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寅达
法西斯是20世纪特有的现象。在20世纪以前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也有过对内残酷镇压人民、对外肆意侵略扩张的政权,以及狂热鼓吹这类主张的思潮和运动,但是它们都不是法西斯作为具有特定内涵的法西斯,包括法西斯思潮、运动、政党和政权,是时代的产物,同20世纪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法西斯对20世纪的世界产生过巨大的冲击,它的发展同20世纪的重大事件密切相关。法西斯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在1929~1933年的特大世界经济危机中大规模泛滥。它所挑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则将80%的世界人口卷入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4万亿美元。时至今日,法西斯的阴魂依然未散,有关新法西斯运动的报道不时映入人们的眼帘。
探索法西斯的运动轨迹,分析法西斯运动的不同类型,概括法西斯运动和体制的共性,思考法西斯兴起的历史条件,从这几个方面对20世纪的法西斯作多视角的研究,不仅能够深化对20世纪世界的认识,而且有助于人们预测法西斯运动的未来动向,以更主动的态势迎接21世纪。
一
在纵坐标上,20世纪的法西斯运动可分为前后两大阶段,以1945年为分界线。
1945年以前属于法西斯产生、发展和大规模泛滥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里,法西斯分子和法西斯组织毫不掩饰自己的真实面目,他(它)们公开亮出旗号,鼓吹自己的*经济主张和奋斗目标,利用当时发生的社会危机,拉拢和争取广大民众,相继在一些国家上台执政,并结成法西斯国家集团,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这一阶段里,法西斯运动掀起过两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和战后初期,这是法西斯的滋生期。1918年5月,奥匈帝国境内首先产生了“德意志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开创了中欧地区纳粹运动的先河。1919年3月,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了“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组织(1921年11月改名为“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1919年8月,日本出现了民间法西斯运动的第一个社团--犹存社。1920年2月,希特勒在德国宣布“德意志工人党”更名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中欧、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组织相继产生,表明法西斯运动不是个别国家的偶然现象,它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一开始就具有国际性。
在首批法西斯组织的影响下,其他欧洲国家也先后出现了法西斯团体。1918年底,捷克斯洛伐克出现了“斯洛伐克人民党”,以后改组成“赫林卡卫队”。1924年,英国成立了“不列颠法西斯蒂”,比利时产生了瓦隆人的“民族运动”,瑞典诞生了“瑞典民族社会主义自由同盟”。1925年,法国产生了“束棒”组织,瑞典成立了“民族统一运动”。1926年,瑞典又出现了“瑞典法西斯主义战斗组织”。1927年,法国成立了“火十字团”,奥地利产生了“卫国军”,罗马尼亚则诞生了“铁卫军”的前身--“天使长米迦勒军团”。
