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清皇族宫廷惨烈斗争史
  • 33位皇帝龙椅坐歪
  • 孝庄皇太后用美色亲自招降洪承畴?
  • 勇猛契丹族为何集体失踪?
  • 战国前期魏国的强大令人吃惊
  • 清军特种部队
  • 揭穿朱元璋制造文字狱的谎言
  • 中国古代商帮与商人精神
  • 解密历史上的太上皇现象
  • 十大酒局见证中国历史沧桑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考古 >>历史文化

    南宋末四川军民对蒙古的抵抗及其意义<%=id%>

    零)序
     
      当秋风吹拂着落叶的季节,你可曾漫游在乡间小道上?那远山的深绿,现在夹带着淡黄和绯红,缤纷之中,总有一股挥之不去的忧郁。夕照,正把她最后一抹灿烂,投射到附近灰黑色的石柱上。
     
      你走近石柱,想仔细瞧瞧它是干什么用的?没办法了,上面的字迹早被千年的风雨剥蚀得了无痕迹,只有在石柱顶部,还剩得有部分残缺不全雕刻的动物形状,怪没意思的。你转身就走,可是当你回过头来不经意地看看它时,却发现那石柱,象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立在暮色之中,雄浑而沉凝,呆呆地望着你,仿佛要请你稍事留步。他要告诉你什么呢?
     
      这就是石阙,或者叫汉阙,曾经在两汉时期散布在全国各处的乡村和城市里,记载着我们古老的崇敬。如今全国只剩下了几十座,而其中百分之八十以上还苟延残喘在四川边远的田畴里,一任风雨的侵袭和人们的冷落。
     
      只有石阙,目睹着一幕幕兴亡陵替,在这一片暮色里,新文明的灯火似乎才照亮这西部茅舍半晦半明的窗户。有谁还知道,在这块土地上,曾经润育过姹紫嫣红?暴虐的雷雨之后,又有谁还记得上一个季节的杜鹃啼红?
     
      (一)四川在南部中国政权的军事地位

      十三世纪前期,蒙古铁骑蹂躏了半个亚洲。成吉思汗死后,他的继承者窝阔台汗、蒙哥汗、忽必烈汗继续用驰骋的骑兵和火炮,换来了鲜血和征服。所过之处,以秋风扫落叶的进攻使抵抗者屈服,给东西方文明造成了极大的震撼和破坏。

      然而,蒙古的锋芒却受到以军事积弱著称的南宋帝国的阻挡,竟然花了四十多年的时间才最后征服了南宋。与曾经称雄一时的金和顽强彪悍的西夏,以及其他被蒙古征服的亚洲和欧洲国家比起来,南宋帝国抵抗蒙古旋风的时间最长。蒙古用了22年时间灭金,用了21年时间灭西夏,其他所征服的中亚国家都没有超过20年的抵抗,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南宋军民的坚决抵抗。金主曾经对大臣说:“江淮之人号称软弱,我军在进攻蔓青洼时,他们在穷途末路的时候,竟然没有一个投降的,可是我国的河朔州郡,一遇到蒙古军的进攻,马上就投降,这是什么原因?”

      这个原因很可能是南宋作为一个在经济文化上强大的国家,它的人民面对着落后文明的野蛮侵略,对其文明社会更强烈地认可,从而迸发出对异族入侵更积极斗争的精神。

      第二个因素,是南宋政权内政的稳定,与建立了超过前代的战争防御体系。

      南宋帝国看似软弱,但在对内的行政管理上面,却达到了前代王朝所未能达到的高度效率。首先,南宋政权如同北宋政权一样,在*上相对民主,它避免了内部的分裂势力和内乱,由此使得它的经济规模是前朝所未曾达到的,因此,能够为防卫提供更多的后勤支持。其次,虽然在后期防卫蒙古的入侵中,由于贾似道官僚集团的腐败和荒于职守,给了蒙古入侵者以机会才得以突破防线,终至灭亡,然而,南宋还是避免了北宋政权在面临强大外患的压力下,两党的争吵而不能作出即时有效的对付措施。

      关于南宋在军事部署上的管理,读者可从后面几节的论述里窥见一斑。

      长期以来,一直有个错误的认识,即认为南宋和北宋一样,在军事上孱弱不堪,似乎两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最懦弱的帝国。不错,南宋在向游牧政权进攻时,确实没有多大的力量和勇气,然而南宋在防御北方强权的进攻时,却表现得异常出色,不愧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抵抗北方强权最坚韧持久的政权。特别应该考虑到,它后期对抗的蒙古政权具有世界古代史上数一数二的军事力量。(参见第六节的注39)

      南宋的军事力量在面临强敌蒙古军队时,虽然进攻严重不足,但作为一支防御力量,其表现还是相当优秀的。南宋军事力量建立在对金人的浴血抗战中,它总结出一套防御漫长边境线上敌军入侵的经验。南宋朝廷在绍兴初期稳定以后,朝野就不断地对防守金人的入侵进行了讨论,形成了几种不同
    的战略观点。同时,抗金将领里,早期的岳飞、韩世忠、刘锜、吴玠、吴麟,后期的孟珙、赵葵、王坚等在不同的边境地区,根据不同的条件,取得了不同的实战防守经验。这些地区分别是华中的襄樊地区,华东的淮河东西地区,以及秦岭山区,和后来的川东地区。南宋的文官也积极参与了对战争防御或进攻的理论讨论与具体指挥行动,前期以危难中击败金完颜亮大军的虞允文最为突出,后期则是余玠对四川防御体系的卓有成效的规划和布置。

