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共和国:在无序和混乱中盲目前行 (1911—1926) 1910年宣告成立的葡萄牙共和国是继法国和瑞士之外欧洲第三个共和国,也是继法国之后第二个通过暴力革命推翻君主制而建立共和的国家。在各国强大的君主制势力面前,本来就积贫积弱的葡萄牙的共和之路注定将是一条极端坎坷的羊肠小道。 共和国革命成功后,立即开始筹备大选。1911年7月19日,普选产生了全国立宪会议,8月21日,颁布了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葡萄牙是一个议会制的共和国,议会分上下两院,均以普选产生;下院每三年改选一次,上院每六年改选一次。国家元首为总统,任期四年,由议员投票选出;总统组阁,并提名一名阁员担任内阁主席,也就是总理,政府首脑。由于政府由议会产生,所以政府合不合格完全取决于议会的态度。也就是说,只要议会提出不信任案,总统就必须解散内阁。这也为日后混乱的*局面埋下了伏笔。 共和国成立之后,共和党人内部的矛盾立即便爆发了出来。旧贵族和大资本家的*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左派争论不休,论战不断。从1911年到1912年,从共和党内部产生了三个新的党派:以阿丰索·科斯塔为首的民主党是左派,以布里托·卡马术为首的联合党是*,安东尼奥·若泽·德·阿尔梅达领导的进步党是中间派。从此共和党便成为了历史名词,第一共和国的*生活开始由这三个大党轮流主导。 实际上,民主党在成立以后一直是国会第一大党(除了1921年那一届国会以外);可问题是,他们从来没有取得过绝对多数席位,每次都要联合其他党派才能够执政。可想而知,内阁是换了一届又一届。第一共和国短短的十六年,就有八位总统和不下三十位总理,而内阁更是多达50多届!仅仅1920年一年的时间,内阁就更换了八次。无休止的*斗争严重影响了葡萄牙社会。罢工和游行示威此起彼伏,在国外敌对势力的支持下,保王党人也蠢蠢欲动,伺机复辟君主制。 面对这种混乱的局面,*首先坐不住了。1915年1月,共和国总统阿利亚加解散了政府,提名他的朋友、*的代表人物皮门塔·德·卡斯特罗将军为总理。但是,对于刚刚成立不到五年的葡萄牙共和国来说,建立*的强权统治还是太早了点。5月14日,里斯本爆发武装叛乱,卡斯特罗将军被推翻,民主党人重新执掌了政权。 政局暂时稳定后,一个严肃的问题摆在了葡萄牙面前:第一次世界大战,参加还是不参加。经过讨论,左、中、右三派竟然空前一致的团结了起来:参战!不为别的,就为殖民地。如果继续保持中立,战后葡萄牙的殖民地就有被瓜分的危险。再说当个战胜国也可以得到战争赔款,这样好歹能缓解一下财政连年赤字的窘境。权衡利弊之后,葡萄牙决定站在协约国一边。民主党和联合党组成了“神圣同盟”,成立了战时政府,并于1916年在里斯本港扣留了德国的船只,正式向德国宣战。1916年底,五万五千名葡萄牙远征军开赴法国,参加了惨烈的索姆河会战。可怜的葡萄牙人被英国和法国安排在了前沿阵地,损失惨重。 在后方,参战带来的弊端逐渐显露了出来。葡萄牙本来经济底子就薄,参加大战之后经济更是越来越差劲;1913年以来的财政赤字在参战之后迅速攀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峰值。全国各地一片民怨沸腾。在这个背景下,一次新的军事政变发生了。1917年底,趁着总统离开首都去外地视察的机会,军事学院的士官生们在教官西多尼奥·帕伊斯的带领下发动叛乱,推翻了政府。随后举行了葡萄牙历史上第一次直选总统,帕伊斯顺利“当选”,建立了一个表面上是总统制,实际上是军事独裁的政权,称为“新共和国”。可是不到一年,帕伊斯便被政敌暗杀。葡萄牙陷入了新的混乱。里斯本重新建立了“老共和国”的议会制,而在波尔图,一些激进的保王党军人建立了一个在葡萄牙国王名义下的联合执政政府,控制了北方的数个省份,史称“北方君主制”。