在这一浪潮里,法西斯运动尽管具有国际性,但就各国法西斯组织的个体来看,规模大多比较小,在国内*生活中的影响也不大。意大利法西斯先声夺人,利用国内特殊的*形势,通过“向罗马进军”,在全国建立起法西斯统治。德国纳粹党利用1923年的危机,发动“啤酒店政变”,试图夺取全国政权,最后以失败告终。除此之外,其他各国的法西斯运动都没有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
第二次浪潮开始于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一直持续到1945年法西斯集团被世界人民打败。这是法西斯运动大规模泛滥的时期,也是整个20世纪法西斯运行轨迹中的高峰时期。
在这次浪潮中,法西斯政权在意大利以外的国都内相继建立。德国的纳粹运动急剧膨胀,纳粹党党员数从1928年的10万猛增到1932年的100万,从20年代的国会小党迅速上升为1930年的第二大党和1932年的第一大党,在此基础上,1933年1月希特勒就任德国总理,经过为时一年半的纳粹“一体化”过程,于1934年夏确立起法西斯体制。日本从1931年开始走上法西斯化的历程,经过一系列冲突和斗争,日本军部在1934年实现法西斯化,国家政权自1936年广田内阁成立初步实现法西斯化。
各种大大小小的法西斯团体在欧洲各国不断涌现。1929年,南斯拉夫克罗地亚地区出现了“乌斯塔莎”组织。1930年,葡萄牙财政部长萨拉查在国内成立“国民同盟”,丹麦产生了“丹麦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瑞典的“法西斯战斗组织”改组成“瑞典民族社会主义党”。1931年,匈牙利出现“镰刀十字党”,西班牙先后产生“民族工团主义进攻团体”和“西班牙长枪党”(两者于1934年合并成为“西班牙传统派长枪党和民族工团主义进攻会”,俗称“长枪党”),荷兰出现“民族社会主义运动”。1932年,匈牙利成立“匈牙利民族社会主义农业劳动者与工人党”,英国出现“英国法西斯主义者联盟”,芬兰出现“祖国人民运动”,比利时产生“雷克斯运动”,美洲的巴西产生“整体主义行动党”。1935年,捷克斯洛伐克产生“苏台德德意志人党”,匈牙利又出现“箭十字党”。法国人民阵线运动兴起后,也涌现了“法兰西团结”、“法兰西联盟”、“法兰西人民党”等一些较小的法西斯组织。此外,欧洲一些更小的法西斯团体,如挪威的“民族统一党”、瑞士的“新阵线”和“民族阵线”,也在30年代产生。
在法西斯组织不断孳生的基础上,除意、德、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外,欧、美两洲还产生了一些以法西斯组织为执政支柱,并且模仿法西斯国家某些统治形式的政权,如葡萄牙在1933年建立以意大利法西斯政体为模仿对象的“总体国家”,西班牙法西斯军人佛朗哥在意、德两国的支持下,在推翻人民阵线共和政府后,建立了以长枪党为支柱的独裁统治,巴西总统瓦加斯依靠“整体主义行动党”的力量,镇压了国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抵抗,日益强化独裁统治。
德、日、意三个法西斯国家在进行局部战争和对外扩张的过程中相互接近,在30年代中后期结成以《*产国际协定》为标志和纽结的法西斯*集团,40年代初期又结成以《德日意三国同盟条约》为标志和纽结的法西斯军事集团。法西斯国家集团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产生巨大的冲击,同时也抹去了法西斯运动和政权的欺骗性油彩,世界人民在反法西斯的旗帜下团结起来,终于粉碎性地摧折了法西斯势力。
1945年以后,法西斯运动进入第二大阶段。在这一阶段里,法西斯阴魂始终不散,在联邦德国、意大利、英国、法国、美国、比利时、奥地利、荷兰等60多个欧美国家里蠢蠢欲动。直至90年代初,随着西欧国家普遍发生经济危机和移民浪潮,法西斯组织和极右势力还趁机抬头,其中“意大利社会运动”组织在1994年3月的全国大选中得票率大13.5%,并参加了执政的全国联盟。