      本文不准备深入、全面论述南宋军民对蒙古侵略抵抗持久的课题,而将把笔墨集中在讨论南宋后期,四川军民对蒙古的防御上。

    打开中国历史地图,可以看见南宋的地图形状就象一只碗的侧面,这只碗的碗面对着北方,碗的西部就是四川。南宋首都临安在碗的东面靠着东海,与四川的距离最为遥远。按照当时的里数,临安(今浙江杭州)和成都的距离超过两万里,以当时的交通和信息技术,控制起来并非易事。东晋、南北朝时期,四川并非一直在南方政权的管理之下,它一时间独立,一时间属于北方政权。可是在南宋时期,除了后期在蒙古的军事打击下导致的四川残破,南宋政权一直都把四川牢牢地控制在手里。这里面除了四川是南宋王朝主要财赋来源之一,更重要的,就是南宋朝野都认识到四川是南宋抵御北方蛮族政权的上游要塞。

      秦国灭楚采取了司马错的战略决策,首先兼并了巴蜀,然后顺流出峡,占领了楚国的上游地区。灭蜀以后建立起来的西晋政权,也是采纳了镇守荆州地区的将军羊祜的建议,在巴蜀地区建造舰只,最后以高屋建瓴之势,由益州刺史王浚率领的舰队,一举突破了孙吴的建业外围防线。东晋时期,镇
    守荆襄地区的大将军桓温,为了北伐,也是先从长江峡口溯江西上,灭亡了西晋末在巴蜀割据的李氏成蜀国,然后才敢以汉水载舟,水陆并进,挺进关中平原。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里由此总结道:

      “故秦灭楚,晋灭吴,隋灭陈,必先举巴蜀,顺流以击吴之腰脊,兵不劳而迅若疾风之扫叶,得势故也。”(注1 )

      因此,四川在古代战略的地理位置上对于保卫南中国十分重要。

      南宋建炎末,正当金人铁骑来势汹汹,蹂躏苏、浙、徽、赣,湘的广大地区之时,南宋负责西部防守的大员张浚起用吴玠率领原统帅曲端所部,吴玠领导关陕和四川军队,在秦岭北坡的和尚原与大散关等地同金军数战皆胜。以后,吴玠之弟吴麟率部在秦岭山区继续抵抗入侵者,使金人不能进入四川膏腴之地,直到1141年和议的达成。

      从1165年南宋与金达成的隆兴和议算起,到1227年蒙古军队第一次入侵四川前61年的时间里,四川的外敌威胁基本解除,除了短暂的吴曦叛乱(注2 )以外,四川出现了承平景象。在这一时期,四川向中央政府大约每年输送钱赋(注3 )三千万缗(注4 ),淳熙(1174——1189 AD )末,全国总钱税收入为一亿多缗(注5 )。由此可知,四川竟向国家府库提供约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钱赋。又按李心传的同书(注5 ),当北宋统一中国之初,天下钱税收入为一千六百余万缗,“太宗皇帝以为极盛,两倍唐室矣。”换句话说,北宋初的经济规模已经远远超过了盛唐。至王安石熙、丰变法中,全国总岁钱税收达六千余万缗,这是北宋钱税收入的最高数值,却几乎只有二分之一的、经济开发面积仅为北宋一半的南宋钱税收入,由此可见南宋经济繁荣的一斑。

      除了正常的田赋以外,四川还向中央交纳茶、马、绢、布、酒、盐、巩、商税,南宋中央在四川设茶马和绢麻等榷局,专门管理四川的税收。四川向中央政府提供这样高的税额,难怪南宋当局对四川的治理和防卫给予了高度重视。

    ※注释※

      1.王夫之:《读通鉴论·五代下》。

      2.南宋宁宗开禧三年(1207 AD )正月,吴麟之孙,守卫四川北线的兴州(即沔州,见*)帅吴曦接受金主的诏命,称蜀王,率十万兵发动叛乱,叛乱被南宋四川的粮官杨巨源联合四川安抚副使安丙,以及吴曦的部将讨平,吴曦叛乱仅历时四十一日,事见《宋史记事本末·吴曦之乱》。

      3.宋代的赋税依据货物的不同,用不同的单位,对于茶、盐、商税,用的是钱税,单位是缗。但在计总税收时,则不用单位的硬加在一起,参《宋史·食货志》:“凡岁赋,谷以石计,钱以缗计,帛以匹计,金银、丝绵以两计,藁秸、薪蒸以围计,他物各以其数计。至道末,总七千八十九万三千;天禧五年,视至道之数有增有减,总六千四百五十三万。”。

      4.毕沅:《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七十一》。又据《宋史·葛洪传》,(四川)“绍兴间所趁茶盐岁以一千三百万缗为额,乾道六年后增至二千四百万缗。”

      5.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国初至绍熙天下税收数》。
     
    (二)蒙古的初期入侵

      南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 AD )十二月,蒙古军在连破金关中平原数州县以后,第一次侵犯四川,陷沔州(今陕西略阳),沔州在宋时属四川防区,在兴元府(今陕西汉中市)西。蒙古军在这次进攻里并不攻击南宋重兵驻守在兴元府的大安军(注6 ),而是攻击南宋在四川外围的要塞。四川制置使郑损在攻击下逃遁,南宋在四川的第二道防线大巴山防线上的三关全部被攻陷。不过蒙古并未扩大战果,在攻击后旋即撤兵,可能是试探南宋防卫的虚实。

      四年后,即理宗绍定四年(1232 AD )八月,为了配合对金国作战的钧州战役,蒙古图垒部自凤州(今陕西凤县)入川,十月,破兴元府大安军,再陷沔州,军民战死者数十万。蒙古军乃渡嘉陵江,逼近位于四川腹地门户剑门关附近的葭萌关和涪城(今四川绵阳市)、顺庆(今四川南充市),在占领了城池要塞一百四十多个以后,未能达到从四川借道的目的以后退兵。