于是在刚刚结束了大战的情况下,葡萄牙国内又爆发了内战。还好两个月之后保王党人便遭到了彻底失败。 这时大战已经结束,葡萄牙也保住了海外殖民地,按说经济状况应该走上正轨了;但是由于帕伊斯开了个坏头,再加上极右的法西斯势力开始在欧洲各地兴起,葡萄牙也陷入了接连不断的政变中。1921年10月19日,发生了震动全国的“血腥之夜”事件,叛乱的军人射杀了多名阁员,连总理也在当天晚上丢了性命。1925年4月和7月又接连发生了两次军事政变。除了如此脆弱的政局之外,葡萄牙在战后还陷入了一系列的严重危机之中,具体说来有以下几项:
人口的过分集中。共和国成立以来大批农民不断涌入城市,带来了一波城市化的高峰;但是这种城市化的进程并不健康,因为大量的人口都集中在了里斯本和波尔图这两个城市。饥饿、失业、犯罪等问题接踵而来,再加上战后退伍军人的安置问题,政府每每被搞得焦头烂额。 农业上的“饥饿法令”。共和国成立后,依然沿用1889—1899年的一系列旧的农业法令。显然这些在君主制时代制定的法律是保护大农场主和大庄园主的利益的,农民的利益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其中有一项法令规定,当国产的粮食足够消费的时候,禁止进口来自外国的粮食产品。保护本国的农业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在人口迅速增长并且过分集中的情况下,葡萄牙的粮食生产能力显然有些力不从心。再加上参加了大战,葡萄牙的面包价格一直居高不下,每天能够买到一块面包成为了许多城市贫民的梦想。而政府还是坚持不进口粮食以便保持高价格。农场主大捞了一笔,而穷人被迫挣扎在生死线上。人民群众将这项法令怒斥为“饥饿法令”;甚至在一次首都的游行示威中,一些家庭妇女用围裙兜着石头,高呼口号“这就是共和国给我们的面包”!1917年底帕伊斯领导的那次政变之所以能够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老百姓已经被饥饿逼迫到了一定程度。 工业被外国资本控制。葡萄牙的工业革命进程比欧洲其他国家都稍显落后,这是由于工业革命所需要的煤铁等资源葡萄牙都不丰富,都需要依赖进口。工厂数量、就业人数、生产的产品等等数字比同时期的欧洲其他国家都要少许多。同时英国、法国、比利时和德国的资本大量涌入葡萄牙进行投资,尤其是英国,依仗着英葡两国传统的同盟关系,在葡萄牙捞到了许多好处,甚至控制了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比如说交通业和银行业。 共和国最大的问题:财政。刚才就已经提到了财政赤字问题。其实在共和国之初,阿丰索·科斯塔的几届政府在财政上还是有些作为的,起码保证了收入和支出基本持平。但是之后的政府就不行了。再加上参战,财政赤字一下就蹿了上去。停战后,赤字水平慢慢的滑落下来,但是货币又开始大幅贬值。共和国成立以后废止了旧货币“雷阿尔”(Real),发行了新货币“埃斯库多”(Escudo,葡盾)。但是这种货币从一出世就遭遇了贬值的厄运,大战以后尤甚。1919年一英镑兑换7.4埃斯库多,转眼到了1924年,一英镑就可以兑换127.4埃斯库多了。政府无奈之下抛售白银,结果引来的是更大幅的贬值。 在这种情况下,日渐流行的法西斯集权主义思想变得越来越流行,共和国处在了风雨飘摇之中。 其实早在大战前法西斯主义就开始在葡萄牙抬头了。1910年以后,在一些旧贵族、农场主、城市大资产阶级之中开始兴起一种思潮,被称为“卢济塔尼亚整体主义”。该思潮强调葡萄牙民族的独立自主,要求摆脱外国资本对本国产业的控制,解决农业和饥饿问题,惩治腐败,平衡财政收支。帕伊斯本人虽然不是整体主义派的,但是他的“新共和国”却任用了一大批整体主义者。