然而从总体上看,二次大战结束以来,法西斯势力的发展受到较多因素的制约。法西斯挑起的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法西斯国家对其他民族的大规模屠杀,又激起了世人极大的义愤,通过二次大战,法西斯彻底暴露了其罪恶本质,世界人民普遍痛恨法西斯,这是制约法西斯势力膨胀的最根本原因。此外,东欧匈牙利、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等国,二次大战前曾是法西斯分子积极活动的场所,战后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根绝了法西斯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西欧各国的法西斯组织在战争期间大多同德国侵略者合作,成为其奴役本国人民的走狗,这样就从根本上暴露了它们自我标榜的“民族主义”的虚伪性。战前成为法西斯中心的德、意、日三国,战后在国内外各种因素的作用下,都在宪法中规定了禁止法西斯复兴的条款。以上种种条件,使得战后各类法西斯组织和政党都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组织规模较小,大多只有数百上千名成员,有的甚至仅有数名至十余名成员,而且处于非法的地下状态,难以上台执政。新法西斯势力最为活跃的国家,是意大利、德国和英国。
由于各国的法西斯组织和政党都奉行本民族的民族沙文主义,20世纪前半期,尽管各法西斯国家之间结成了*军事性国家集团,却没有出现法西斯跨国组织。二次大战结束以后,法西斯的生存环境变得不利,同时各国法律对法西斯组织的限制宽严不一,这样,法西斯分子就加强国际联合,组建跨国组织来躲避某些国家对对法西斯组织的严格限制。因此,该阶段法西斯运动的特点之一,便是出现法西斯国际组织。战后法西斯国际组织有两个,一个是总部设在瑞士洛桑的“欧洲新秩序”组织,除在意大利有很大的影响之外,在法国、比利时、奥地利等国都有秘密支部,另一个是“黑色国际”组织,在德国、法国、比利时、美国、澳大利亚、阿根廷、智利等国设有秘密基地。
战后的法西斯统称“新法西斯”,实际上是由不同性质的社团组织构成的。
早期的新法西斯组织主要是旧法西斯组织的残渣余孽所组成的地下组织,在这里,“新”是指时代背景,就其成员来说,还是老法西斯分子。这类组织中最突出的是德国的“欧洲民族”组织,该组织由前武装党卫队员组成,坚持种族主义观点,仇视犹太人和以色列国,拥护希特勒对苏开战的“欧洲精神”,欢呼侵苏战争是反对布尔什维克的十字军东征。此外,由德国武装党卫队退伍军人组成的“H.I.A.G”组织也属于这一类型,该组织否认德国“挑起了”二次大战,不承认纳粹政权曾经杀害过为数达600万的犹太人,要求占领当局从轻处罚纳粹分子。
第二种是属于“新人怀旧”型的,这些组织的成员以青年为主,他们并不是老法西斯组织的残余,主要是在新时代中成长起来的,但是在文化这个媒介的影响下,全盘追求老法西斯的奋斗目标和表现形式。在联邦德国,这种类型的新法西斯组织沿用第三帝国的斗争口号和工具,庆祝希特勒的生日,唱老纳粹的歌,复制和偷放纳粹党和第三帝国时期的影片,在商店、银行和其他公共建筑物上涂写 字和反犹口号。这类组织一般处于地下状态,规模不大,通常拥有一千余名成员,但数量较多,仅联邦德国政府记录在案的就达二三十个。由于它们每年都要制造成百上千次暴力恐怖事件,如抢劫银行、袭击军营、破坏犹太会堂和公墓、纵火、*等,这些组织对社会秩序和公众情绪产生分冲击远比其规模大得多。这类组织中,较为突出的有1968年成立的“德意志民族社会主义者同盟”,1972年成立的“大德意志民族社会主义战斗集团”,1973年成立的“德意志--民族共同体”和1974年成立的“霍夫曼国防体育集团”等。
第三种类型的新法西斯组织,从它们追求的最终目标来看,与老法西斯组织基本相同,但使用的斗争手段,却顺应了时代背景的变化,放弃了暴力恐怖型的夺权意图,改而采用议会斗争式的合法手段。在战后意大利*舞台上活动了近50年的“意大利社会运动--全国*”组织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该组织产生于1946年,创始人和领袖是二次大战末期法西斯“意大利社会共和国”国务秘书焦尔焦·阿尔米朗泰,早期成员大多是墨索里尼的追随者。该组织基本上继承了原“国家法西斯党”的纲领,主张“消灭寄生的财阀集团”,建立等级制度的公共秩序,要求国家以行业合作协会而不是工会作为基石,国家应出面干预劳资纠纷,结束“党派*恐怖”,并鼓吹要“恢复地中海范围内的一切殖民地”。直至70年代,它还组织所谓的“朝圣活动”,即组织成员前往普雷达皮奥村庄,向墨索里尼的坟墓致敬。但是为了避免被取缔,该组织声称“尊重宪法、尊重国家秩序”,长期从事议会活动,从1948年至今一直占据数量不等的议会席位,在*主张上也接受了“多元民主作为政府最佳形式”的思想。这类新法西斯组织,其头目的外在形象也和老法西斯头目不同,他们大都四十开外,衣冠楚楚,侃侃而谈,文质彬彬,没有狂热的救世主形象,也不装腔作势地发表歇斯底里的演说。