      蒙古对四川侵略的消息传到两万里以外的临安朝廷,引起南宋朝野的极大震恐。中央在十月末诏调李篁任四川宣抚制置使,宣慰四川残破州县军民,理宗表示考虑更好的人选督蜀,以便更好地保卫四川。

      绍定五年正月,蒙古骑兵在钧州(在今河南郑州以西,洛阳以东)三峰山全歼金主力哈达、武仙、杨沃衍、完颜陈和尚等部约三十五万人。此战以后,金国的陕西和黄河以南的北、东、西部尽失,金王朝残余退守河南省南部,靠近南宋边境的蔡州。1234年春,蒙、宋联军攻陷金最后的堡垒蔡州,金亡。

      金亡不久,蒙古就开始在长江中游地区向南宋发起攻势。1234年10月,蒙古军击溃按蒙宋攻金协议接收洛阳的南宋全子才部(注7 ),并决黄河水淹南宋军队。在随后的两年里,南宋军被迫撤出新复的汴州、归德,唐州,退回到原来与金人相峙的边境线以南。端平三年(1236 AD )九月,南宋利州(今四川广元市)御前统制曹友闻率部与元军战于阳平关,兵败战殁。曹友闻是宋初名将曹彬的十二世孙,在头一年曾击退蒙古的侵犯,这一次是统帅赵彦呐不听从他的计策用兵而失败的(注8 )。蒙古军队乘胜进攻川北各要隘,攻陷成都。因为听说王子阔春死讯,才从成都撤军。蒙古撤军以后,嘉熙三年(1239 AD ),再次由峡口溯江犯重庆,被南宋名将孟珙所击退,孟珙刚刚收复重镇襄樊与峡口的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于是南宋当局任命在江陵和襄阳前线抵抗蒙军数有功的孟珙为四川宣抚使,坐镇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总领峡江上下游的军事,同时开始认真物色守备四川的人选。

    ※注释※

      6.两宋全国的大行政区以宣抚使和制置使管理全国主要行政大区,如四川、陕西等,宣抚使是文官,制置使一般是武官(参《建安以来朝野杂记·官制二》)。大行政区下面有一条或几条“路”级行政单位,如四川下面有四条路:利州府路、成都府路、潼川府路、夔州府路。路以下地方行政区被划为州县二级,州级有府、州、军、监之分:重于州者为府,轻于州者为军。“军”不是军营,“军”一定有驻军,大安军是北宋保卫四川北境的重要驻军和民政地点。

      7.《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六十六》载绍定五年(1232 AD )十一月,蒙古遣王楫与京湖安抚制置使史嵩之会谈夹击金事。史嵩之派邹伸回报蒙方,双方达成协议,宋以粮草支持蒙古军队,蒙古则同意在灭金后将黄河以南的土地归还给宋。绍定六年十月,孟珙按约以米二十万石接济蒙古塔齐尔部(亦参《元史·太宗本纪》)。但《元史》并未说和约让宋河南的事,事实上,南宋方面也不认为蒙古会践约,但守卫边疆的将帅与朝中大臣却一致认为应该乘机占领黄河南岸以作更深入的国防屏障。但是,中原由于蒙古的连年入侵和屠杀,基本上已经变成了丘墟,宋军全子才、赵范、赵葵等部,自淮河岸边向西出发接收所过的州县都绝少人烟,荒草漫生在县衙大院里,结果迫使宋军不能就地补充后勤,只能等待从宋境来的粮草。到达洛阳的宋军的粮食只剩下五天,部队被迫以蒿草作饼充饥。实际上,在饥饿的条件下,宋军在与蒙古军作战时表现仍然很英勇顽强,只因为粮草不济而被迫退出,事见周密:《齐东野语·端平入洛》取材自当时的随军幕府日记,又参见于忠信:《三京本末》。

      8.脱脱:《宋史·忠义·曹友闻传》。
     
      (三)余玠的堡垒防卫策略

      淳佑二年(1242 AD )四月,面对着元军在利州屯田的汪世显部(原为金巩昌守将,后叛降蒙古)再次攻破成都。理宗感到很不安,他在和官员赵希暨的谈话里说:“今日救蜀为急,朕与二三大臣无日不议蜀事。”又说:“重庆城坚,恐自可守?”赵希暨回答道:“重庆在夔峡之上,敌欲长驱南下,虽城坚如铁,何救东南之危。”赵希暨还是把防卫的重点放在长江中下游。然而,自从端平三年(1236 AD )四川被蒙古军队残破以后,川西主要富庶州县的税收全部失去。这对南宋当局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它使得南宋的“国用日窘”,四川“民不聊生”(注9 ),这是理宗寝食难安的关键所在。五月,理宗再次问计于梧州知府赵学时,理宗问他:“嘉定(今四川乐山市)可守否?”赵学时认为可守重庆,上通利州与阆州(今四川阆中县),下应归州与峡口,意义重大。官员刘晋之更进一步认为蒙古军侵蜀以后,所有坐镇四川的制置使连个屯驻的地方都没有,只有彭大雅守卫重庆,才占住了四
    川的根本,不然的话,四川早就完了,并建议在重庆筑堡坚守。上述官员的话坚定了理宗早就有了的守蜀决心。

