合流一般酱缸时,这一现象方有所缓解。不过三教中最精华的奥义就这样被一点点置换净尽了。
    总而言之,身处那个时代的杨广可谓文武兼备,具有儒佛混合意识。少年时代虔诚的清教徒生涯和军旅使他充满了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注重反省自身和戒除欲念。
    十五岁的杨广终于迎来了他为之终生眷恋的女人,她,就是长江中游卫星国後梁的王女,梁明帝萧岿的女儿。萧妃生于二月的江南,根据当地古老的风俗,生于二月的女性将生活不顺,因此她先后被叔叔和舅舅收养。但是她受过良好的教育,聪明贤淑,文才不俗。在一次类似于灰姑娘的故事中,她终于成为了水晶鞋的拥有者。
    她成为杨广终身的伴侣和知己,杨广也深深地爱着这个来自风景如画的水乡的南国美眉,杨广对江南的迷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受到爱妻的极大影响的。
    从经过无数次删改的历史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杨广始终尊重和眷恋着萧,从没有第二个女人出现在同样的位置上,终其一生,杨广只有萧后、萧嫔一妻一妾,而且後宫肃然,四个孩子中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为萧后所生。这在世界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相比之下,其兄前太子杨勇妻妾成群,夫妻不合,汉唐的历任帝王的风流成性已经推衍出了“脏汉烂唐”的美誉……
    假如说男人最高贵的品德是忠诚于爱情,那么杨广就是这样的人。
    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帝国吞并江南後东亚的形势如何。作为包围圈最薄弱的一环——陈的覆灭,使得刚从内乱中恢复的突厥大为惊恐,甚至直到杨坚在朝堂之上把陈叔宝推到突厥使节身边时,突厥人才直到昔日鱼服而行的苍龙已然高高举起了自己的巨爪。
    高句丽人仍然延续着自己千年王国的美梦,虽然野心勃勃,但是面对帝国的军事胜利,也不免自危,西方的吐谷浑有人过来投奔了,原来壁垒森严的盟国阵营开始出现分崩离析的先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高句丽人的野心远远高于那两个游牧民族,作为立国数百年的强国,它的汉化极深,眼光远大,在中土群雄逐鹿的岁月中,它隔岸观火、韬光养晦,实为帝国的第一致命威胁。
    然而,这一局面的稳定需要的是江南的顺利同化。
    我们清楚,在漫长的三个多世纪的大分裂时代,南北在文化、经济等多方面都存在着深刻的隔阂,军事的胜利虽然可以暂时犁平国与国的界限,但是却无法消除人们心理上的鸿沟。帝国政府的当务之急是要使江南士民相信自己是被拯救着,而并非被征服和被同化者。
    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并陈战争中指挥有度、赏罚严明、斩杀奸佞而人气极旺的晋王杨广被任命为扬州总管,全权负责东南一切军政事务,并获准每年入朝一次,足见皇帝的信任与器重。
    建康城的毁灭对于建筑师来说或许是一件惨事,但是对于*家来说,确是一件意义重大的好事。首先对江南人的心理造成一个“南朝的*经济文化中心完蛋了,南朝的象征玩完了”的打击,从而使之丧失希望和自信,并死心塌地为帝国所用。
    建康(建邺)的时代终结了,而另一座名城的历史却开始了,那里便是美丽如诗的扬州。
    年仅弱冠的杨广带着爱妻怀着朝圣般的心情进入了这座梦幻之都,一切都是那样陌生又是那样的亲切。人们惊奇地发现这对夫妇竟能听懂他们复杂的方言,不由得大吃一惊。
    广是那样的爱她的妻子,以至于爱上了她的语言,她的故乡,以及和她有关的一切事物。因为只有一个人尊重和爱慕对方时,才会主动学习对方的语言。遥想一对来自天南地北的少年璧人于闺中枕畔,用吴侬软语情深款款地述说着彼此的心曲衷肠,是何等的温馨与浪漫。
    广那知书达礼的教养、优雅高贵的气质、简朴勤勉旷达干练的作风以及身旁美丽端庄、江南血统的王妃给江南士民留下了极好的印象。而广正是要向他们证明,自己所代表的帝国决非马上夺天下,不懂华夏文化的夷狄,而是珍视文明遗产、胸怀万邦、开明旷达之士。就这样,一场对广的个人崇拜随即像流行感冒般在江东父老中扩散开来。南北朝时代以貌取人的风尚各位想必也清楚,当时的人对时尚和风雅的追求恐怕现代人也难以望其项背。
    广决非是徒有其表的绣花枕头,从小过着清教徒般生活的广深刻地了解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立国仅34年的陈,却建有1232座佛寺,宗教生活已成为江南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杨广决定,先在宗教上冲破文化壁垒,再辅以儒家仁政,双管齐下,不愁江南得不到彻底的“净化”。
    由于战争,江南的社会经济一度紊乱,因此无人热衷于慈善公益事业,原本依赖皇家慷慨施舍的僧人顿时陷于困境,广及其智囊团抓住这个机会,做镇江都,连颁政令,修建新寺,整理散失的经典。并将各地有着广泛影响的一批高僧请进江都的豪华精舍,从事优裕舒适的学术研究工作……
    最值得一提的是,广凭借自己真挚的宗教感情和深厚的佛学功底,得到了天台宗创始人智顗大师的友情。智顗出身江南士族,深解佛家官家之间的干系。公元591年,广由智顗亲授佛戒,以居士身份接受佛号“总持菩萨”,广则赠智顗“智者大师”之名。一个是江南宗教界的保护人和领袖的强强组合就此出炉,转轮王和大檀越的故事以另外一种形式演绎着……
    两人的友谊日笃,他们定期交流佛学,各取所需,一方面扩大影响,广布恩泽。在一次盛大的集会上,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智顗突然手持一顶天冠来到杨广面前,在广尚未反应过来之际,加冕式已经完成。接着众人跪拜,声称永远对帝国效忠。广面对这戏剧性的一幕激动得说不出话来,遂命纸笔,挥毫写下“国清寺”送给智顗的天台寺。两人真诚的友情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总之,随着经济状况的稳步好转,腐败现象的减少、以及如坐春风的宗教关怀,江东父老们原来那种随时想扯旗独立,驱逐北人的情绪终于在饱嗝声和梵呗声中慢慢消解了……
