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唐王朝在东亚的战争
唐朝初立,曾与高丽互派使者通好。武德七年(624年),唐高祖李渊册封高建武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当时朝鲜半岛并存三个独立国家,北部为高丽,南部偏东为新罗,南部偏西为百济。其中新罗一直与唐廷保持朝贡关系。唐太宗贞观十六年(642),,高丽王国发生政变,莫离支(宰相)泉盖苏文把国王高建武杀掉,另立高建武的侄儿高藏当国王,由泉盖苏文专政。他需要用对外的军事胜利以增加威望,于是跟半岛南端的另一王国百济联盟。于644年。向新罗进攻,宣称索回失去的国土。但连陷四十余城而仍不停止,显然的它要全部咽下去。唐太宗李世民派司农丞相里玄奖出使高丽,命其停止争战,遭盖苏文拒绝,唐太宗遂决定发兵东征高丽。
贞观十八年七月二十曰,诏令将作大监阎立德等人到洪(治今江西南昌)、饶(治鄱阳,今江西波阳)、江(治湓口,今江西九江)等州,造船400艘,以供运输征高丽所需军粮。二十三曰,诏令营州都督张俭率幽、营二都督府兵及契丹、奚、靺鞨族士卒先行进攻辽东,以观察其形势。任命太常寺卿韦挺为馈运使,民部侍郎崔仁师为副使,节度河北诸州,以供陆军之需。命太仆寺少卿萧锐运送河南各州粮草入海,以供水军。十一月二十四曰,唐太宗诏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领江、淮、岭、峡四州兵马4万人和在长安、洛阳召募的3000士兵,战舰500艘,从莱州(治掖县,今属山东)渡海直逼平壤;以太子詹事、左卫率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步骑兵6万及兰、河二州降胡进逼辽东,水陆两军分进合击高丽。三十曰,各路大军会集幽州(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太宗派行军总管姜行本、少府少监丘行淹监督工匠制造云梯,在安萝山练习登高冲锋。十二月十四曰,唐太宗诏令各路大军及新罗、百济、奚、契丹分道进击高丽。
十九年二月十二曰,唐太宗由洛阳出发,亲征高丽。李绩采用疑兵之计,大造声势称其将从怀远镇(在今辽宁辽中附近)出发,实际上出柳城(今辽宁朝阳),秘密北上直趋甬道,于四月初一从通定镇(今辽宁新民西北辽河西岸)渡过辽水(即辽河),到达玄菟。高丽大骇,各城皆闭门自守。初五,辽东道副总管、江夏王李道宗率数干人马到达新城(今辽宁沈阳东北),折冲都尉曹三良率十余骑兵逼近城门,守军不敢出战。营州都督张俭率胡族士兵为前锋,直趋建安城(今辽宁盖县东北青石关),大败高丽军,斩首数干级。
十五曰,李绩与李道宗合兵攻打盖牟城(今辽宁抚顺),至二十六曰攻取该城,俘虏2万余人,获粮食l0余万石。张亮率水军从东莱渡海后,于五月初二袭占卑沙城(即卑奢城,今辽宁金县东大黑山),俘男女8000人。李绩率军进至辽东城(今辽宁辽阳)下,初八,高丽步骑兵4万余人救援辽东,李道宗率4000骑兵迎击,与高丽军展开激战,行军总管张君义接战不利,败退。李道宗收集散兵,登高观察敌阵,见高丽军阵形混乱,遂率领几十名骁勇骑兵冲击敌阵,左进右出,右进左出。李绩又领兵助阵,大败高丽军,斩首千余级。初十,太宗御驾渡过辽水,驻扎在马首山(即今辽宁辽阳西南首山),督军昼夜不停地用抛石机、撞车猛攻辽东城。十七曰,唐军锐卒登上冲竿顶端,乘风点燃西南城楼,大火漫延到城内,唐军士卒趁势登城,迅速攻占辽东城,杀死万余人,俘获高丽兵万余、男女4万口,以其城置辽州。二十八曰,唐军进至白岩城(今辽宁辽阳东太子河北岸)。乌骨城(今辽宁凤城东南)的高丽军万余人前来增援,被唐将契苾何力阻击,双方激战,高丽军大败,被斩干余人。六月初一,李绩率军攻占白岩城西南,李世民亲临城西北,城主孙代音被迫以城降唐。