整体主义的主张吸引了许多年轻人,他们不仅认为整体主义时髦,整体主义能够改变国家现状,还认为主张整体主义就是社会精英的标志。日后这些人成为了集权统治的民间基础。 后来,整体主义又有了新的发展。在历史悠久的科英布拉大学,一些右翼知识分子不满于共和国所实行的打压天主教的政策,成立了天主教民主学术中心,一些保王党人和保守的天主教徒纷纷参加。1917年,这些保守派的教授和大学生又成立了葡萄牙天主教中心党,开始参与地方选举活动。右翼势力开始蔓延了起来。 1922年墨索里尼在意大利成功地建立起来了法西斯独裁政权。这一个消息大大的鼓舞了葡萄牙的右翼极端分子。他们加紧了各种活动,伺机推翻共和国。一些左派的知识分子敏锐的察觉到了这个倾向。他们联合起来,创办了《新收获》期刊,以此为根据地,向右翼法西斯势力展开了口诛笔伐。1926年三月,“新收获”组织了一次“反法西斯周”活动,向葡萄牙民众详述了集权统治的种种危害,号召人民起来抵制法西斯主义。 但是,两个月后,共和国就被推翻了。
从军事独裁到文人独裁:由不成功变得成功的法西斯 (1926—1933) 1926 年5月28日,曾经参加过一战并先后担任葡萄牙远征军第一方面军和第四方面军司令官的戈麦斯·达·科斯塔将军在他驻防的城市布拉加宣布起义,并领兵进军波尔图和里斯本。其他各军区不是宣布支持科斯塔将军,就是保持中立,总之政府找不到愿意为其卖命的军队。30日,海军司令门德斯·卡伯萨达斯在里斯本发难相应,共和国总统贝尔南蒂诺·马沙杜被迫宣布辞职,将所有权力交给了卡伯萨达斯。共和国政府宣告覆亡。六月初,科斯塔将军进入了里斯本城,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他和卡伯萨达斯一起,再加上另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将军奥斯卡·卡尔莫纳组成了执政三巨头。葡萄牙建立了法西斯军事独裁统治。 但是很快稳定的局面有不复存在了。跟随科斯塔将军在北方起事的军人们不满于卡伯萨达斯掌权,他们认为革命成功完全是科斯塔将军的功劳,卡伯萨达斯是趁火打劫。在这些军人的支持下,科斯塔将军于6月17日发动政变,罢免了卡伯萨达斯的职位,将大权揽在自己一个人手里。无奈科斯塔将军出身行伍,典型的一个大老粗军人,治国安邦的方法他是一窍不通。上台以后全国依然一片混乱。大家一看原来他什么都不会,干脆把他也废掉算了。7月9日,新的政变将科斯塔将军流放到了亚速尔群岛,卡尔莫纳将军取而代之,当上了总统。 政局虽然暂时稳定了下来,但是糟糕的经济还是让这些没什么文化武夫束手无策。赤字依然居高不下。更加激进的右翼和本来就反对法西斯的左翼都对政府极为不满。大大小小的武装叛乱重新开始支配葡萄牙人的生活。据说当时里斯本市民在去市中心之前都要互相打听一下,这两天又没有“革命”的风声,如果有,那就缓一缓再去,否则被流弹打中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其中大的“革命”有1927年2月在里斯本和波尔图先后发生的暴动, 1928年7月20日在里斯本和斯图堡发生的叛乱,1931年4月和5月在亚速尔群岛、马德拉群岛和几内亚发生的革命,还有同年8月26日在里斯本的又一次起义。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些“革命”无一例外地都被独裁政府镇压了下去。 共和国的一些政客在军事独裁政权成立之后,为避免迫害,纷纷出逃。其中的一些人以民主党党魁阿丰索·科斯塔为首于1927年2月在巴黎成立了“保卫共和国联盟”,简称“巴黎联盟”。但是这个联盟没有做出任何实质性的反对独裁的行动,恢复共和国只是停留在他们的纲领和口号上。到了1931年,这个组织就已经名存实亡了。 虽然独裁政权用强权压制住了一次次反抗,但是在这么下去也不是长久之计。得想办法解决国内的经济危机。军人不行,就只好求助于文人。于是一个人就这样登上了葡萄牙的*舞台,他就是科英布拉大学经济学教授安东尼奥·德·奥利维拉·萨拉查。 