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揭秘二次大战期间日本研制原子弹内幕
  • 鸦片战争时期的英国皇家舰队
  • 第一次中东战争起因
  • 西方同性恋解放运动史
  • 1927年后苏联境内托派地下活动概述
  • 第三帝国的经济政策
  • 苏联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
  • 匈奴帝国欧洲灭亡真相
  • 世纪豪*
  • 二战死的最冤且战争后果最严重的十支部队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考古 >>历史文化

    苏联解体的民心因素分析<%=id%>

    班新福

        摘  要: 苏联解体是苏联版的社会主义的失败。美苏争霸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合理的经济结构长期得不到有效纠正;在军备竞赛和农、轻、重的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下,经济畸形化;*生活中,官僚习气严重高级官员盛行腐败,民主几乎被扼杀,个人专断和迷信盛行。种种原因导致了苏联人民的日常生活得不到改善;党群、干群之间形成了巨大的离心力;戈尔巴乔夫的日益变味的改革非但不能拯救苏联的社会主义,反而使各种矛盾激化;反社会主义者试图夺取政权的时候,普通的苏联民众持冷漠的态度,苏联很快解体。
     
        关键词: 民心     解体      美苏争霸   腐败     失望

        成立于1922年的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简称苏联)存在了七十多年,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辉煌的科技和文化成就令世人瞩目。但由于种种原因于1991年底解体。其解体的原因在史学界也是见仁见智。本文根据有关的史料揭示出苏联的争霸和长期不能纠正农轻重工业的比例使经济逐步病态化。结果,苏联民众的生活长期改善不大。苏联*党*生活中的种种腐败现象和在意识形态中不顾实际效果的宣传使普通民众厌恶苏联*党,失去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中实行*多元化的改革中,使各种矛盾迅速激化。苏联民众对社会主义失去了信心。苏联政权最终瓦解。
     
    军备竞赛背离了民心
     
        二战后的苏联和美国,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两国为推行霸权和瓜分世界,以武力作后盾,长期在冷战中打的难分难解。赫鲁晓夫提出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提出“三和”路线。但暗中却和美国叫上了劲。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推出所谓“缓和”路线外交。勃列日涅夫大规模的迅速的加强了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在1964年时,在洲际导弹、潜艇发射导弹、远程轰炸机的数量方面,苏联仅有美国的1/5,1/4,1/3强。但到了1970年,苏联在洲际导弹的数量上超过了美国。到1974年,在潜射导弹数量上超过了美国。
     
    项目               国别 苏联 美国 
    总人口(万人) 26131 21863 
    军队总人数(万人) 363.8 206.88 
    陆军 人数(万人) 182.5 77.40 
    坦克师(个) 46 4 
    坦克(辆) 50000 12000 
    装甲车(辆) 55000 22000 
    机械化师(个) 115 5 
    伞兵师(个) 8 1 
    海军 人数(万人) 43.3 52.23 
    潜水艇(艘) 243 75 
    (其中核潜艇) 85 70 
    航空母舰(艘) 2 13 
    主要水面潜艇(艘) 243 172 
    战斗机(架) 770 1100 
    预备舰艇(艘) 146 50 
    空军 人数(万人) 45.5 57.8 
    战斗机(架) 4650 3400 
    运输机 1300 538 
    后备部队人数 45 —— 

    出处: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编《军事力量对比》1979年版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如此多的军事装备中,美国仅有4项占有优势。另外,苏联领导人关于霸权的理念也是十分可怕的。1973年,勃列日涅夫在东欧各国领导人秘密会议上说:“‘缓和’”是苏联为使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取得绝对优势的一种策略,从而到1985年的时候可以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自由的行使自己意志吧”。[2]刚愎自用的勃列日涅夫改变赫鲁晓夫谋求与美国同起同坐的目标,全力谋求在对峙中能够震慑对手。在实践上,能够取得对对手的优势!并且勃列日涅夫淡化‘核战争中没有胜利者’的观点,重申核战争和历次战争中一样,‘胜利属于在理论上和士气中最有准备的一方。’[3](P664)所以勃列日涅夫集团相信“苏联必胜,在一场核战争中苏联将会继续生存下来,并制定了突然袭击的方案,对各级指挥系统规定了目标和时间。”苏联从来不赞成美国提出的有限战争的理论主张。他们在为武装部队官兵规定阅读的杂志和著作中,从来就不讳言摧毁敌人军事能力的的宗旨。另外,苏联以社会主义老大哥自居,自认为是社会主义的保护神。政界、军界拧成一股劲全力称霸。苏联海军元帅戈尔社克夫在他的著作中《苏联的海军》一书中谈到了苏联把美国视为敌国,苏联海军承担着开辟全世界通往*主义的道路的宏伟战略,并明确了苏联海军不仅担负着军事扩张的任务,而且担负着*扩张的任务。苏联以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和社会主义的推销员的身份,在对外政策中致力于激起世界各国的革命。“达到埋葬帝国主义的目的为此世界三大洋都有苏联军事的存在的身影,不断加强在国外的军事部署和国内的前沿部署。一方面通过经济援助加强在世界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国家。另一方面,借助于*颠覆和培植亲苏势力,必要时进行赤裸裸的侵略。在整个70年代的10年间,苏联发动了五场代理人侵略战争。这时候的苏联早已将列宁的不称霸的教导抛掷于脑后。苏联成为强大的战争机器。与之对应是巨大的军费开支。苏联的军费由1965年的326亿卢布增加到1981年的1550亿卢布,每年的军费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2——14%,占全国财政支出的1/3以上,有2/3的人员服务于军事部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被消耗。极大的影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可以说,军备竞赛只是苏联*党的一厢情愿的事,广大的民众并不支持将自己国家人民的血汗钱大量的输出到所谓的战略重要地带。军备竞赛使大量的高层次人才服务于军界。