    杨广夫妇在江都的九年期间,是帝国实力稳步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九年中,江南未发生过任何叛乱事件,这足以证明广的赫赫政绩。东南的稳定对帝国能否进一步积蓄力量,彻底突破包围圈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公元599年,广风尘仆仆地赶回京城朝见父母,简朴实用的车马,憨厚忠实的仆人让独孤皇后大为感动。当时的太子杨勇之妻元氏刚刚暴毙,而元氏恰恰是独孤皇后亲手指定的太子妃。由于太子夫妇长期不合,所以风传元妃是被太子所害。
    在母子相见的泪水中,独孤后隐约流露出了废长立幼的暗示。後世很多著作认为搞倒搞臭杨勇的背后黑手是杨广,这是毫无道理的,杨广远在一千余公里外的江都(扬州)对其父母态度的影响几乎为零,更别说如何在太子废立问题上有所作为了。杨勇最后的失败只能是一个原因,那就是自己个人生活的放荡以及不注意维护自己在父母心中形象,而且在政绩人气两方面均乏善可陈,认为自己是太子就毫无压力和危机感、责任感。结果在任劳任怨、不计得失、修身齐家治国的杨广面前黯然失色。
    看着勤俭恩爱犹如一人的杨广小夫妻,皇帝夫妇仿佛看到了自己当年;再看看家破人亡、奢华*逸的杨勇,俨然是北周末代君主宇文赟的翻版。而且杨坚杨勇父子之间的不信任已经达到互派间谍的地步,我想人过中年、心情烦躁的文帝此时已经有了某种想法,随後独孤皇后、杨素等人的一番游说终于坚定了这一想法,并付诸行动。
    结果是众所周知的,600年,杨广被立为太子,杨勇被废。某些史学家说这一年地震水灾什么凶兆都有了,我承认每年全国各地总要有些地方闹这些灾变…………不管怎么样,历史又翻过了新的一页…………
    公元604年,仁寿四年(在600年杨广成为太子的同时,文帝为庆祝自己的60大寿,改年号为仁寿)夏天,隋文帝杨坚在距长安100公里处的仁寿宫避暑忽然病倒,不过他并未惊慌,因为早在住进仁寿宫的第二天,他就将一切国事交给太子杨广处理,其中包括皇帝驾崩後的一切情况都由有关部门呈报太子处置。
    而此时却发生了一场大阴谋,兵部尚书柳述,原为杨勇亲卫,又是文帝第五女兰陵公主的丈夫,可谓烜赫一时。他的计划是趁文帝病危,利用自己的权利之便,废掉杨广,拥立杨勇,显然杨勇也是参与者。而内应很可能就是小文帝36岁的宣华夫人陈氏。不过柳述很快因为泄密被捕。杨坚病逝後,陈夫人则被出居仙都宫,一年後病死,广为其作《神伤赋》哀悼。
    历史上扬广被描写与陈夫人有染几乎可以不攻自破,两人在一起的机会只有文帝病危的寥寥数十日,还要处理一起复辟政变的大阴谋,杨广居然还有时间(先不说有没有心思)跟一个不知是敌是友的女人搞在一起,这可能么?就算杨广色欲熏心,那他完全有广纳妃嫔的理由(只有一妻一妾)和能力(贵为天子),何苦为了一个自己父皇玩过的半老徐娘搞得身败名裂?退一万步,杨广真的爱上了陈夫人,何必又把她出居仙都宫软禁起来病死?完全可以大张旗鼓地迎进後宫嘛,根据北朝的胡风,子取父妾、父夺子妻是很正常的,李治、李隆基都干过的事情,他杨广更可以干。
    所以原因只有一个,我们那批历史是杀死英雄的人书写的,而且他们编故事的能力之低,矛盾之多,令人惊叹。魏征这个偏执狂和李延寿那个马屁精为了转移人们对政变上台、杀兄囚父的李世民的注意,不惜制造出一个荒*的暴君来,使人们意识到李世民这些事情不过是小儿科罢了。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要搞倒搞臭一个人最简单最直接的办法莫过于“绯闻”或者“性丑闻”。正如鲁迅所说: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胳膊,立刻想到全*,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人们的想象力唯在这一层能够如此跃进……用语言*、用笔*、用文字*就成了中国历史上一大风景线,千万别得罪历史学家,否则你立刻就得被带到黄泉ひら坂来个斩监侯…………就连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六字真言就足以压他五个世纪……沙加?靠,他不是临死还在写什么阿赖耶识么?雅典那?我怕了行不行……猥琐男?饶了我吧
    不管怎么说,历史总算又翻过了一页……虽然这页里有多少谎言永远没法知道。
    文帝死後一周,广终登上了帝位,在百官的万岁声中、在爱妻深情的注视中、在模糊的目光中,他仿佛看到了一个崭新兴旺的帝国在自己手中诞生,所有臣民都为他的丰功伟绩而自豪和感恩。他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也知道自己该怎样做。
    他改元“大业”——大振伟业,这才是他毕生的抱负,他要继续突围,完成对高句丽-突厥-土谷浑包围圈的突破,他要斩断这条锁链,带领臣民们打出一片空前绝后的生存空间,他要让世界都听到沉睡许久巨龙的吼声。
    突出重围——这也是文帝的遗愿,早在文帝时期,突厥、高句丽人就已在摩拳擦掌,土谷浑人虽然实力稍逊,但是他们切断了帝国通向世界的窗口——丝绸之路!不击败土谷浑,帝国将和闭关锁国没什么两样。
    突围!突围!大自然并没有为任何民族和种族保留这片土地的未来占有权;相反,这片土地是为有力量占有他的人民而存在的。没有一个民族能回避这个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就只能俯首退让,逐渐衰亡……在这里,一切巧计良策都无济于事,刀剑是唯一解决问题的办法。拿不出力量来进行斗争的民族是必然要退出历史舞台的。
    广决心以秦始皇、汉武帝为榜样,以汉帝国疆域为最低标准,把第二帝国周围的敌人全部扫除。——这,当然不是民间思想家的意*,他随即以一贯充沛的全副精力投入了内政外交的处理之中。
    第一大威胁莫过于每年都要骚扰的突厥人,高句丽虽然野心大,但是步子小;突厥正相反,野心小,步子大,甚至把骑兵开到洛阳,但他们缺乏长远的战略和实力,而仅仅是劫掠一番就扯乎了。为此,广命令征发数十万民夫,在洛阳外围挖掘长堑,设置关防,以阻挡突厥骑兵的纵深突击。并且在607年和608年共征调120万人维修长城。
    “安安而能迁,民用丕变。是故姬邑两周,如武王之意,殷人五徙,成汤后之业。若不因人顺天,功业见乎变,爱人治国者可不谓欤!然洛邑自古之都,王畿之内,天地之所合,阴阳之所和。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故汉祖曰:‘吾行天下多矣,唯见洛阳。’”——这是杨广在决定决定修建东都(当时还叫东京)新洛阳时的施政演说,相信群臣的心情是亢奋的,他们相信自己正在救世主的领导下走向神园。这项工程从605年3月起,动用了200万民工,横跨洛河南北、瀍水东西,面积45平方公里,布局集中合理,建筑无与伦比。
    New Luoyang——The city of Emperor!