第四种类型的新法西斯组织很接近于一般的极右势力,但人们可以从其鼓吹的纲领中,发现具有某些法西斯主义的特征,例如在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的基础上追求“领袖原则”等等。1949年德国出现了“德意志国家党”,该党否认自己具有法西斯性质,但是鼓吹拥有更多的“生存空间”,要求改造社会,建立一种“协作体组合”的社会制度,党内实行领袖原则。1964年,德意志国家党和其他新法西斯团体联合,组成“民族民主党”,该党声称拥护联邦德国的民主制度,党内也不推行领袖原则,但是鼓吹极端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竭力为希特勒政权的罪行辩护。1967年,英国各新法西斯小团体联合组成“民族阵线”,该组织既“将国际*主义视为文明的头号敌人”,又激烈反对“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追求超越两者之上的法西斯主义的社会模式,同时激烈反对英联邦内的有色人种迁入英国。
第五种被称为新法西斯的势力,实际上是一般的极右势力,它们或者鼓吹扩张主义要求,或者主张加强国内集权统治,有些甚至从事恐怖主义行动,但是它们既非战前法西斯组织的残余,也不追求老法西斯的奋斗目标和表现形式,其内外主张的内涵也同法西斯有很大的差异。作为科学研究,应该把这类组织排除出“新法西斯”之列。
从横截面上看,20世纪的法西斯可分为东方法西斯和西方法西斯两大类别。
东方法西斯以日本为代表。日本尽管在二三十年代出现了500多个民间法西斯团体,但是没有一个作为法西斯运动核心的法西斯政党,日本法西斯体制的确立,首先由军部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法西斯化,随后法西斯化的军部同宫廷、官僚、财阀等权势集团相结合,依靠发动战争等外部事件的刺激,取得对国家政权的支配,逐步把近代天皇制向天皇制法西斯体制推进。日本法西斯具有较强的封建性,保留了较多的传统形式和特征。
西方法西斯以德、意两国为典型。其主要特点是有一个由强有力的党魁领导的群众性的法西斯政党,由这个政党发动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法西斯运动,采取以自下而上为主的方式,同统治阶级权势集团结成*联盟,取得全国政权。在这个基础上,进而废除议会民主制,全面确立法西斯体制。西方法西斯具有较浓的小资产阶级性和现代色彩。
西方法西斯有两大流派和中心。一大流派是意大利的法西斯,其源头和核心是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属于这一流派的法西斯政党有:奥地利“卫国军”,罗马尼亚“铁卫队”,克罗地亚“乌斯塔莎”,西班牙的“民族工团主义进攻团体”和“长枪党”,法国的“束棒”和“火十字团”,英国的“不列颠法西斯蒂”和“英国法西斯主义者联盟”,比利时的“民族运动”和“雷克斯运动”。
另一大流派是中欧的民族社会主义(简称“纳粹”)运动,其源头是奥匈帝国境内的德意志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而核心则是德国的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属于这一流派的法西斯政党有:“匈牙利民族社会主义农业劳动者与工人党”,匈牙利“镰刀十字党”,芬兰“祖国人民运动”,荷兰“民族社会主义运动”,“丹麦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瑞典民族社会主义自由同盟”,瑞典“民族统一运动”,瑞士“新阵线”和“民族阵线”,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德意志人党”。
“瑞典法西斯主义战斗组织”于1926年成立时以意大利法西斯为楷模,但从1930年起改而效法德国纳粹党,党名也改为“瑞典民族社会主义党”,1938年起又淡化对德国党的模仿。
二
什么是法西斯?