    经济结构的畸形失去了凝聚民心的物质基础
     
        苏联的农、轻、重比例失调的问题是一个长期的问题。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有着极其深刻的原因。十月革命刚刚胜利,政权受到帝国主义的疯狂绞杀和围困。不优先发展重工业,就不能保障无产阶级政权。列宁说过:“社会主义的唯一基础,就是同时也能改造农业的机器大工业。”没有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能成其为国家”。[4](P41)斯大林指出,放慢重工业“就是*,连轻工业在内”。[5](P31)为此,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在工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1937年苏联的工业农业产值的比重有1913年的42.1%上升到77.4%,建立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完成了对经济的技术改造,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并为卫国战争的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卫国战争胜利后,斯大林声称:“苏联战胜世界帝国主义的突击力量————法西斯德国的胜利就是苏联重工业的胜利”。[6](P39)1955年在苏共中央一月的全会上赫鲁晓夫说:“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唯一的正确的道路,指责不重视发展重工业的观点是“极其错误的”,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是“右倾的复活”。赫鲁晓夫在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上也是采取了措施的。但由于赫鲁晓夫主观性大,改革缺乏应有的理智和规划。农、轻、重的比例一直没有协调好。经济畸形发展,农业严重减产,人民生活急剧下降,造成经济*动荡,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初,在第八个五年计划中,对生产资料和消费品工业发展作了调整,宣扬“保证生产资料速度同生产速度接近”[5]但到1969年百年改变腔调,说“不可能把国家所有的资源都用于发展经济提高劳动人民的福利和发展文化,大量的资金要用来国防[6]。在经济结构没有调整过来的情况下,勃列日涅夫在苏共23大指出,苏共“在今后仍将优先发展重工业,更快的提高生产资料的生产的路线。[7](P12)苏共借口“国际局势尖锐化”极力使“苏联武装力量拥有最新式的和最高级的战斗技术设备。”结果占用了用于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资金和力量。1953年的苏联工业总产值中生产资料占69.2%,消费品只有30.8%。而这一比例到1973年时分别为74.0%、26.0%。与此同时,各种工业内部也存在着极大的问题,原料浪费严重, 质量低劣,生产效率低。表现为: 生产速度下降,经济效率低下。工业增长速度不断下降,工业增长速度1951-——1953年平均在13%以上,以后逐渐下降,到1973年时仅有7.4%。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由1959年的7.4%,在到1973年的10多年里,忽高忽低,到1973年下降为6.0%。苏联集团“加强经济刺激”等一系列方法未能根本奏效。产品质量低劣,物资浪费严重。产品质量低劣是苏联长期未能解决 的严重问题。在贸易中出现的不少低劣产品引起了百姓的不满。更有甚者“阿塞拜疆石油工业机器制造联合公司生产的240个规格的设备中没有一个合乎质量标准”。
     
        苏联的工业被紧紧的绑在争霸的战车上。工业的财富很大程度上在所谓的援助第三世界人民的口号中花在了武器上。苏联的航天部队制造出世界上最好的空调机和吸尘器,未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进而增加财富。苏联的工业活力日益枯竭。勃列日涅夫在任的后期时候问题已经积聚到很严重的地步。 对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反而盲目乐观的说:“苏联打算在与西方达成协议的同时建设自己的经济和军事能力。在整个阶段结束的时候,即在80年代的时候,苏联的实力将达到无需同西方合作便有的独立和优势地位的水平。”美苏争霸为能使苏联普通民众得到任何好处。 普通的苏联民众,内心深处希望改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提高生活水平。农、轻、重的比例长期未能根本解决。在改善人民生活方面和争霸方面,苏联高层的官员往往更热衷于军备竞赛。勃列日涅夫统治苏联18年是苏联稳定、发展和强盛的顶峰。是停滞和危机的潜伏期。也是错过改革开放的最好的时期。勃列日涅夫1976年大病一场后,变的保守、怕事、听不进任何意见。他领导下的老人高层*集团暮气沉沉。缺乏改革的活力。
     