    显仁殿、西苑的规模超过长安太极宫,内苑中的乾阳殿高达50.32米,面阔13间,进深29间,为天下之冠,只有唐的大明宫含元殿超过了它,也就是说明清故宫远远逊色于新洛阳宫殿建筑群。
    新洛阳地处中原,是帝国名副其实的中心,比位置偏僻,人多粮少的关中地区更为优越。便利的水陆交通真正地把帝国东西南北紧密结合在一起。
    在开始建设洛阳四五天後,一百余万民夫开始了世界奇迹大运河的修建,这样的工程在当时看起来几乎是不可思议的。这正是实现广的宏伟目标的必要条件,首先把帝国塑造成铁板一块,把关中、江南、东部这三个战略地区焊接到一起,让它们永远不在分裂。而这条焊料就是大运河,这支焊枪就是New洛阳……
    全长2500公里的大运河贯穿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并把长安、洛阳、涿郡(幽州)、汴州、扬州、苏州、杭州这些帝国最重要的城市连缀在一起,仿佛是中古时代的一道高速公路,战略物资和军队的调动空前便利。整个工程再六年内全部完成,也就是《文明》里一个回合的时间,而这是真实的历史,而在文明中一个回合不可能造出一个Wonder……
    对军事和经济一窍不通而又多愁善感、自以为是悲天悯人的儒生们鼓吹重农抑商,毫无帝国意识,更不懂什么是世界什么是优生什么是大战略,他们所关心的就是如何控制思想,如何防止通奸。所以在正统的史书中我们看到的不是大运河系统的优越与历史意义,而是充满了对杨广巡游的劳民伤财的描述,夸张的数字,再加以敌意的渲染,一条黄金水道就变成了血泪之路。隋代一位名叫杜宝的小小著作郎在《大业杂记》中写道:“于时天下丰乐,虽有差科,未足为苦。”
    在对内取得了空前成绩的同时,广开始把目光投向远方,那片广阔的西域曾是第一帝国走向世界的窗口,说是陆上马六甲是毫不过分的,在大航海时代开始以前,丝绸之路是帝国的迷走神经。
    608年,皇帝陛下派遣名将宇文述大败占据青海的土谷浑,取得了陆上“出海口”河西走廊,在此之前,凉州(甘肃武威)、金城(兰州)一直采取守势,但现在厉兵秣马的帝国反击战正式打响。
    609年,广决心亲征,足见对西域的重视,他知道那里将带来帝国闻所未闻的知识和物产怀着创造历史的雄心壮志,他从长安经陇西进入西平(青海乐都),然后北上张掖,途中对土谷浑进行了大纵深合围,俘获仙头王和十余万口。
    在张掖城,高昌国王以及西域27国前来朝见,在装有巨轮移动式宫殿“观风行殿”上,各国首脑向帝国臣服献地,设立西海、河源、鄯善、且末、伊吾诸郡,牢牢控制通西域的南北中三道,至此,西域重新纳入帝国版图,丝绸之路再放异彩。隋炀帝——中国历史上唯一到过河西张掖的皇帝,他的帝国意识,他的理想主义,他的雄心壮志有几人能够理解呢?
    第二年元宵节,西域各国商人汇集洛阳,在欢庆活动中进行贸易,盛况空前,这正是杨广希望看到的景象。东西方文化就像河流一样,被丝绸之路这条无形的大运河联结在一起。
    皇帝的首席外交顾问、几乎走遍大半个亚洲,精通多国语言的裴矩居功至伟。他曾南下河内平息过20余州的南岛人叛乱,北上塞外安抚过启民可汗,撰写过3卷本《西域图记》,介绍了44国详细情况,对统帅部的突围策略起到了重大影响。他主持派出的使团,远抵波斯、北印度,帝国影响力辐射到了整个欧亚板块。他对丝路贸易的有意识倡导,足以证明他的眼光超越千年。
    西线的胜利冲昏了炀帝的头脑,统帅部对自身的估计也远非乐观所能形容。皇帝陛下决定立刻着手进行东线的战争,向东方拓展帝国的生存空间,把野心勃勃的高句丽粉碎在萌芽之中,否则一旦突厥-高句丽协约形成,那么大振宏业的手脚必将遭到束缚。
    他们相信迎接他们的将会是一场胜利。
    东线,东线……突围,突围!