      南宋理宗淳佑二年(1242 AD )六月,朝廷任命淮东提刑余玠为四川宣谕使,因为军机大事紧急,允许余玠与所领导的官员就地措置,可先行后奏,不必请示中央。

      余玠,字义夫,蕲州(今湖北蕲州)人。少时家贫落魄无行,喜功名,好大言。少为白鹿洞诸生,因斗殴杀死卖茶翁,避罪逃入淮东制置使赵葵幕下。余玠作词毛遂自荐,受到赵葵的赏识(注10)。余玠的性格行为很象清末的中兴名臣左宗棠,他和左宗棠一样,都以建功立业为平生的抱负,而且都有经国济世之才。嘉熙三年(1239 AD ),他以小参谋的官职率军与蒙军战于汴州、河阴有功,被升为淮东提刑和淮东制置司的参谋官。淳佑元年(1241 AD )十月,他率舟师在淮河安丰(今安徽凤阳)击退蒙古大军,解安丰围。至是,他的军事才能引起了理宗的注意,破格宣他入京陛见。他对理宗慷慨陈言,说:“事无大小,须是务实。”又说现在无论原来如何尊荣出身的人,一参军便被指为粗人,希望政府以后对待文武官员一视同仁,不要偏重,否则受到歧视的武官可能生出异常。理宗对他说,你议论皆不寻常,可独当一面。这样,理宗破格提拔余玠作为收拾四川残局的方面大员。

      当余玠从峡口进入四川的时候,整个军事形势对南宋还不算太危急。在东部的两淮前线,蒙古正对守卫的赵葵部施加越来越大的压力,东部前线的最高决策官是吕文德,他的特点是比较稳健。由于两淮地区复杂的河流地形,以及淮北的近乎无人烟,也就是无补接的局面,使得蒙古的攻势一直不能得逞。在中部前线,蒙古方面几次偷袭江陵,企图在中游渡江,然后从长江南岸的湖北境内进军湖南,其野心受到名将孟珙的遏制。孟珙时任四川宣抚使,负责联系川东和湖北前线的军事行动,他刚刚收复襄樊重镇,并在汉口附近击败蒙军的入侵。

      只有四川问题比较严重,蒙军汪世显部驻扎在川北重镇利州,不时出击骚扰川西各州县。虽然蒙方尚未在川西平原上建立起有效的地方政权,然而宋方也没法再象过去那样对川西实行征税和兵员补充,同时蒙方还把它的地方政权向川西、川南扩展。另一方面,宋军却群龙无首,各自为战,士气低
    落。最大的问题是,军民都不信任频繁更替的制置使,因为这些制置使不是派发苛捐杂税,便是在蒙军的进攻下抱头鼠窜而逃。其实说起来这些方面大员也很可怜,在蒙古军队没打过来时,他们得忙着为中央搜刮,完成指标;他们又无一个象样的驻地,蒙古人打过来,也就只有跑远点。

      余玠甫一进川,就走访四川各界人士,听取他们对政策的意见。他的口号是集思广益,要象诸葛亮那样起用四川地方贤达。同时,他以革除弊政为己任,由于他手中掌握得有理宗给他的金腰牌,使得他能放手对四川的*、军事进行改革。

      余玠首先起用播州(今贵州遵义,注11)名士冉氏兄弟,采纳冉氏兄弟对防卫四川的建议。这个建议就是,在几个重要的州治地点,择其地理环境,沿山筑堡垒,在堡垒里储备粮食。同时将州政府设在堡垒里,一遇蒙军进攻,即将军民撤退到堡垒里,坚守堡垒,使蒙军没法破坏地方政权,而又无所得,最终将因粮草耗尽而被迫撤退。这些堡垒又相互联成一气,一遇战事,可以遥相呼应。

      显然,这种葡萄串堡垒,颇象中世纪欧洲城堡。那么,为什么欧洲的城堡一遇蒙古人的入侵便土崩瓦解,而四川的堡垒,却如它们后来在防卫蒙古铁骑的进攻下坚如磐石呢?

      可能是南宋掌握了攻城术,深知蒙古人攻城火药的弱点所在,所以要爆破四川的堡垒就不象爆破欧洲没见过大场面的城堡那么容易了。另外的原因可能是,这些堡垒都建筑在山区,地形崎岖,蒙古人没法象东欧平原上那样纵横驰骋,那么容易把火药和大型攻城器具搬来搬去。可能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这些堡垒群是在一个统一的军区司令部的调遣之下,而不是象欧洲的城堡王国,各自为战,不能做到四川堡垒群的相互配合支援。

      于是余玠从北到南,建筑了一系列的堡垒。主要堡垒有:位于今陕西境内,汉中盆地边缘的大获,大获是原来蜀口的治所,它保卫着四川的北方门户。青居,青居的旁边是沔州,现在青居里面安安心心地住着州牧。钓鱼,钓鱼在合州(今重庆合江县)城郊,在重庆北百多华里,扼嘉陵江内水,它后来成了四川的临时省会。云顶,云顶扼嘉陵江外水,它和钓鱼一起共同起着阻止蒙古军队企图利用嘉陵江舟师之便,顺流袭击重庆和出川。还有几个别的城堡,这些堡垒首尾相连,从川北到川南的四川盆地群山东麓和南麓构成了一道屏障,阻挡蒙古大军东犯长江中下游地区。

      余玠还在嘉定府筑堡。嘉定府(今四川乐山)本来就是一个两江(岷江和大渡河)相会的地方,有山有水,利于防守,且水陆便利,下可达泸州,上可接济成都。这样,余玠便把嘉定、泸州、重庆三个要塞联在一起。不只如此,余玠还命令驻扎在嘉定的俞兴部,在成都平原屯田。以前成都一被攻
    破,成都平原上的人民就失去了南宋政府的管理,现在好,可以由嘉定的堡垒对成都进行遥控,在平原上部队的军垦农场还可以起到稳定民心,加强联系地方政权的作用。

      余玠任都统张实治军旅,安抚王惟忠治财赋,监簿朱文炳搞协调。他还对四川人民执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和兴学,他惩治了为非作歹的官员,对闻敌便跑的骄兵悍将也进行了撤换和镇压,在四川驻军里树立起了纪律和威信。