中外学者曾作出种种回答。内涵最宽的,是将法西斯的定义高度概括为“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推行侵略扩张”,这样,几乎可以把古今中外一切实施对外扩张的独裁政权,以及鼓吹实施此类内外政策的组织和个人都归入法西斯的范畴。内涵最窄的,是仅仅承认意大利的“国家法西斯党”是法西斯,而把德国纳粹和日本法西斯也排除在外。将法西斯的内涵定得过宽或过窄,都不利于我们全面准确地认识法西斯。
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步骤,我们应该在考察世界各地新老法西斯,尤其是德、意、日三国法西斯的基础上,归纳法西斯的共性,为进一步确定法西斯的定义提供必要的条件。
笔者认为,法西斯的共性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
第一,法西斯是人类历史进入20世纪后才出现的现象,它是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以后的产物。
第二,法西斯鼓吹极端民族主义或民族沙文主义,都以各自民族历史中的某一段“辉煌”时期为其资本和楷模,要求重振本民族的国际地位,侵略和奴役其他民族。在德国纳粹运动内,极端民族主义与种族主义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种族主义理论成为极端民族主义的重要思想根源和精神支柱。纳粹党不仅鼓吹“一个民族的奋斗目标就是统治世界”,而且强调雅利安-北欧日耳曼人是地球上最优秀的人种,他们有责任限制和消灭劣等种族犹太人和低值种族斯拉夫人。意大利法西斯主义则明确宣称,“对法西斯主义来说,帝国的倾向,即各民族扩张的倾向,是一种生命力的表现”,鼓吹要“恢复民族国家的声誉”,“行使地中海拉丁文明之堡垒的职能”。日本法西斯也强调大和民族的优秀性,鼓吹使日本摆脱“国际无产者”的地位,成为称霸亚洲和世界的超级大国。
第三,法西斯鼓吹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歌颂暴力和战争。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一书中声称:大自然在地球上产生了生物,听任各种力量的自由活动,然后把主宰的权利授予最勇敢和最勤劳的强者,强者必须统治弱者,“人类在永恒的斗争中壮大,而在永恒的和平中只会灭亡”。墨索里尼也声称“法西斯主义不相信持久和平的可能性与有益性,拒绝掩饰着在牺牲面前放弃斗争和懦怯心理的和平主义”,他号召民众保持“罗马子孙的好战精神”,恢复意大利“古代的光辉业绩”。意大利国际法西斯党的标志“束棒”,其含义之一就是强调古罗马帝国的好战精神。日本法西斯主义者也鼓吹日本有“对外开战之积极权力”,军内法西斯分子则从20年代起就积极宣传和实施“总体战”理论。需要指出的是,法西斯歌颂暴力和战争,不仅仅是作为实现对外扩张计划和民族沙文主义要求的手段,也是维持所谓“优等种族”内在素质的必要途径。
第四,法西斯运动的社会基础是以小资产阶级分子为主的中下层民众。这些民众在*、经济和社会危机的打击下,对现实不满,要求改造社会,用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来取代现实社会。
第五,法西斯既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又反对传统的资本主义,鼓吹寻求第三条道路,强调并实行本民族内部的阶级调和和阶级合作。德国纳粹运动鼓吹要建立既排除犹太人、又消除德意志人内部阶级斗争的“德意志社会”或“民族社会”,掌权后以“德意志劳动阵线”为媒体,实施了一些体现阶级合作的措施。意大利法西斯一方面叫嚷要“战胜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鼓吹废除“陈腐的资产阶级*制度”,同时积极宣扬作为“第三条道路”的职团主义,鼓吹建立超阶级的“职团国家”(旧译“社团国家”)。在这个国家中,劳资和平相处,由一个具有君主和主宰者特征的“领袖”领导,取消阶级和阶级斗争。20年代中后期,墨索里尼在巩固独裁统治后,曾经把职团主义付诸实施。日本法西斯也宣扬要对国家实行“右翼的国家主义改造”,声称明治维新面临“勤王”和“兴民”两大任务,但实际上只是确立了“君”的神圣尊严地位,“民”却呻吟在黄金(指财阀)的压迫之下,它们要求实施第二次维新,“兴民讨阀”,排除“黄金大名”的压迫。日本天皇制法西斯体制形成后,在工业领域组建了以“劳资一家”为指导思想的“大日本产业报国会”,在农村则建立了“日本农业报国联盟”。
但是,小资产阶级不是新的生产方式的代表者,它不可能建立起一种超乎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之外的社会制度。其最终的*归宿,不是转向无产阶级,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同盟军,便是投靠资产阶级,成为资产阶级利益的实际代表者。但是,法西斯主义鼓吹民族沙文主义、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极权统治和*,几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投向大资产阶级的方向。法西斯执政后所确立的体制,成为一种特殊类型的资本主义体制。