萨拉查于1889年出生于葡萄牙中部内陆的一个传统而又保守的农村家庭。由于家境并不富裕,他只能上不要学费的教会学校,在那里他接受了系统而完整的天主教教育。中学毕业后他考取了科英布拉大学,本科学习的是法律,研究生考的则是经济学,最后他取得了*经济学及金融学博士的学位,并留校任教。之后,他多次在各种报刊上发表文章,阐述自己对葡萄牙经济现状的见解,抨击政府的经济政策,深得*保守势力的好感。他也参与到了天主教民主学术中心和葡萄牙天主教中心党的活动中去,并且于1921年作为天主教中心党的代表参与了吉马良斯市的市议会选举。但很快他便发现民主*根本不对他的口味。他很快辞去了议员的职务,回到大学继续当他的老师。 1926年法西斯政变成功后,卡伯萨达斯曾经试图邀请萨拉查参与到政府的财政工作中去,萨拉查便试着在政府呆了一阵子。十三天之后,他又撂了挑子,理由是种种限制太多,他无法完全贯彻他的经济理念。1928年,无计可施的卡尔莫纳将军又对萨拉查发出了邀请,希望他担任财政部长一职。这回萨拉查提出了条件,让我当财政部长可以,但是要满足我的要求。得到肯定的答复之后,4月27日,他正式就职。“我十分清楚我想要什么以及我将往何处去。”他就职演说上的这句话成为了葡萄牙现代史上的一个转折点。第二年,葡萄牙的财政便“扭亏为盈”,不仅消除了高额赤字,还一举实现了盈余!从此以后直到萨拉查去世,葡萄牙再也没有出现过财政赤字。“安东尼奥,你是上帝派来拯救葡萄牙的英雄!”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卡尔莫纳将军也松了一口气。 难道他真的是上帝派来的使者?还是有特异功能?为什么仅仅一年就做到了扭亏为盈呢?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财政方面的集权统治。在这里只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政府各个部门要申请开支项目,必须由部长本人亲自向萨拉查提出申请;各部出台有关收入支出的相关行政命令的时候,也必须让萨拉查预先过目,他不同意的话,这项法令就不能出台。这样一来,财政部长萨拉查便成为了部长的部长,某种意义上他的权力甚至超过了总统卡尔莫纳将军。在这样严厉的铁腕政策下,加上他经济学教授的身份,财政赤字自然很快就消失了。 随着萨拉查在财政领域取得的成功,全国上下迅速掀起了一股个人崇拜的热浪。“祖国的救星”等等夸张的名号被肆无忌惮的安在他的头上,他的每一次演讲都被人们当作圣经一样虔诚的拜读。渐渐的,萨拉查开始取代卡尔莫纳,成为了这个国家事实上的领导者。1930年,在他的提议下,各个右翼政党召开大会,宣布合并成为一个大党国家联合党。从整体主义者到保王党都成为了这个新党的成员。从此之后直到 1945年,国会议员的席位一直被国家联合党所垄断。事实上它就是葡萄牙的唯一合法政党,成为了萨拉查独裁统治的工具。 1932年末代国王曼努埃尔二世在英国去世。他并没有留下子嗣。这样一来任何复辟的可能性和企图都随着这位国王一起被钉进了棺材。萨拉查建立真正的属于自己的政权的时机到了。在他的主持下,出台了新的宪法。新宪法规定总统由普选直接选出,但是只有每个家庭的家长才拥有选举权;国会的权力被大大削弱,变成了投票通过新法律的工具;部长会议主席(即总理)有着很高的权力,总统实际上是一个傀儡。按照萨拉查的继任者马尔塞罗·卡埃塔诺的话来说,葡萄牙实行的是一种“属于总理的总统制”。新宪法还信誓旦旦的保证维护公民的个人权益,但是又注明具体情况取决于具体的法令。实际上随后几十年颁布的具体的法令都是践踏人权和侵犯人权的。这部宪法一旦通过,就等于宣告了萨拉查独裁统治的成立。 1933年3月19日,葡萄牙举行全民公决,决定是否实行新宪法。但是广大人民群众对这部新宪法并不十分了解,也不是很热衷,投弃权票的竟然站了大多数。为了硬性通过这项法律,政府宣布弃权票等同于赞成票。于是新宪法就以“绝对多数”通过了全民公决。在萨拉查独裁统治之下的“新国家”成立了。