    在帝国的反击斗争中,西线的敌人已经被击溃,吐谷浑无力再对西部边陲进行骚扰,608年帝国彻底征服青海;北方的突厥人由于离间计的作用四分五裂,在三道坚固防线的面前也无计可施,有心无力,而且帝广三次前往镇抚,在帝国巨大的军事、经济、文化技术优势面前,突厥人变得温顺起来。
    约公元前37年建国的高句丽,又名高丽,取意“山高水丽”,但为了区别後来的高丽王朝,本文一律采取高句丽的写法。六个世纪以来一直雄踞东北亚,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也算超级长寿国家之列,何况还持续强盛。其领土包括朝鲜半岛北部、辽东半岛大部以及满洲一部,早在南陈灭亡之前就是帝国的心腹大患。高句丽汉化程度很深,技术相当先进,民族性格刚烈勇猛,军队战斗力较强(尤其是守城战术),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高句丽曾不断派遣使者暗中联络前陈朝、突厥、柔然、吐谷浑等国家,是对帝国包围圈的主要发起者,更是唯一敢于蔑视帝国权威的国家。
    公元607年(大业三年),皇帝陛下忽然经雁门(山西代县)来到榆林郡(内蒙托克托西南),并宴请突厥可汗前来朝见。当突厥启民可汗率领部落酋长3500人来到观风行殿时不由得惊诧得目瞪口呆,作为游牧民族的他们难以想象出这座巨大而精巧的活动宫殿竟是帝国工兵在一夜之间搭建完成的。在巨大的心理冲击之下,本来就遭到本部的都蓝可汗和西部的达头可汗敌视的启民可汗彻底丧失了信心,他们认为帝国受到天神的偏爱,他们认为在帝国的文化和军队面前自己如同草芥,于是他们彻底臣服。不但向帝国皇帝贡献3000匹战马,甚至要求全民改换华夏衣冠。以诚相待的皇帝陛下回赠12000段丝绸,亲自前往可汗大帐回访,广和启民的友谊遂成为一段佳话。
    在杯盏之间启民可汗忽然想起了一些事情,只见一人被缚着推进大帐,皇帝陛下得知此人正是高句丽派来的密使,目的正是要联合突厥对抗帝国的反击。
    广怒不可遏,抽出宝剑欲杀之而後快,但是首席外交官裴矩制止了皇帝的举动。裴矩让高句丽使者立刻回国通知国王亲自来向大皇帝谢罪,以符合“太阳与列星”的尊卑关系。谁知高句丽人不仅拒绝臣服,而且公开对帝国进行蔑视和侮辱。
    帝国朝野为之震动。
    广知道,东线战争终于不可避免了。早在文帝时期,高句丽就对河北地区造成了巨大威胁,帝国发动的报复性战役也没有取得过实质性胜利,骄傲的高句丽人更加疯狂地扩军备战,随着南线西线的胜利,双方矛盾明朗化、公开化,战争迟早会爆发,区别只在于谁先动手。
    广要做秦皇汉武式的伟大帝王,他不能允许任何事物让自己功亏一篑,假如有事物胆敢阻拦在他和他的臣民面前,那么他一定要彻底毁灭它!
    心要恨,手要毒!4600万人民的利益一定要得到。要生存,必须突围;要发展,必须突围;要创造历史、要代表历史,必须突围!
    历史如此记载:
    炀帝嗣位,又平林邑,更置三州。既而并省诸州,寻即改州为郡,乃置司隶刺史,分部巡察。五年,平定吐谷浑,更置四郡。大凡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七千五百四十六,口四千六百一万九千九百五十六。垦田五千五百八十五万四千四十一顷。其邑居道路,山河沟洫,沙碛咸卤,丘陵阡陌,皆不预焉。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东南皆至于海,西至且末,北至五原,隋氏之盛,极于此也。
    大业五年(609年)是帝国的兴盛顶点,广励精图治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不但使经济总量和人口总量增长创历史新高,而且帝国对周边包围圈取得了重大突破。南线西线北线三面的敌对势力都基本肃清,称霸亚欧大陆世界岛的梦想翘首可待。
    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帝国统帅部发布动员令,总参开始酝酿对高句丽战争具体对策。
    大业八年(公元612年),113.38万帝国军开始在涿郡(今北京)集结,由200餘万後勤准军事人员保障补给,领袖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其中陆军分为12路,目标是渡过辽河,包围高句丽重镇辽东城(辽宁辽阳),海军及陆战队6万分为九路,乘坐300余艘战舰,兵锋直指高句丽首都平壤。规模之大,前无古人。
    3月15日,杨广亲自指挥的渡河战役正式打响。辽河无疑是一道天然屏障,当时的辽河对面就是桀骜不驯的高句丽人,其守军约在4、5万,需要面对的则是十倍以上的帝国军。
    在杨广给高句丽王高元的诏书中,曾有过这样的话::“王谓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丽之人,多少陈国?朕若不存含育,责王前愆,命一将军,何待多力!殷勤晓示,许王自新耳。宜得朕怀,自求多福。”
    辽河宽度大约两公里,在当时的世界上除了帝国的技术,是没有任何人能在上面搭建浮桥供军队通过的,更何况是在敌人持续攻击的环境中。这项工作由帝国最高技术顾问工部尚书宇文恺全权指挥。宇文恺就是隋唐长安城的设计建造者,参与过第二帝国时期许多重大工程的实施。
    高句丽方面统帅为名将乙支文德,为了防御帝国军,布置了三条防线,首先是辽河一线,其次是重镇辽东城,第三条防线即平壤城本身的坚固城防。在防御作战中,高句丽采取坚壁清野的战略,寄希望于险要的地形、茂密的森林,以及寒冷的气候可以使采取大集团作战的帝国军在补给困难和陌生环境中逐渐丧失战斗力。