第六, 法西斯宣扬和推行独裁统治,认为独裁制符合人类社会的天性,是提高本民族的内在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最佳手段。在意大利,独裁制的理论基础是国家至上论。墨索里尼曾经宣称:在法西斯主义看来,一切都存在于国家之中,国家是绝对的,是一种权势和绝对权力的意志,国家包容一切,整个民族参加相应的组织的一切*、经济、精神力量,都能在国家内进行活动,在国家之外既没有个人,也没有政党、团体、工会、阶级等集团。在德国,纳粹党提出“民族共同体”原则,强调世界上各个种族的等级区分是自然赋予的却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优等种族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血统价值,不注意自保,就会因血统的混杂而导致人种水平下降,最终丧失强者的地位。为了完成保种保族的重任,必须推行“领袖原则”,个人放弃权力和自由,让种族中的强者和智者来实行绝对统治,“最有效地表现和发挥民族意志和民族精神”。日本原来就有“统而不治”的天皇,法西斯分子就主张“发扬皇道”,“尊崇天皇”,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军部法西斯独裁。法西斯分子执政后,都把集权主义理论付诸实施,建立起高度集权国家。这些国家在*上推行独裁制,废除多党制,降低议会的作用,经济上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私人企业实行经济“统制”,文化上推行“文化专制主义”,严禁非法西斯文化传播,社会管理上以职团制、民族共同体、家族国家等不同形式,将各阶层居民按职业、年龄、性别等多层次多系统地组织起来,形成严密的统治网络,实行准军事化的管理。
综合上述法西斯的共同特性,可以看出,法西斯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资本主义陷入*、经济、社会全面危机,或处于局部失调状态时,以克服危机、改造社会、实行扩张为目标的反动社会思潮、*运动和政权形式。
三
法西斯兴起的历史条件是什么?搞清这个问题,不仅有助于深入认识法西斯的内涵,也能够帮助人们更有效地铲除法西斯得以生长发育的土壤。
总的说来,法西斯是人类现代化进程的产物,它是一部分人对现代化进程作出的反应,在这些反应行为中,有些是回归,有些是超越。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首先,法西斯是资本主义社会运行失调,陷入危机的产物。
20世纪初,资本主义全面进入了垄断阶段,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也迅速加快,然而,各资本主义大国的统治集团却未能及时适应这种变化,在处理国际事务和国内经济运行方面及时调整政策,反而用19世纪的方针路线去应付20世纪的客观需要,在国际事务上以邻为壑,对国内经济活动坚持“自由放任主义政策”,结果导致人类社会发生激烈的动荡和冲突,其集中表现,便是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发生了1929~1933年特大规模的世界经济危机。人类历史进入20世纪以后,垄断资本主义以更强的力度排挤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包括使得小生产者加剧分化。中间阶层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就是一个人数众多但地位极不稳固的阶层,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些封建属性较强的小生产者面临被淘汰的威胁,其他的面临分化的威胁,这种分化使极少数人有可能上升为资产阶级,大量的只能被抛进无产者的行列。在激烈的动荡与冲突中,中下层民众对现实不满,强烈地要求变革现实社会。*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是冲击资本主义的主流,此外,社会民主党推行改良主义政策,试图以社会民主主义改良资本主义社会,而法西斯则要求建立“民族社会”,来取代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在小资产阶级分子的幻想中,这种“民族社会”排除了外来民族成员的竞争,确立起对其他国家的优势地位乃至统治地位,内部则消除阶级冲突和分化,结成“民族共同体”,求得本民族内部的和谐发展。战后,新法西斯运动的兴起,除了是历史延续性的表现,以及文化传媒在起作用外,也同资本主义制度的运行规律有关,当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经济危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上升时,新法西斯分子的活动就频繁起来。然而,从总体上看,作为法西斯运动社会基础的中间阶层,二次大战后有了较大的变化。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中间阶层,主体是白领工人和职员等,他们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自身的产物,作为整体来说,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壮大,作为个体来说,不大容易发生激烈的分化,因此,这种中等阶层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命运紧密相连,主要是该制度的维护力量而不是破坏力量。因而,新法西斯运动大规模泛滥的可能性大为缩小。