      余玠在治理四川的八年里,居然能做到在与蒙古对峙的军事形势下四川的大治,使“敌不敢近边,岁则大稔”(注12)。八年的治理,使四川恢复了富足,向中央输送了大量财富,减轻了下游的财政负担和军事压力。“边关无警,又撤东南之戍”(注10)。

      淳佑十年(1250 AD )冬,余玠在四川形势转好的情况下,率诸将巡边,直捣汉中平原上的兴元,与蒙古军大战。十二年,蒙古汪德臣(汪世显之子)率军抢掠成都,转攻嘉定,余玠率嘉定守军又与蒙古军大战于嘉定,将其逐走。余玠在四川与蒙军三十六战,把敌人打得龟缩在几个据点里,而大片的农村乡镇仍然在南宋的基层政权管理下。

      正当余玠打算实现他用十年时间把四川全部土地收复的计划,然后解甲归隐的美梦的时候,他在四川整顿部队的大刀阔斧的政策直接打击了云顶堡垒统领的利益。他们串通朝中宰相谢方叔、老官僚徐清叟等在理宗面前进谗言,说余玠的坏话。原来,余玠给理宗的奏折里词气不假修辞,对理宗的态度不够尊重,使理宗感到不快。这两个权臣遂乘机对理宗说余玠手握大权,而又不能让四川将士归心,怂恿理宗撤换余玠的职务。于是理宗下诏召余玠回临安,以平庸的临安府尹余晦代替他。

      当余玠得知朝廷的决定后,忧愤染病,一夕暴病而亡。四川老百姓听到他的死讯后,“莫不悲慕如失父母”。

      余玠的防卫计划虽然没有最后完成,却给后来蒙古在四川的进攻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事实上,蒙古虽然横扫了亚欧,后来也挺进江南,却始终没有获得真正用它的强大军事力量打下四川的战绩,这完全应该归功于余玠防御体系(注13)。

      余玠防御体系是华夏文明在抵抗蒙古旋风的侵略里最杰出的创造之一,它和人类的其他优秀军事创造一样,完全可以写进史册而不逊色。

      ※注释※

      9.毕沅:《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七十一》。

      10. 脱脱:《宋史·余玠传》。

      11. 位于乌江北岸的贵州遵义,最早叫平夷县,西汉置,东汉、蜀、晋因,在蜀汉时属南中地区(参《华阳国志·南中志》刘琳所注平夷县条下),隋属阳明郡,唐置播州,属黔中道,两宋因,属夔州路,在四川行政区内,元归四川行省,明属四川省,清初置遵义府,划入贵州省。

      12. 毕沅:《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七十三》引淳佑十年六月诏书。

      13. 按《宋史·张梦发传》,四川宣抚司参议张梦发曾向南宋朝廷上书三策,所采用的就是余玠的堡垒防守战术经验。这三策是:(1)筑堡封锁住汉江口岸;(2)在湖北当阳玉泉山筑堡;(3)在峡州(今湖北宜昌)建筑堡垒群,以便聚结流民一边守卫,一边耕种。张还画了形势图上呈,被贾
    似道压住不发。
     
      (四)王坚的抵抗

      由于余玠堡垒防卫策略的得当,蒙古军队没有能力从四川东下,进攻长江中下游地区。只好改道四川西部,去征服在云南的大理国,目的除了扩大帝国的版图以外,还想在占领大理国后,从云南东南部侵犯南宋的交广地区(注14)。宝佑元年(1253 AD )九月,蒙古王弟忽必烈兵分三道亲征云南,十月,蒙军渡大渡河,行军两千里,乘皮筏强渡金沙江,十二月会师于大理城下,云南平。从宝佑元年开始,蒙古在所占领的利州和阆州筑城屯田,至二年时完成。这是蒙方在几次对四川的穿插行动以后,把重点改在稳扎稳打的方针上,屯田行动使蒙军就地有了军粮,准备和宋军在四川打攻坚战。

      可是理宗所欣赏的余晦却在四川屡战屡败,败绩频传,使理宗忧虑。于是他再次更换四川的方面大员,宝佑三年,他改用蒲择之任四川宣抚兼制置使,驻节重庆。宝佑六年(1259 AD )

      二月,蒙古王蒙哥亲率大军征四川,目的是一举拿下四川,再配合在湖北前线进攻宋军的忽必烈与张柔大军的战略行动。二月,制置使蒲择之派安抚刘整进攻成都,在遂宁江箭滩被蒙古纽邻部击溃。蒙军乘胜攻击云顶山,守将降蒙古,蒲择之丢掉了成都、广汉、绵阳数州县后,退守重庆。八月,纽邻擒宋将张实,使其招降驻守在苦竹隘堡垒的守军。张实进入苦竹隘以后,与守将杨立坚守。十月,蒙哥亲率大军渡嘉陵江,又架浮桥渡白水江,临于苦竹隘,于是蒙古大军全力攻打苦竹隘堡垒。同月,苦竹隘堡垒被攻陷,张实和杨立捐躯。随后的一个月里,蒙古大军连拔鹅顶、青居、大获等重要堡垒,大获山守将杨大渊降,随即被蒙哥命令和汪德臣一起去打川西从雅州(今四川雅安)到简州(今四川简阳)、隆州(今四川隆昌)等一系列堡寨。

      现在,东部堡垒只乘下合州的钓鱼堡了。蒙哥又使了轻取前面几个堡垒的老法子,派员去合州妄图说降守将王坚。哪知道这回遇上了硬汉子,王坚不但不愿投降,反而将派去说项的特使杀了。这一下可气坏了蒙哥,他命令降将杨大渊带队进攻合州,在合州城下,俘虏了八万名逃难到川东的男女八万口,将合州团团围住。