    在辽东方面的高句丽军由乙支文德指挥,是正面战场,在平壤方面防御帝国海军的是建武将军,他按照乙支文德的战略,决定首先引诱帝国海军深入平壤外围,予以歼灭,随后北上与正面战场合兵一处,共同对付帝国陆军。
    在以争夺浮桥位中心的数日血腥战斗之後,帝国军终于击退了辽河一线的高句丽守军,突破了第一道防线,辽东城立刻暴露在前方的一马平川之上。
    由海军总司令来护儿将军指挥的帝国海军及陆战队从东莱出发也已经横渡黄海来到朝鲜半岛沿岸,当高句丽士兵看到无数的巨舰从海平面上浩浩荡荡开进时,无疑会心惊胆战的。在未遇到任何有效抵抗的情况下,来护儿部顺利进入氵贝水(今日的大同江),然后逆流而进直袭平壤城。
    随即,双方在正面战场开始了惨烈的辽东城攻防战。随着强渡辽水的成功,高句丽军败退,帝国陆军完成了对辽东城的合围。五月,高丽军几次出战受挫,遂凭借坚固的防御固守。每当情况危急、城池将陷时,守军便屡次诈降。以招扶为主的炀帝在出征前曾下令:“高丽若降,即宜抚纳,不得纵兵”。一旦停止进攻,高句丽守军已将城池加固,防御调整完毕,随即拒降,隋军不得不重新开始攻城,如是者再三,致使辽东城久攻不破。隋军长期顿兵坚城之下,人困马乏,士气和战斗力大减。隋军用飞楼、云梯、地道、土山等等,从城池四面昼夜不停地进攻,但高丽守军随机应变抗击隋军,隋军攻城二十余天还未攻克,双方都有大批人员阵亡。这座高句丽经营了上百年的坚固堡垒成了帝国士兵的绞肉机。
    左光禄大夫王仁恭率军出扶余道,王仁恭进军到达新城,高丽军队几万人阻击隋军,王仁恭率领劲骑一千名击败高丽军,高丽军队闭城固守。炀帝命令诸将进攻辽东,允许诸将可相机从事。宇文述和于仲文帅九路军,30.5万人向鸭绿江进发,以期早日与来护儿的海军陆战队合围平壤。
    在辽东战场上有两位值得一提的英雄,一位是强渡辽河时最先牺牲的麦铁杖,这位出身江南贫苦人家、年轻时做强盗为生的将军终于实现了战死沙场的誓言。他体力武功均属超人之列,游泳速度堪比穿着鲨鱼皮的索普,曾一个人杀死30多个强盗。在帝国对突厥反击战中屡建战功,对国家利益忠心不二,品德谦逊和蔼,堪称武人楷模。简直就像《指环王》里的战斗矮人金雳,不同的是他身材魁梧。
    另一位则是位少年英雄,便是被称为肉飞仙的沈光。沈光,字总持,吴兴人。是一名受皇帝动员令所感召,渴望为国赴难的志愿兵。隋军所用的冲梯竿长十五丈,沈光爬到冲梯顶端,面对城墙与高丽士兵交战。双方短兵相接,沈光杀死高丽士兵十余人,高丽士兵竞相攻击沈光,沈光从冲梯上掉下来,还没掉到地上,正好冲梯的竿上有垂下的绳索,沈光抓住绳子又向上爬,炀帝望见这种场面,感到沈光的行为极为英勇,就任命他为朝散大夫,常让他随侍左右。沈光不但轻功盖世,勇武有力,而且容貌英俊,极有气质。他死于帝国後期的叛乱,当时他率领数百忠于皇帝的武士英勇抵抗十万谋反者,并冲入敌阵斩杀谋反者的领军者,但是终因寡不敌众,重伤而死,时年仅28岁。我将其比作《指环王》中的精灵射手勒苟拉斯,相信诸位不会介意。
    由于陆军受阻,来护儿统帅的海军难以取得预期的战略效果,所以统帅部决定在海军彻底丧失攻击平壤城能力的时候先给平壤守军制造一点压力,同时配合鸭绿江方面宇文述、于仲文部。但是高句丽守军按照既定战略将陆战队引入外城,并趁帝国士兵抢劫食品、财物而导致秩序混乱的时候进行了突然袭击。结果海军陆战队大部被歼,残余部队在周法尚的指挥下退回战舰,丧失了进攻能力。
    辽东城的拉锯战仍在进行,宇文述和于仲文引30万军绕开辽东城渡过鸭绿江直奔平壤,虽然帝国路军的高昂斗志和庞大气势对高句丽人的心理造成的压力是巨大的,然而这些补给严重不足的、疲惫的战士们真的能够迎来帝国新的胜利么?
    统帅部鉴于辽东城的难以攻克,海军陆战队的失利,大军补给困难,形势十分不利。为了速战速决,遂在继续围攻辽东城的情况下,派遣宇文述和于仲文两位将军统帅30.5万精锐直取平壤。这有点类似东南亚战争时山下奉文的“电钻战”,也就是说不理会沿途所有敌军要塞,以主力直插敌军心脏城市。这种战术的有利之处就是对敌军心理士气的瓦解作用极大,打乱敌人部署,搅乱战线,用本方的机动掌握战场主动权。
    兵贵速,不贵久。由于高句丽方面坚壁清野的战略,帝国军很难取食于敌,而补给线长达上千公里使得给养运输难上加难,长途跋涉的士兵身上根本携带不了多少食物,5、6月份的阴雨和闷热天气使道路泥泞不堪,士兵难以休息,这些严重地影响着帝国军的士气和战斗力。这暴露了帝国军在这种规模战争上经验的不足和对实际情况考虑得不周密。
    事实上如果在当初围攻辽东城的同时,就直接出一支奇兵进攻距辽东城250公里的平壤,效果可能会好得多。而现在,帝国军已经失去了最佳的战机。
    在一日之中,帝国军连续七次击败高句丽部队,渡过了鸭绿江,并很快突破了萨水(清川江)防线。七月,帝国军先头部队已经望见了平壤城的城墙。大军在距平壤10余公里处驻扎下来,准备短暂休整後便发起最後攻势。高句丽方面则陷入一片亡国灭种的恐慌之中。
    然而,帝国军也已经到了强弩之末没,虽然声势浩大,事实上军粮已经严重匮乏,加之长途奔袭,士兵都已精疲力竭,无法胜任攻城这样高强度的战斗。宇文述对此十分清楚,内心必定十分复杂。
    就在这时,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一名高句丽将军来到宇文、于两位统帅的面前请降。他不是别人,正是高句丽军的最高统帅——乙支文德。