在法西斯产生的过程中,一次大战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次大战本身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反过来又对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巨大的冲击。战争期间,政府为了保证物资供应,一般重点扶持大企业,中小企业相应地受到排挤或吞并,大量的中小企业主破产。战争所造成的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首先对下层民众造成沉重的打击。在战后初期的经济危机中,大量的工人失业。同时,伴随着战争结束,大量的军人离开军队,从昔日受人敬慕和向往的地位,一下子滑入无业者的行列,成为社会的破坏力量。所有这些受打击者,都强烈要求变革现状,寻求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这样就形成了世界法西斯运动的第一次浪潮。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冲击更为严重。在这次危机中,更多的中小企业破产,更多的工人失业,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充斥着一片“末日来临”之感。时事评论家利奥波德·施瓦茨席尔德曾经描述过当时德国国内的状况:“从每一次谈话中,无例外地会从谈话中感到,象有一股毒气向你扑来似的情绪,忧虑、不安、疲惫、彷徨、反感、愤慨和歇斯底里里构成的六千万倍的混合物,这种无法言状的也难于描述的情绪本身就是一个祸根。……一种要求变革的炽烈愿望遍及整个德国。”[1] 在这种恐慌情绪中,更多的民众急于寻找能摆脱危机的“理想社会”,推进世界法西斯运动出现第二次浪潮。
战后数十年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总的说来进入了成熟发展的时期,但是在运行过程中,总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伴生现象--经济危机,仍然在周期性地爆发。在诸多经济危机中,对西方社会影响最大的有两次,一次发生在70年代,一次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前一次经济危机表面上由石油危机诱发,实际上是战后30年来西方政府过度地应用凯恩斯主义的结果,因而不论在生产下降幅度、企业破产程度、国际贸易减少幅度和失业率上升方面,都创战后历史新高。随着危机的爆发,西方各国政府普遍转向新保守主义,经济上重视供应学派和货币主义理论,才逐渐渡过危机。后一次经济危机在不少西方国家被称作近60年来(即192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其表现是失业率居高不下,经常保持在10%以上,因而对西方社会的影响较为深刻。在联邦德国,由于战后初期放松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程度,导致自由经济同社会化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1966~67年还爆发过一次较大规模的结构性经济危机。各国新法西斯组织在经济危机期间趁机加强活动,不断提出社会改革方案,鼓吹用一种超乎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第三种社会制度来取代现实社会。遭受危机打击的民众对社会现状不满,仿佛在这种社会改革方案中看到了一种出路。统计资料表明,新法西斯组织的兴衰曲线同西方世界的经济运行规律紧密相关。1966~67年联邦德国发生经济危机期间,极短的时间内,民族民主党在一连串州选举中的得票率从2%上升到7%~15%不等,以后随着经济重新繁荣,其选票又大幅度回落。1969年起意大利陷入经济、*和社会危机,失业人数急剧增加,“意大利社会运动”随之获得大发展,1973年党员人数达42万,在巴勒莫、那不勒斯、雷焦和卡塔尼亚的地方选举中分别获得15%、20%和23%的选票,在全国大选中获得8.9%的选票,成为全国第四大党。在70年代中期的经济危机中,联邦德国出现了“希特勒浪潮”,不少人认为:希特勒把德国人民从危机、失业和绝望的境地中解救出来,并为他们创建了一个可以充分就业、令人充满*、并在世界上取得一系列成功的制度。然而随着西方经济的好转,1976年“意大利社会运动”的得票数迅速回落到6.1%。联邦德国民族民主党在全国的得票数则下降到微不足道的0.3%。在80年代末90年代出西方经济危机中,“意大利社会运动”重新崛起,在得票13.3%的基础上进入执政的全国联盟;西德新纳粹政党“共和党”在1989年欧洲议会的选举中得票率也达到7%。
*主义运动也是资本主义制度运行失调,陷入危机的产物,它也要以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主义及其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取代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但是,即使是早期阶段的法西斯运动,也都激烈地反对*党,*是法西斯的主要特征之一。之所以如此,是有很多原因造成的。其一,*党主张国际主义,要求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共同反对资产阶级,而法西斯则强调极端民族主义,要求在本民族内部消除矛盾和冲突,一致对外,战胜和奴役其他民族,包括这些民族中的无产阶级。其二,*党主张消灭私有制,而参加法西斯组织的小资产阶级群众尽管不满现实社会,但强烈地要求保存私有制,害怕在社会主义革命中失去已有的一切。其三,法西斯政党和*党在争取群众方面是竞争关系。但是,历史资料已经披露,法西斯运动中主要追求社会改造的那些派别,并不热衷于*,有时在某些问题上反而主张同*党实行短期和局部的合作。