      王坚原是孟珙的部将,他曾受命在收复襄樊的战斗中立过功。在合州城将不保的情况下,他率军民退入附近的钓鱼堡里继续坚守。

      这时候,南宋朝廷在四川战事恶化的局势下,撤了蒲择之的职,让吕文德代理四川宣抚使,率战舰千艘,溯江西上救四川守军。六月,吕文德舰队突破蒙将史天泽的封锁,攻破在涪州(今重庆涪陵市)的浮梁,进入被围困的重庆城,宣慰四川坚守不屈的军民。次日,吕文德率舰队再次沿嘉陵江北上,援救重庆西北的合州,然而史天泽却利用蒙军占据上游的有利条件,顺流攻击吕文德军,吕军被击败后只得退守重庆。

      合州城自从二月以来,被蒙古大军围困了四个月的时间,蒙哥认为差不多是该拿下的时候了,就下令在荆鄂前线的忽必烈、张柔部对宋军发起全线攻击。蒙古前锋汪德臣夜袭钓鱼堡外城,王坚率军来战,汪的计策不能得逞。拂晓,汪单骑冒进,对城堡上的王坚劝降,大吼道:“王坚,我来活你,全城的军民快快投降吧!”可是迎接侵略者的却是飞石如雨,汪中石块后退走,正好天大雨,登城的云梯又折断,只好停止了攻势。

      七月,久攻钓鱼山宋军堡垒的蒙哥大汗在钓鱼山染疾病死,同时,蒙古主将之一的汪德臣也因伤重死亡。是役使蒙古久征沙场的大汗死亡,同时丧失了一个在四川与宋军长期作对的将领。

      蒙哥汗死后,蒙古大军在史天泽等大臣的率领下北撤,合州围解。合州围解后,吕文德回师救被忽必烈军包围的鄂州城(今湖北武昌)。此前,忽必烈军已经渡江包围了鄂州,形势十分危急,吕文德利用夜战和上游优势,突破元军封锁,进入鄂州城与原来坚守的高达部合军。后来,贾似道又奉命率军来援,鄂州的城防更加稳固。九月,蒙哥死讯传到襄樊前线,忽必烈只好撤走了大军,赶回燕京处理蒙古王位的继承问题(注16)。十二月(1260年1 月),鄂州围解。

      王坚对合州钓鱼堡的坚守,使南宋对蒙古的抗击又坚持了十七年。要是没有王坚的胜利,特别使蒙哥丧生在合州,忽必烈会打下鄂州,再利用蒙哥在上游制造的舳舻,顺流东下,不到一两年时间就会象西晋灭吴一样灭亡南宋。

    ※注释※

      14. 蒙古利用占领云南之便,企图偏师进攻南宋腹地的战略并不是成功的。就在忽必烈围困合州之际,兀良合台部从云南向交趾进兵,北上占邕(今广西南宁)、桂阳(今湖南郴州西),连破辰、沅二州后到达潭州(今湖南湘潭),目的在应援忽必烈对鄂州的攻城。十二月,蒙军包围潭州后,受到宋军向士壁部的拼死抵抗,乃撤潭州围,引兵向东、南方向进攻。1260年4 月(景定元年二月),蒙军破江西瑞州(今江西瑞金),兴国(今江西兴国县),转攻衡州(今湖南衡阳),在衡州受到宋军向士壁、刘雄飞的阻击,由于万里孤军深入,道路险阻,缺乏后勤支援,只得退军,自长江湖北黄州境内北渡后随忽必烈北还(注15)。以后,蒙古再也没有从云南向南宋进军。

      15. 宋濂:《元史·兀良合台传》。

      16. 关于是否因为是宋军的抵抗,使蒙古占领鄂州的企图未遂的问题,历史上存在着争论。按《宋史·贾似道传》,贾似道密遣人去蒙古军,请称臣纳币,元军许之,然后拔营而去。但按毕沅的考异,认为贾纳币是真,称臣为讹。(注17)。也按《元史·世祖本纪》,忽必烈退军还是因为蒙哥的死讯传回,在北方,阿勒达尔、托里奇等阴谋立额纽布格为王,郝经劝说忽必烈吸取金完颜亮的教训,不要因为图南边的战功而丢掉了王位的大事,才决定回师。(注18)。所以说,宋军继续抵抗下去,即使不议钱币的事,忽必烈也得撤兵,而且鄂州城里的高达和吕文德是有能力守下去的,并不在贾似道送不送钱币给蒙古。为当时计,最好的办法是把蒙军拴在鄂州,不让其北返,引起蒙古在王位继承上的内乱,以便削弱蒙古的力量。可惜南宋君臣鼠目寸光,看不到军事、*的配合作战。

      17. 于慎行:《读史漫录·第十三卷》。

      18. 毕沅:《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七十五》
     
    (五)后期的抵抗

      两路蒙古大军于1260年北退以后,忽必烈回到燕京附近,在这里继承了蒙古政权,至度宗咸淳七年(1271 AD )改国号为元,正式成为元帝国的皇帝。忽必烈掌握政权以后,蒙古统治集团内乱减少,使得蒙古对南宋的侵略更加有效率,因此也就加速了对南宋军事胜利的进程。

      与此同时,在贾似道军援鄂州围的前夕,贾似道已经开始掌握了南宋中枢的大权。鄂州围解以贾似道和蒙古之间达成的和平协议使得他攫取了更多的权力,鄂州围解以后,整个南宋政权实际上操纵在贾似道一个人的手里。贾似道一手遮天,通过制造虚假的胜利战报,蒙蔽南宋朝廷。贾似道妒忌抵抗有功的、有才能的军事将领,不是把他们陷害系狱而死(先后害死曹世雄、向士壁等将领),就是贬斥他们、不让他们掌握重兵,或不让他们领导最关键的战役(如对优秀的将领孟珙、赵葵、高达的排斥)。贾似道祸国殃民的作为,严重地削弱了南宋抵抗蒙古侵略的防卫能力,加速了南宋的败亡。(注19)。