    他们之间会发生哪些有趣的对白呢………………帝国军内部一时分成了两派,以宇文述为代表的主张接受,而以于仲文为首的则主张坚决予以扣押,因为皇帝曾命令见到乙支文德这个狡猾的对手,一定要抓住他。
    不过最后还是宇文述的和派占了上风,接受了乙支文德的投降。最不可思议的是,充满骑士精神的宇文述放乙支文德返回其高句丽军队——这是个纵虎归山式的战略错误,以至于被于仲文骂醒的宇文述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个决定的愚蠢,遂遣一支轻骑追赶。遗憾的是,曾经有过从帝国军战俘营逃跑经验的乙支文德巧妙地躲过了。
    很明显,这是一场以试探虚实为目的的诈降行动。在乙支文德这样的敌人面前,任何软弱的表现都可能招致灭顶之灾。而身经百战的宇文述居然这样容易情绪化。或许受到士兵的厌战情绪的感染,也许因为补给和气候的原因暂时失去了勇气,总之,这30万人的命运似乎一片阴霾。
    在暂时得到了一纸空文的投降书後,宇文述的下一个难题是如何将这支军队安全地撤退到辽东,士兵们的状态空前的差,几个月的征战、夏季潮湿闷热的气候已经使他们不*样,多数人的口粮告罄,严格的配给制早已开始实行。更糟糕的是,听说高句丽投降和即将撤军的消息後,一种厌战求生的强烈欲望开始在士兵中蔓延。宇文述望着这些几个月前还是纯朴乡民、贩夫走卒、良家之子的士兵们,心中不由得充满了惆怅。
    612年7月下旬,帝国军又来到了萨水(清川江)河畔,宇文述命令以一万人列为一队,开始渡江。他们的心态和过来的时候是截然不同的,现在他们只想快些回到自己最爱的人的身旁。
    但在半渡时,突然从右翼出现的大批高句丽精锐部队,彻底粉碎了他们的幻想。上游的高句丽军迅速冲垮了帝国军的队形,有秩序地退却随即变成了一场不可遏制的溃散,很快又转变成一场有组织的大规模屠杀。高句丽人不敢相信强大的帝国军被击溃了,他们在欣喜若狂之余,用疯狂的杀戮来宣泄报复的快意。
    贪生的人逃跑速度是最快的。仅用一天一夜,就有很多人从萨水逃到了鸭绿江。但沿途各要塞中窝囊了好几个月的高句丽军都扑了出来,在伤痕累累的帝国士兵身上发泄着自己的愤怒。
    但是帝国军更加有临危不乱,血荐轩辕的猛士。大将辛世雄勇敢地担任後卫的任务,战斗到了最后一兵一卒,以身殉职。另外,担任殿後部队总指挥的大将名叫薛世雄,是辛世雄的上司,各位在阅读史册时不要发生误读。薛世雄的正确指挥在危急时刻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根据正史记载,宇文述仅带领2700人撤回鸭绿江西岸。来护儿的海军得知宇文述部被击溃的消息,感到更加孤立无援,只得返航。截至8月,朝鲜半岛已无任何战斗迹象。
    而辽东城仍然象一座永恒之城一样屹立在辽河平原上,它将继续在历史上演绎了一段令人惊叹的传奇。
    8月末,统帅部下令撤军,东线战争的第一阶段就这样结束了。
    第二帝国对高句丽战争是东北亚历史上最重要也是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双方都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把陈的覆灭视为帝国的统一固然代表了相当一部人的观点,不过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把对高句丽战争视为帝国统一战争的延续。炀帝心目中的帝国是以汉帝国为最低标准的。也就是说,突破包围圈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包围圈收为己有。而炀帝的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使他必须发动这场战争。
    而帝国此时内部的种种隐患却因战争而暴露出来。首先是上层建筑的分裂,杨广在*改革上企图一蹴而就的努力适得其反。
    帝国延续的是北朝传统,尤其是胡汉混血的关陇军事贵族後裔在政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这些千年贵族延续着古老的骑士价值观,他们对帝国军事机器的运转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对江南有着非同寻常好感的炀帝则大量提拔南方文武之士,并用他们置换原来高层的北方精英,同时对高层中北方籍的元老重臣进行清洗。这一举措无疑使得北方军事贵族们十分失望和自危,但这还不足以导致统治集团内部分化,还不至于导致无聊的派系之争。但是随着连续8年的官制改革,低级爵位全部取消,军事贵族不再世袭,原来的大批军事骨干人员和其子弟一夜之间丧失了原有的荣誉感和优越感。当然,按功行赏是没有错,不过体制改革并非如此简单。消灭腐败的愿望是好的,但是方法不当就必将引起社会大地震,这是毫不夸张的。
    炀帝毫无疑问是个理想主义者,同时他的个人才干、动机、励精图治的劳动都是值得尊敬的,不过改革遇到的问题是数百年积累的结果,不可能一朝一夕通过政令就可以*。炀帝的摊子铺得过大过急,这直接导致了帝国根基的动摇。不少心怀不满的少壮派贵族子弟发现了形势中可加利用的部分,在皇帝忙于战争时,他们勾结起来。另外,战争的庞大规模对生产的影响是很大的,第一阶段战争的失败使刚刚过上好日子渴望安静过男耕女织生活的农民对于繁重的兵役徭役多报反感排斥的心态。炀帝恢复秦汉帝国的理想使他忽略了不满的饥民很容易受人利用这一点,认为一些反叛行为不会动摇大厦的根基。这些都将对东线战争的第二阶段产生致命影响。