其次,法西斯是民族主义情绪恶性发展的产物。曾经发生法西斯泛滥的德、意、日三国,都是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当它们走上争霸的舞台时,世界已经瓜分完毕。这些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从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手中夺取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往往狂热地宣传民族沙文主义,把全国上下的民族优越感和对外扩张意识推到顶点。然而一次大战的结果,德国战败,非但争霸世界的迷梦打得粉碎,而且被套上凡尔赛条约的枷锁。意大利和日本尽管跻身战胜国的行列,但是在战后世界安排中没有得到预期份额的赃物。三国在国际范围内成了所谓的Have-nots国家,国内民族复仇主义和民族扩张主义情绪恶性发展,它们要求打破凡尔赛体系的束缚,建立由自己称霸世界的新格局。这种恶性发展的民族主义情绪,为法西斯的发生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在欧洲其他国家内,民族主义恶性发展有着不同的背景。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世界整体化和各国城市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各国之间的人员流动增加。很多犹太人进入经济发达地区,在新兴的金融业和传统的商业领域迅速发展,很快取得优势地位这样就强化了欧洲各地早已根深蒂固反犹情绪。从西欧的法国到东欧的罗马尼亚,法西斯组织大多具有反犹的特征。此外,在欧洲经济发展过程中,东欧民族成员纷纷涌向经济发达的中、西欧国家,这些来自东欧国家的工人,原来的生活水平并不高,能够接受较低的工资报酬,在就业方面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因而引起当地工人的不满和反对。如奥匈帝国产生纳粹运动的背景之一,就是在工业化过程中,许多捷克工人迁入原德意志人聚居区,降低了德意志工人的工资和生活条件,因而激起了德意志人的民族主义情绪。另外,一次大战后,东南欧一带的疆界变动比较大,奥匈帝国瓦解,捷克斯洛伐克独立,罗马尼亚获得大片新领土,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扩大成为“塞尔维亚-克罗的亚-斯洛文尼亚王国”(1929年改称“南斯拉夫王国”),其结果,罗马尼亚由于增加了大量的匈牙利人和德意志人而激化了民族矛盾,克罗地亚则因遭受塞尔维亚统治而兴起了“乌斯塔莎”运动。
二次大战结束以来,欧洲社会的民族问题仍在不断产生。大战结束初期,欧洲格局发生重组,移民人数大为增加。五六十年代经济快速发展,经济落后地区的工人再次涌向西欧发达地区。随着各地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英法等国的殖民地纷纷走向独立,少数留在民族独立国家内的白人往往招致当地民众的不满,这一状况反过来又激发了英法等国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同时,英联邦国家的大量民众进入英国,进一步加剧了西方国家固有的就业矛盾。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国家发生突变,又有大量的移民进入西欧。每当西方世界发生经济衰退,失业人数剧增时,西方国家的排外情绪就会上升,新法西斯分子也会趁机活跃起来。
其三,在文化上,法西斯是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遇到挑战、面临危机的产物。
20世纪前期,西方社会的各种基本矛盾进一步加剧。社会贫富悬殊,世风日下,人的尊严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世界大战造成了空前的浩劫,生灵涂炭、哀鸿遍野;大生产使劳动者在体力和精神上都成为机器的附庸与奴隶,工业化和城市化产生了社会、心理和*生活的紧张状态,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方式被迫发生变化。激烈的社会矛盾与冲突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必然在思想文化领域内折射出来。另一方面,在德国等国,随着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确立,为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舞台。于是,西方国家的思想文化界普遍活跃起来。哲学上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对立,文化界表现主义兴起,在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领域都有惊人的表现,先锋派文学、无调性音乐、抽象派绘画,层出不穷,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遇到严重的挑战。思想保守的小资产阶级群众,尤其是生活在小城镇的市民,留恋传统的生活方式,强烈要求国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禁止形形色色的“蜕化艺术”,大力扶植健康的古典艺术,让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和发扬。因此,法西斯运动在文化上普遍持保守的态度,向往恬静安逸的“田园牧歌”式生活,主张复古和统一,要求在建立和谐统一的社会生活的基础上,用传统的文化来取代“光怪陆离”的现代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