      这时候的四川战场的形势,呈现出胶着状态。南宋后期的四川防线是由嘉定—泸州—重庆—夔州的岷江—长江水道连成的一条弧线,这条弧线与另一条大巴山—嘉陵江水道连成的南北弧线在重庆交会,保护着长江水路。在这两条弧线所包抄的广阔地区,是川中的潼川路(原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县,1207年后迁泸州)和川西的成都路,其中有四川最富饶的川西平原,但无险可守。虽然蒙古重兵在1260年的进攻里,由于宋军将领的投降,占领了大获、青居等堡塞,即南宋防卫线的北支的北端,而且蒙古在成都驻扎重兵,然而大片农村地区已经荒芜,这条地带成为双方交兵,从而频繁易手的地区。

      1261年,南宋泸州守将刘整举泸州十五郡,三十万户(注20)投降蒙古。

      上面说了,泸州是四川宋军防线重要的要塞,南宋四川安抚使俞兴出兵争夺,被刘整击退。十月,吕文德和俞兴收复泸州外围,筑城长江北岸,与蒙军对峙(后收复泸州)。

      景定三年(1262 AD ),蒙古汪良臣部以钓鱼山“险绝不可攻”,在钓鱼堡附近筑武胜堡以阻断宋军北上支援路线。景定四年(1263 AD ),蒙军进攻嘉定未获。

      度宗咸淳元年(1266 AD )二月,蒙古元帅约哈苏侵犯钓鱼堡,在嘉陵江上击败宋军,焚战舰一百四十六只,但蒙古仍无法攻占钓鱼堡。同年四月,宋将咎万寿复云顶山堡,在金堂峡败蒙军。同年九月,新任四川制置使夏贵率军攻潼川(今四川三台),在蓬溪(今四川蓬溪)奋战整天。双方战平。

      度宗咸淳二年(1266 AD )十月,蒙古汪惟正部陷开州(今重庆开县),明年七月,开州被都统咎万寿收复。

      咸淳二年十二月,蒙古刘元礼修复在战乱中荒废已久的眉州城(今四川眉山县),以遏阻南宋军自嘉定进攻成都。

      咸淳八年(1272 AD )十二月,成都安抚使咎万寿大败元军于成都,焚毁元人所筑的成都外城。明年春,咎万寿军败元军于碉门(位于今四川雅安与荥经之间)。五月,咎万寿部兵分两路进讨元占领的雅州(近四川雅安县)和眉州。同时咎万寿军恢复了兴元(今陕西汉中)。

      咸淳九年(1273 AD )(注26)六月,元军筑堡马骏山,合州守将张珏击走元军。张珏是南宋最后阶段守卫四川的优秀将领,他原来是王坚的副手,和王坚一起竭力守卫钓鱼堡,王坚调出四川以后(注25),他负责保卫合州。自从合州保卫战以后,民生凋敝,张珏以兵护卫老百姓耕种,同时教育百姓垦荒屯粟,使得公私皆足。刘整叛变以后,向蒙古献计从所占领的青居堡向南筑马骏山堡,目的在扼合州嘉陵江下游的三江口,以攻取合州,这是刘整攻取襄阳的老办法。张珏遣奇兵绕在马骏山的后面偷袭元军,焚烧元军的船只和建筑器材,使元军无法建马骏堡。张珏善用兵出奇制胜,在合州的治理期间,“士卒必练,器械必精。御部曲有法,虽奴隶有功,必优赏之,有过虽至亲必罚,故人人用命。”

      咸淳九年八月,镇守达州(今四川达县)的守将赵章率所部收复洋州(今陕西洋县,在汉中东)、吴胜堡两地,这是南宋在最后存在阶段在四川的最北方军事成功。连同上述咎万寿、张珏在川西和川东取得的胜利,说明了南宋四川军民已经适应了不可一世的蒙古军队的作战方式,如果南宋不是灭亡得很快,四川军民有可能取得更多的战绩。

      元军在伯颜的率领下,于咸淳十年十月渡江占黄州,整个形势急转直下,南宋中央与四川的联系中断,元军开始对四川军民取得的胜利进行反攻。

      德佑元年(1275 AD ),咎万寿在兵败后投降了元军。这时候的中国南部在元军的进攻下,变得支离破碎,元军既碰着大批开城投降的宋军官吏和将领,也碰到坚守不屈的南宋军民。德佑二年(1276 AD )二月,伯颜军临临安,南宋太皇太后奉玉玺向伯颜投降,同时谕令包括四川抵抗州县在内的军民也向元军缴械,臣服于元朝。

      但是,由于交通的困难,南宋四川军民并不知道南宋王朝已经投降了元军,也不知道文天祥、李庭芝、张世杰又拥立起南宋宗室二王继续在福建、江西、广东等残剩州县里进行悲壮英勇的抗元斗争。他们在失去与中央的联系后,也在继续与重兵压境的元军作战。

      元至元十三年(1276 AD )十二月,元东西川守将合兵万人,占领重庆,在城里大肆剽掠,政令不一。守卫合州的南宋四川制置史张珏出兵大败元军,收复重庆、泸州、涪州,并“派兵四出,所向俱捷”。张珏还派人去寻找二王,而二王在福建和广东,号令达不到四川,可四川军民还在为南宋保卫故土。