“新国家”及其覆亡:文人独裁四十年(1933—1974) 1934年底,在新宪法框架下产生了第一届“新国家”的议会:清一色的国家联合党员。1935年,卡尔莫纳将军在没有对手的情况下顺利“当选”总统。萨拉查担任部长会议主席兼财政部长。1936年,准军事组织“葡萄牙军团”和“葡萄牙青少年”相继宣告成立。前者由狂热的法西斯分子自愿参与,性质类似于纳粹党早期的冲锋队,后者则是强迫在校中小学生参加,意在向青少年灌输法西斯集权主义思想。天主教则是萨拉查用来麻痹人民的工具。从上到下,从国家机器到意识形态,一套完整的法西斯政权建立了起来。 萨拉查还组建了特务组织“国家监视与防卫警察”,后该组织在1945年改组为“国家防卫国际警察”(PIDE),主要职能就是暗中搜捕持不同政见者。该组织还专门从德国和意大利聘请教官,以专门教授折磨人的技巧。在这四十年之内,不知道有多少人因为偶尔冲口而出的话而死在了PIDE 的拳头皮鞭之下,更别说葡萄牙*党的党员们了。城市里面是PIDE神出鬼没,乡村地区则是国民警卫队(GNR)横冲直撞。这个组织早在共和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主要就是负责乡村和边境治安的。现在则沦为了独裁统治的走狗。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下,萨拉查安心的治理着这个西欧偏安一隅的小国。 其实萨拉查是个很奇怪很特别的独裁者。在有生之年,他虽然残酷迫害*犯,压制言论自由,极力保全自己的位置;但是他却从来不以权谋私,不贪污,不受贿,也不给自己家族的人安插职务。独裁几十年,他还是过着普普通通的日子,衣食住行一点也不讲究奢华。也许这个人就是一心一意想自己一个人就把祖国治理好的一个偏执狂吧。真别说,在这几十年里,葡萄牙的经济还真不错,发展的一直挺好。 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萨拉查自然站在了弗朗哥一边,还派遣“葡萄牙军团”开赴西班牙作战。但是1939年二战爆发的时候,萨拉查则极为聪明的选择了中立,学着美国,两头做生意,发了一大笔战争财。里斯本也成为了大战双方谍报战的一个重要地点。1943年,眼看法西斯要到台,为了保住自己的独裁地位,萨拉查连忙向同盟国示好,向英美租借了亚速尔群岛作为空军基地(至今还是北约的空军基地)。二战结束后,由于德意法西斯的倒台,一些葡萄牙民众也发出了恢复民主制的呼声,并在英美大使馆面前多次集会,要求同盟国主持正义。但是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软;英美两国舒舒服服的用着空军基地,又怎么忍心将萨拉查推翻呢?不过这么大的反对声浪的确让萨拉查感到心虚,反复思量之后他想出来了一招,那就是假民主,真独裁。1949年总统大选,他假惺惺的宣布公民可以以个人名义参选。于是不明就里的天真的人民推举了一位已经退伍的老将军诺顿·德·马图斯参加总统大选。这位老将军曾经在1926年政变的过程中力主恢复民主制,有一些威望。萨拉查见状便在选举前利用秘密警察恐吓、威胁,用尽了手段,最终迫使马图斯在正式投票开始前宣布退出了大选。于是卡尔莫纳将军又一次顺利“当选”。两年后,卡尔莫纳将军老迈年高,因病去世。萨拉查又玩了好几次假民主。其实总统都是他自己选的。这总统还必须听话,不听话就换。这么闹了几回,就连一直支持萨拉查的教会势力也看不下去了。1958年,波尔图大主教公开批评了萨拉查。这成为萨拉查开始彻底失去民心的转折点。从五十年代末开始,大大小小的武装叛乱开始在非洲各个殖民地蔓延。这其中有葡萄牙军人自己发动的反萨拉查的叛乱,也有当地人民反抗葡萄牙殖民统治的起义。对于这些反抗的力量,萨拉查自然是见一个镇压一个。