    大业九年(613年)正月,统帅部再次动员。
    夏初,炀帝亲自统率的帝国军又一次兵临辽东城,在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之後,炀帝不再接受高句丽的投降,下令强攻。而且在後勤上,统帅部决定搬运洛阳附近粮仓的粮食供应军队。这些粮仓中的粮食之多,直到唐朝还有剩余,这是帝国数十年积累的结果,更是帝国强大和财富的象征。
    本来就在去年元气大伤的高句丽已经没有了当初那么多人力物力,况且其外交战术也不再起作用。百万帝国军将辽东城围得水泄不通,昼夜不停轮番的猛烈攻击持续了20余天,辽东城已经岌岌可危,在局部地区,巷战在惨烈地进行着,高句丽军的顽强和勇敢是令人钦佩的,不过这并不能挽回绝对的劣势。
    然而,一个令所有人震惊的消息忽然传来——在黎阳仓负责督运军粮的礼部尚书杨玄感发动了叛乱,叛军正在向洛阳附近进发。事情是一个月以前发生的,而由于路途的遥远,消息却刚刚传到前线大本营。这令炀帝震怒异常,眼看着唾手可得的辽东城不得不放弃,无数勇士的鲜血就这样白白流淌。伟大的齐格弗里德就这样倒在背后暗箭之下。
    炀帝明白这些贵族子弟後院点火的原因,更清楚这将带来什么可怕的後果。无奈之余,统帅部只好下令班师。重武器和各种战略物资也悉数放弃。
    当高句丽人从废墟中爬出来时,帝国军仿佛在一夜之间消失了。他们怀疑自己仍在梦中,当他们互相狠打了几拳後,才断定这是真的。望着帝国军阵地上遗弃的堆积如山的物资和武器时,高句丽人载歌载舞,欢声雷动,他们相信天神站在了自己一面,他们相信自己是神的宠儿。不过他们忘了一件事,那就是帝国军还会卷土重来。
    杨玄感是杨素的儿子,他继承其父的柱国地位,而且担任礼部尚书,朝臣多是其父老部下和故交。他对炀帝的*体制改革和降勋减爵极为不满,但表面上却精明能干,博得了皇帝的信任。当皇帝亲征,首尾不能兼顾时,他纠集了40余个“太子党”密谋举事,其中有兵部侍郎斛斯政、民部尚书李子雄、大将韩擒虎的儿子韩世諤、有胡人血统柱国李宽的儿子李密、以及观德王杨雄的世子杨恭道、内史侍郎江南人虞世基之子虞柔等等。
    由于改革触动了既得利益,他们早就对皇帝失去了往日的崇拜和信任,所以时机一成熟,他们立刻把箭瞄向炀帝的阿喀琉斯之踵。
    杨玄感伪称海军统帅来护儿叛乱,传书各地军队到黎阳(河南浚县)集合,准备夺取帝国首都新洛阳。
    但是炀帝的回军迅速出乎了叛军意料之外,海军也半路折回,从东向西与陆军形成了对杨玄感叛军的反包围。毕竟最精锐的部队始终在皇帝的掌握之下,叛军很快被平定。杨玄感被杀,同时被镇压的有数万之众。虽然叛乱被镇压,但皇帝和臣子之间已经彻底失去了信任,上层建筑的精神分裂已经不可逆转。帝国的鼎盛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统治秩序一旦开始混乱,那么政权将随之崩溃,人民也将开始无尽的苦难。
    当时虽然各地叛乱民众达到百万以上,不过根本没有和正规军抗衡的能力,一经帝国军镇压,即被驱散,不过反战的民众和不满的贵族一旦结合起来,其能量足以倾覆炀帝苦心经营的突围大业。在叛军中幸存下来的军师李密就是这样的一代枭雄,正是他完成了对帝国的致命一击,我们在历史中应该看到起义农民以外的东西。只有权力、支配是不变的。
    随後的大业十年(614年),炀帝展开了第三次对高句丽的攻势。做为完美主义者和结构主义者的炀帝不能容忍再给奄奄一息的高句丽人以喘息的机会,否则前两个阶段的战果和牺牲都将付诸东流。这次统帅部没有人对偏执的炀帝提出任何有价值的意见。这一次的兵力大不如前,甚至很多部队都未能及时开到前线。
    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次战争进行得异常顺利,也许是由于经验逐渐丰富和高句丽元气大伤的原因,来护儿领军的先头部队在毕奢城(注:即卑沙城,在今辽宁金县东大黑山)大败高句丽军,并乘胜向平壤进发。时高句丽因连年作战,已困弊不堪,无力再战,乃遣使请降,并将去年叛隋奔高句丽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还。高级将领们建议趁胜彻底把高句丽从亚洲版图上抹去,但是炀帝考虑到进攻平壤将损耗帝国军仅存的精锐,各地叛乱众多,而且已挽回两败之辱,遂班师还朝。
    长达三年的东线战争总算有了个体面的结局,成千上万帝国军士兵丧生在锋刃之间,无数家庭支离破碎。
    炀帝的理想主义在现实面前败下阵来,他夺取亚欧霸权,拓展生存空间的突出重围计划只能留给30余年後的“天可汗”李世民去完成了…………
    而此刻,帝国境内狼烟四起,各种冒险家、野心家率领着被利用的饥民们在中原大地上开始了长达5、6年的混战,其中包括200个造反组织,而且有10支在中原建立了政权。皇帝几乎完全失去了对中原局势的控制。
    炀帝感到自己的确老了,虽然他刚刚47岁。看着中原陷入一片混乱、各地的官员纷纷宣布独立、昔日的臣僚们一个又一个地背叛,曾经叱咤风云的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被误解被敌视的痛苦……
    他想起了被自己清洗的贺若弼、高颎、薛道衡等北方元老贵族,假如他们还在,或许还能帮助自己重振雄风,然而他们都在*体制改革中反对他,似乎他改革是为了自己,也似乎他修建大运河是为了自己,更似乎他旨在突围的征战高句丽是为了自己!?