      至元十五年(1278 AD ),元军采用宣传宋帝对元投降书的*攻心战以后,泸州、涪州的一部份官员、守将投降,使得这两处坚守的军民无法再坚持下去,继而相继失守。正月,元四川主帅汪良臣督兵入重庆,在与张珏的鏊战里身中四箭,守将赵安以城降,张珏率兵巷战不支,乃饮鸩*不死,顺流走涪州,被元军俘虏,后*。

      至元十六年(1279 AD )二月,元军张洪范部围宋军于广东崖山(今广东新会)海上,陆秀夫抱年幼的宋卫王投水死,同赴水死的有杨太后以下后宫、大臣数十人,死亡将士官民达十余万人,南宋的残余抵抗运动最后失败了。

    ※注释※

      19. 贾似道执政以后,南宋的法令败坏,赏罚无章,有功反受打击,于是将士离心,叛变投降蒙古者纷纷。元世祖忽必烈在临安占领以后,问投降的南宋将领:“尔等何降之易也?”将领回答说:“宋有强臣贾似道擅国权,每优礼文士,而独轻武官。臣等久积不平,心离体解,所以望风而送款也。”(注21)。1261年,四川潼川安抚副使,防卫川南重镇泸州的刘整,因为与四川驻军领导俞兴有矛盾,正逢贾似道在开展边疆国防费用的查帐工作,俞借清查之机,派工作组调查刘整的财务问题。刘整遣人到临安申诉,但上诉不达,刘整害怕受到清算,于是向蒙古投降。刘整原是孟珙的骁将,勇而有谋,是南宋后期将领里不可多得的人材,受到南宋统军的吕文德的妒忌,所提出的策划都被阻塞,功劳也被吕掩盖不报。刘整投降蒙古以后,给蒙古军事布署作出了许多独到的建议,这些建议里最重要的是,集中全力攻占襄阳,使南宋失去主要的防守支撑点,然后顺汉水南下,占领南宋全境(注22)。忽必烈采纳了他的建议,并派他和阿术统军规取襄樊。刘整看出了蒙古攻宋的弱点是水军力量比宋军差,于是就在汉水上训练水师,制造战舰。同时,他运用了余玠的堡垒战术,在汉水岸边筑白河口堡和鹿门山堡,此二堡扼襄樊汉水下游水道,切断了宋军对襄樊要塞的主要粮草供应,使宋军在襄樊保卫战付出了极大代价(注23,24)的五年后失败,然后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灭宋。

      20. 这个数字很可能只是战乱前泸州所辖户数,经过三十多年的战乱以后,这个户数不可能再保持,否则十多年后,元灭宋时四川的户数就不会只有十二万(注39)。

      21. 宋濂:《元史·世祖本纪》。

      22. 毕沅:《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七十八》。

      23. 毕沅:《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八十》。

      24. 周密:《齐东野语·二张援襄》。

      25. 王坚在合州保卫战胜利以后,被南宋朝廷进封为清水县开国伯的爵位,奉调回京任侍卫步军司都指挥使,调回临安两年后病逝。

      26. 咸淳九年(1273 AD )正月,元将阿尔哈雅部攻陷汉水南岸樊城,二月,陷北岸襄阳,宋军统帅吕文焕在作出了最后的努力后向元军投降,襄阳遂在围城的五年后失陷。
     
    (六)结束语

      从南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 AD )起,迄元至元十五年(1278 AD )为止,四川军民共用了51年的时间抵抗蒙古侵略者。四川是最早抵抗蒙古侵略的南宋地区,也是抵抗蒙古侵略时间最长的南宋地区(注27)。在蒙古入侵以前,女真曾短暂入侵过四川北部边陲的少数地区,除此以外,巴、蜀、汉(注28)从春秋到此前,从未经历过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注29)。南宋末,游牧民族对四川的入侵不象它在其它中原地区那样容易得逞,受到了异乎寻常的抵抗。这中间除了四川人民的英勇抵抗以外,还有四川人民善于利用四川山地的地形(注30),与蒙古进行长期周旋。另外,南宋中央也对四川抗战进行了必要的人力、物力上的支持,才使得四川军民能够抵抗蒙古铁骑的侵略长达51年的时间,创造了中古时期欧亚各地抵抗蒙古旋风的奇迹。

      四川人民抵抗蒙古侵略的事业,使得蒙古延迟了灭亡南宋的时间。蒙古陷在四川不能自拔,直到最后的十多年间,蒙古才发觉在四川被南宋军民缠住,是战略上的失策(注31)。换句话说,四川军民拖住蒙古雄师长达几乎四十年的时间。应该指出的是,自从秦国征服巴蜀以后,除了清以外,历代北方政权占领四川的过程都从未超过三年的时间,这就不能不归因于南宋军民保卫四川的顽强,以及蒙古在战略和战术上的无能。(注32)

      然而,在漫长而英勇抵抗蒙古军队的战争中,四川军民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四川人民大批受到屠杀(注33),人口剧减,田野荒芜,十室九空,庭院漫生蒿草,官舍狐兔作窟,人口总数从战争前大约1,295 万,减至战后大约60万人(注39)。

      这两个数字的对比,令人触目惊心。由此造成了从后蜀、北宋、南宋中期以来的经济文化的繁荣的结束,一直到明后期(注44),四川都没法恢复到她在两汉、唐、宋时期在全国经济文化上的地位。这不仅是四川的损失,也是中华文明的损失(注46)。

      作为南宋军民的一部分,四川军民用生命的代价,对蒙古侵略者进行了殊死抗争,这是西晋末、唐末、五代、北宋末汉族人民对异族入侵者的斗争里所从未出现的历史现象。后来在明末汉族对女真族的入侵,也有类似的地方,但不及南宋军民抵抗得持久和激烈。这个抵抗,向历史研究提供了一个高级文明阻挡低级文明侵略的鲜明例子。

    来源:汉魂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