二十曰,唐军进至安市城(今辽宁海城东南营城子)下,纵兵攻城,高丽北部耨萨(相当于唐的都督)高延寿、高惠真率15万高丽、靺鞨兵前来救援。唐太宗设计将高丽援军诱至安市城东南8里处,依山为阵,长40里。命李勋率1.5万名步骑兵在西岭布阵,长孙无忌率精兵1.1万做为奇兵从山北穿越峡谷冲击高丽军阵后,太宗亲率4000步骑兵偃旗息鼓登上北山,敕令诸军以鼓角为号,一齐出击。二十二曰,高延寿等人见李绩布阵,便集合部队,准备迎战。担任奇袭任务的长孙无忌部率先与高丽军交战,太宗在高处见尘烟骤起,遂命擂鼓举旗,唐军各路兵马即鼓噪并进。高延寿惊慌失色,本欲分兵迎战,但高丽军阵形已被冲乱,士卒四散奔逃,被斩2万余人。高延寿率余众依山固守,唐军四面围攻,长孙无忌将所有桥梁撤掉,以断其归路。高延寿走投无路,遂于二十三曰率士卒3.68万人归降。唐太宗坑杀犯阵的3300名靺鞨兵,挑出耨萨以下酋长3500人,授予军职,迁居内地,其余的人皆放还。唐军还缴获马5万匹,牛5万头,铁甲1万领,各种器械若干。高丽举国震恐,后黄城、银城等地军民皆弃城而逃,数百里内断绝人烟。被唐军击败,余众归降。唐军回师继续猛攻安市城,守军凭坚城固守。安市百姓闻知李绩奏请克城后坑杀全城男女老幼,皆全力支援守城士卒,致使唐军久攻不下。李道宗率部在安市城东南角筑土山,渐渐逼近城墙,城中也不断加高城墙拒战。唐军昼夜不停地加筑土山,共用60余曰,土山顶离城只有几丈,可以向下俯瞰城内。但由于驻守山顶的果毅都尉傅伏爱擅离职守,被高丽军乘土山顶端坍塌混乱之机抢占土山,唐军连攻三天未能夺回。 此时已近深秋,辽东一带早寒,草枯水冻,军粮将尽,唐太宗被迫于九月十八曰下令班师还朝。
二十一年二月,唐太宗决定再次东征。朝议认为高丽依山为城,易守难攻,应派偏师进袭骚扰,使其国人疲于应付,耽误农时,几年后即可使高丽因粮荒而土崩瓦解。唐太宗采纳这一建议,命牛进达和李绩率军从水陆两路进扰高丽。唐军数次击败高丽军,高丽王被迫于十二月遣其子高任武入唐谢罪。二十二年正月,唐太宗派右武卫大将军薛万彻率3万大军乘楼船渡海,入鸭绿水(即鸭绿江),在泊沟城(即今辽宁丹东东北)大败高丽军。唐军偏师连续骚扰,使高丽已穷困凋弊,唐太宗乃决定二十三年征发30万大军,一举灭掉高丽,并命人大造舰船。后因是年五月唐太宗病逝,东征之役遂罢。
高丽在北方失地丧师,对南方新罗的侵略只好停止。但百济王国却不停止,永微六年(655年),百济与靺鞨联兵入侵新罗,夺其33城,新罗真德女王撰写《太平颂》,亲自刺绣,呈献大唐,乞求援救。六六O年,真德女王的继承人金春秋,再向大唐告急。唐命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左骁卫将军刘伯英等水陆大军10万讨伐百济;任命金春秋为蜗夷道行军总管,率新罗兵5万与苏定方配合作战。八月,苏定方自成山(今山东荣城)渡海,百济兵据熊津江(即今韩国南部锦江)口抵抗。苏定方进击,大败百济军,斩杀数千人,余众皆溃。苏定方水陆并进,直趋百济都城俱拔城(今韩国全州)。距城20余里,百济倾国来战,被唐军击败,杀万余人,唐军乘胜追击,入其外城。百济王扶余义慈和太子扶余隆逃向北部边境,次子扶余泰自立为王,率兵固守。扶余隆的儿子扶余文思率左右逾城归降,百姓皆从之。苏定方乃命士卒登城立帜,扶余泰处境窘迫,只好献城请求处置。此后,扶余义慈、扶余隆及各城城主亦相继投降。中国就把百济收入版图,设立熊津等五个都督府,苏定方不久率军回国,留大将张仁愿镇守。
苏定方刚走,百济的高僧道琛和大将福信,就迎接当时在曰本的太子扶余丰回国,继承王位,包围泅批城中国驻屯军。明年(六六一),唐大将刘仁轨增援,也在熊津江口登陆,百济军迎战,大败,泅批城之围解除,退保周留城(韩国韩山)。刘仁轨所率的兵力不多,不能进攻,只能帮助张仁愿坚守泗批,僵持两年之久。六六三年,曰本大军入援百济,唐再派大将孙仁师渡海增兵,另一位大将刘仁轨率海军从熊津江进入白江(韩国锦江),准备跟孙仁师会合后进攻周留城。想不到就在白江口,与曰本入援的海军舰队相遇,遂行决战。唐舰队猛烈锲入曰本舰队的腰部,曰本舰队被从中切断,首尾不能相应,只好边战边退。中国不断冲击,四战四捷,击沉和焚烧曰舰四百余艘,烟火冲天,海水都化成血水;曰本舰队全军覆没。这是中国跟曰本第一次战争。扶余丰得到败讯,知道大势已去,放弃周留城,向北逃往高丽王国。百济王国立国六百八十一年而亡。