此时正值非洲人民的独立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欧洲列强由于力不从心,纷纷放弃了他们在非洲的据点。但是唯有葡萄牙打肿脸充胖子,死挺着就是不让独立。联合国都看不下去了,1961年4月 21日,联大通过决议,谴责葡萄牙的非洲政策,但是葡萄牙还嘴硬,说那些地方是我们的“海外省”,不是“殖民地”。不过即使这样也挡不住汹涌澎湃的历史大潮。同年年底,葡萄牙在印度的最后三个据点果阿、达曼和第乌被印度收回。非洲方面,轰轰烈烈的游击战争也让葡萄牙政府军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无法抽身。因为非洲的几个反抗力量的领导人都受到了咱们毛主席游击战争的嫡传弟子。前几年在安哥拉内战中丧命的“铁公鸡”萨文比当年就曾经亲自到中国来学习过。萨拉查逐渐陷入了内外交困的窘境。1968年的一天,萨拉查正在办公室批阅文件,也许是心不在焉,他一下没坐稳,椅子翻倒在了地上,脑部收到严重损伤。1970年6月27日,这位特别的独裁者永远的闭上了眼睛。老百姓们悄悄的欢呼雀跃,私下里都称那个椅子为“圣椅”。 在萨拉查死前,他指定同样是大学教授出身的马尔塞罗·卡埃塔诺为他的接班人。这位曾经在里斯本大学教授过历史的教授显然比他的前任更能认清楚历史大潮的前进方向。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逐步放开了言论自由,并且分批撤出了殖民地的军队,承认了非洲各国的独立。但是这样一来,反而是助长了反对政府的势力。各种抵抗力量纷纷兴起。 “新国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 1973年8月21日,一些尉官在几内亚比绍的军营里面开了一个秘密会议(遍阅世界军事政变史,似乎总是中下级军官特别爱闹事儿),商讨如何推翻独裁政府的事宜。同年9月9日,决定成立“武装力量运动”(MFA)组织以便统一领导军队中的抵抗力量。次年3月4 日,MFA印发了名为《军人、武装力量和国家》的小册子,在下级军官和士兵中秘密流传。另一方面,高级将领中也有反对政权的人。3月14日,武装力量司令官科斯塔·戈麦斯将军和副司令官安东尼奥·斯皮诺拉将军由于拒绝参加一个政府主持下的仪式活动而被控反对政府,被双双解职。MFA见状便加快了武装革命的步伐。3月24日,MFA的最后一次秘密集会召开。会上确定了起义的各项细节。 1974年4月24日晚,里斯本的军营里面,战士们开始小声传唱 “再见之后”这首歌曲。起义的讯号就这样发出了。25日凌晨,传唱的歌曲变为“格兰朵拉,褐色的小镇”。听到这首歌曲,各个军营立即行动了起来,出兵占领了军校、机场、电视台、广播电台和报社。三点钟的时候,波尔图的义军也开始了行动,他们关押了军区司令员,占领了市区内的各大交通要道和机场。四点二十六分,MFA通过广播发表了第一项公开声明,宣告政变成功。马尔塞罗·卡埃塔诺在义军的逼迫下流亡巴西。随后,MFA的领导层成立了“救国联合委员会”,科斯塔·戈麦斯将军重新任职武装力量司令,而斯皮诺拉将军则被推举为临时总统。 天亮后,获悉消息的民众兴奋异常,纷纷涌上街道欢呼庆祝。他们手中不约而同的拿着石竹花(Cravos,也就是康乃馨),在街上见到大兵就涌上去在他们身上别上这鲜红的花朵以示感谢。不一会儿,在各处负责站岗巡逻的大兵们身上都别满了石竹花,甚至枪筒上都插着花朵。因此这次仅仅死了四个人的武装革命也被亲切地称为“石竹花革命” 革命后,葡萄牙又经过了两年的短暂的不稳定时期(主要是*党想趁机夺权,但是被天主教势力压了下去),后来终于恢复了民主制度。现在活跃在葡萄牙政坛上的风云人物,比如前任总理/总统马利奥·苏亚雷斯,现任总统若热·桑帕约等人都曾经是积极反对独裁统治的学生领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