    他辛苦大半生为帝国勾画了宏伟的蓝图,为臣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镇抚江南,平定漠北,兼并西域,开科取士,改革官制,又拿一条是为了自己呢?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臣子们要反对自己,他不明白为什么百姓们会不感激他而投靠那些叛乱的权贵子弟与土豪。
    他身旁的那群自己亲自提拔起来的南方臣僚们却没有一个可以扶危救难。冷酷自私的虞世基作为炀帝的机要秘书根本不能提出任何有用的建议,老谋深算的裴蕴只会说谎蒙蔽皇帝的视听,不过他杀起人来效率倒是极高。一些元老刚刚提醒皇帝关注帝国的叛乱,立刻被裴蕴构陷罢官。事实上,炀帝自己培养起来的智囊团已经变成了堵塞自己耳目的“棉花团”。核心集团中唯一硕果仅存的北人宇文述也已经老迈多病,自从高句丽战争中让炀帝失望,尽管在平叛中杀了杨玄感将功补过,但考虑到数年前对北方元老的大清洗,还是选择了三缄其口。直到他感到自己病重不治,才向炀帝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大业十四年(616年),黯然神伤的炀帝听从了宇文述的劝告,前往江都避乱。宇文述随后病死,但在临死前请求炀帝解除对自己两个儿子——宇文化及和宇文士及的软禁。炀帝接受了他的告解,并原谅了他。
    此时,那个漏网的李密已经取得了河南地区*武装的领导地位,夺取了洛口、黎阳、回洛三个巨大的储粮地,吸引了数十万饥民,屡败政府军。实际上,这个李密比杨玄感可怕一百倍,早在他小的时候,就曾引起了隋文帝的注意,并禁止他做官,但也许这就是命运,最后帝国的终结者恰恰正是那个聪明的令人感到不安的孩子。
    江都这座美丽的大都市是可以让人忘却一切烦恼和忧郁的,这里是杨广事业的起点,却是他生命的终点。广决定用颓废的方式逃避无尽的烦恼,他也要为一生的工作休一次长假。江都总管王世冲为他选择了100多房江南美女,终日伴他饮酒浇愁,然而在他眼中只有一个女人——他的结发妻子萧后,只有萧才真正地理解他、懂他、爱着他、为他的辛劳鸣不平。为他梳理早生的华发,为他舔舐累累的伤痕,为他冰冷死灰的心注入一丝温暖。
    广希望自己能够重来一次,收拾旧山河,他也希望自己能和温柔的萧变成平凡人,诗酒唱和,恩爱地度过一生。他时而想起少年青灯黄卷的苦读生活,时而想起自己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青年时代,他突然想到了那个孱弱的陈叔宝最后受封长城公,无忧无虑地寿终正寝时不由得摇着头一阵苦笑,莫非人的命运真的是上天注定的么?
    他不知道,不久之後,自己的谥号和陈叔宝竟然是同一个字——炀帝。
    外面谣言四起,有人说他整天和数百个女人发生性关系,体力耐力超人;又有人说,他整日花天酒地,沉醉不醒,总之这些说法离不开胃肠和生殖器。
    没有人记的他突出重围的抱负和胸襟,虽然他曾经成功过。更没有人记起他的好处,虽然他即将离去。
    幻觉开始产生了,广在朦胧之中希望自己就是陈後主,他用吴语对萧说:“外间大有人图侬
    (我),然侬不失为长城公,卿不失为沈后,且共乐饮耳!”又顾镜自言自语道:“好头颈,谁当斫之!”萧吃惊地看着他,他忽然释然了,仰天长啸,发出了“贵贱苦乐,更迭循环”的大彻大悟。这也是名场面之一,迟暮英雄的慷慨悲歌比煽情歌手的造作表演不知真实深刻多少倍。
    然而广并没有失去勇气和荣誉感,他还是又燃烧了一把自己的小宇宙,把南京城休整了一下,打算在必要时南渡长江对抗叛乱。但是,他的禁卫部队早已军心涣散,大量逃回关中。在臣僚的建议下,广命令江都地区的寡妇处女强配北方战士,想用女人来拴住军队,结果被证明是徒劳的。他身边的部队还是在迅速的流失。
    618年3月10日,禁军大将宇文化及(宇文述之子)控制的卫兵们背叛了广,已经被架空为太上皇的杨广遭到缢杀,在临死前,他说出了“我实负百姓”这样一句话,而百姓们能否原谅他呢?
    随着广的离去,隋帝国的历史终结了,而远在太原的广的表兄——唐国公李渊和他的儿子们正在迅速崛起,同年称帝,建立了唐帝国。第二帝国突出重围的历史等待着他们去完成书写。
    这里要交待一下突围的最终结果:
    629年(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三年),兵部尚书定襄道行军总管李靖指挥帝国军攻灭东突厥。
    640年(唐贞观十四年),交河道行军大总管、吏部尚书侯君集率帝国军击灭高昌国(都高昌城,今新疆吐鲁番东南高昌旧址),完全控制西域。
    647年(贞观二十一年),帝国使节团团长王玄策借用七千尼泊尔骑兵,于甘地斯河畔的决战中歼灭包括象部队的30000玛卡达叛军,俘虏了玛卡达国篡夺者阿尔裘那,使北印度盟国复国。
      657年(唐显庆二年),在唐与突厥的战争中,右屯卫将军苏定方率军进攻西突厥沙钵罗可汗部、灭亡西突厥。
    660年(唐显庆五年),在唐与高句丽、百济的战争中,唐神丘道行军大总管苏定方率军攻灭百济。
    661-663年(龙朔元年至三年),唐检校带方州刺史刘仁轨率军多次击败百济军,再次征服百济。
    666年(乾封元年),高句丽内部发生动乱,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李勣统帅帝国军,分道合击高丽。二年九月,李勣攻拔高句丽军事重镇新城(今辽宁抚顺北高尔山城)。接着,唐军在金山(今辽宁昌图西)大败高句丽军,斩首5万余级。
    668年(总章元年)九月,唐军攻占平壤,灭掉高句丽。帝国在平壤置安东都护府,以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率兵2万驻守此重镇。至此,帝国最顽强的对手,立国长达705年之久的千年强国高句丽终于被彻底击灭。为了告慰长达数十年征战中死伤的将士们,帝国采取种族灭绝政策,将其国王和20余万人口迁入帝国腹地予以同化,其余残存的居民多为周边国家吸收。高句丽从此成为单纯的历史概念。
    但就在帝国鼎盛时期,西方吐蕃人(西藏人)和大食人(阿拉伯人)的崛起,挡住了帝国的突围脚步。
    751年(唐天宝十载),大食军在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东南部江布尔城)击败帝国军。我们赖以生存和自豪的突围史就此告一段落。
    1300年之后,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在俾斯麦、希特勒的带领下也开始了他们可歌可泣的突围之路,为我们演出了一幕幕铁与血的活剧。
    突出重围的主题仍在继续,而你我都是主角。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