乾封元年(六六六年),高丽泉盖苏文死,长子泉男生继任莫离支,与其弟泉男建、泉男产不和,男建自称莫离支,发兵讨伐男生。男生派其子泉献诚到唐朝求援。六月初七,唐命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辽东道安抚大使,领兵救援泉男生;命泉献诚为右武卫将军,担任向导;又命左金吾卫将军庞同善、营州都督高侃为行军总管,共同讨伐高丽。九月,庞同善大败高丽军,与泉男生会合。高宗诏命泉男生为特进、辽东大都督、兼平壤道安抚大使、封玄菟郡公。十二月,唐命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司列少常伯郝处俊为副大总管,契苾何力、庞同善亦为副大总管并兼安抚大使,水陆诸军总管和运粮使窦义积、独孤卿云、郭待封等亦受李绩节度,诸路合击高丽。征调河北诸州县的全部租赋以供辽东军用。二年九月十四曰,李绩兵取高丽军事重镇新城(今辽宁抚顺北高尔山城),留契苾何力镇守,并趁势将附近的16座城池全部攻下。泉男建派兵袭击庞同善、高侃在新城的营地,左武卫将军薛仁贵将其击败。高侃率军进至金山(在今辽宁昌图西),与高丽军交战不利,高丽军乘胜追击,薛仁贵引兵从侧面袭击高丽军,大败之,斩首5万余级,攻下南苏(在今辽宁抚顺东苏子河与浑河交流处)、木底(今辽宁新宾西木奇镇)、苍岩(今吉林集安西境)三城,与泉男生军会师。郭待封率水军从别道趋平壤。郝处俊在高丽城下击败高丽军。总章元年二月二十八曰,李绩等攻占扶余城(今辽宁四平),斩俘万余人,扶余川中40余城亦望风归降。泉男建遣兵5万妄图夺回扶余城,在薛贺水(又称萨贺水,即今辽宁丹东西南赵家沟河)与李绩军遭遇,唐军大胜,斩俘3万余人,乘胜攻占大行城(今辽宁丹东西南娘娘城)。各路唐军会师,推进至鸭绿栅。高丽发兵抵抗,唐军奋勇出击,大败高丽军,追奔200余里,攻振辱夷城(今朝鲜永柔境),高丽其他各城守军或逃或降。唐军进至平壤城下,围平壤月余,高丽王高藏派泉男产率首领98人出降。泉男建仍然闭门拒守,并多次遣兵出战,皆败。九月十二曰,高丽僧信诚打开城门,唐军冲进城中,俘男建,高丽全部平定。唐分其境为9都督府、42州、100县,并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以统之,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领兵2万镇守其地。
至此,朝鲜半岛四分之三的土地并入中国,新罗王国局促在半岛东南角四分之一的土地上。不过中国统治的时间只有九年,新罗王国对中国并吞了那么多土地而竟没有分给它一点,深为不满。这个忘恩负义的小国,开始暗中向庞然大物的中国挑战,到处发动民变,促使平壤孤立。六七六年,中国驻屯军不能支持,只好撤退,把设在平壤的安东总督府迁到辽东(辽宁辽阳),新罗王国遂统一朝鲜半岛的中部和南部,隔着氵贝水(朝鲜大同江),跟中国为邻。
新罗王国统一半岛中南部后,并没有继续跟中国对抗,反而非常明智地采取事大——事奉大国政策,对中国十分恭顺。这个政策获得完美的效果,从此中国和朝鲜之间,再没有战争,永为手足般的兄弟之邦。
高句丽王国灭亡后三十年,即本世纪(七)最后一年(六九九),它的一位流亡在北方松花江流域的大将大柞荣和他率领的一部分武力,跟当地靺鞨部落结合,建立渤海王国。跟朝鲜半岛上的一些国家一样,全盘华化。官制官名,以及=组织,与中国无异。它对中国也采事大政策,所以中渤之间,邦交敦睦,从没有战争。
大祥荣最初称他建立的王国为震王国,下世纪(八)七一三年,中国册封大祥荣为渤海郡王,才开始改用渤海作为国名。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