    苏联各级各类官员的腐败伤害了民心
     
        南共联盟把苏联的社会主义看成是“畸形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极权主义”。[11](P1)西班牙*党总书记卡里略在《欧洲*主义与国家》中分析的十分透彻,列宁逝世后苏联*党“发展成一个官僚阶层,他包揽了各种领导职能”。这一阶层“渐渐根身蒂固,渐渐有了自身的利益。”“拥有不受阻挡的并且无人监督的权力。”凌驾与工人阶级之上,决定和处理一切。”[12](P6-7)拥有了绝对的不受监督的权力腐败便产生了。苏联的官僚上层掌管企业、机关和整个经济部门,操纵*经济文化和国家的内外关系,掌管全党及其领导机关和组织活动。这个统治阶级“竭力用物质特权补充和巩固他们公开的和非公开的,但在法律上已经固定下来的特殊地位。”苏共的领导表现在对国家的财富的挥霍上。勃列日涅夫同*局的和书记处的所有其他官员一样,都有资格在国家银行开一个‘阐开支取的户头’无论他想要什么,都可以从中支取多少花多少[13]另外,苏联还有一种叫‘特殊仓库’存放着一般人看不到的各种高档商品和西方进口的奢侈品供高层领导使用。在克林姆林宫、在格拉诺夫斯科大街在福龙芝大街国防部附近,都有类似的商店。各部负责人、军事首脑等各级党政军人员,还占有富丽堂皇、设施豪华的住宅和别墅,有专用的小汽车和赛车,以及专供他们游乐、渔猎的产所。1973年,在格鲁吉亚的第比里斯,官员们私分了用作“集体”的土地,并用政府的材料建造花房。苏联《真理报》披露这就是豪华的别墅,这种别墅在这个共和国就有989所。[14]苏共高层建立了一种变相世袭。他们“许多人把依附与权力的各种好处传给了子女,”并且“按惯例把他们的子女安排到他们子女想去的任何地方工作。”[14]据俄国的学者估计当时这个阶层有50---70万人,加上他们的家属,共有300万之多。约占全国人口的1.5%[15]特权阶级享有比一般规定的高级干部多的特权,他们已经不是当年优秀的真干实干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对他们来说只是口头说说的东西。*主义和社会主义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单薄。他们把领导的企业、农庄当作资本,从事合法的不合法的生产经营活动,腐败阶层和特权阶层对苏联社会个方面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他们故步自封,不想或反对任何实质性的改革,敷衍塞责,惟恐失去既得利益。另一重要影响使苏联*党逐渐失去了广大群众的信任。*党失去了往昔的革命形象。苏联*党不仅不带领群众创造新的幸福的生活,反而成为群众的先进的阻碍。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逐渐滋生了厌恶苏联*党和社会主义的情绪。苏联*党已经不代表群众的利益,不真正关心群众的疾苦,群众也就不拥护苏联*党的领导了,对他的兴衰也就持冷漠的态度了。

    苏联社会主义失去了吸引力
     
        (一)普通苏联民众的凄惨生活状况
     
        与苏联高层官员形成鲜明对比的普通百姓生活的质量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改善和为日常生活的所付出的辛酸。苏联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列第一位,本可以在改善和大跨步的提高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方面大有可为。但正如前面所谈到的疯狂的军备竞赛和长期得不到有效调整的农、轻、重的经济结构。但科学技术与生产严重脱节。“苏联的科技可以造出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火星探测器并取得惊人的成就,但汽车、家电、家具等老百姓生活用品却质量低劣。新买的电视机经常会发生*,新买的家具有的当天就会损坏并且连高级的木匠也修不好。苏联具有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种种自然和人力资源,有世界上最多的耕地且实现了机械化,但糟糕的农业基础设施和恶劣的天气使粮食生产不稳定,每年都得花大量的外汇进口粮食;苏联有世界上位居第二的经济实力,但有相当多的居民住在没有自来水和厨房的简陋的公寓中。尽管苏联政府在给予百姓的日常消费品上有大量的补贴。以至于购买食品比购买饲料饲养牲畜还便宜。当老百姓在就医、上学、购买日常生活用品等方面时,无一例外都要花额外的钱给医生、教育行政的领导、甚至商店的售货员。在苏联社会中,额外的钱充斥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赫鲁晓夫时期,宣布在二十年内建成*主义社会。勃列日涅夫宣布处于发达社会主义阶段。戈尔巴乔夫则宣布苏联处于发达社会主义的起点。当人们对这三个时期对社会主义的论断使人们对高层领导的提出了质疑。另外,苏联政府不顾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变化的现实,对人民进行僵化的意识灌输。在官方一直鼓吹“我们处在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而资本主义正处于垂死挣扎”。苏联百姓在同西方交流不断扩大和深化的现实下,老百姓更多看到的是资本主义比社会主义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而老百姓则是排队买日常生活商品的的辛酸和无奈。
     
        (二)青年人对社会主义的失望
     
        任何社会的未来都是由青年人把握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责任迟早要落在苏联轻年人的肩上。苏联的社会主义对青年人吸引力当然也不会保护苏联的社会主义阵地。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的青年人都是出生于卫国战争之后,他们没有领略过沙皇制度的残酷,没有经历过创业的艰辛。他们被告知自幼生活在无比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之下,当长为青年人之后又被告知生活在“最发达的社会主义的国家”中,很自然他们对这种制度有更高的期待。且在西方的经济文化交往中被资本主义的表面富裕和繁荣所征服。可是现实生活中与他们期待的有巨大的反差。“最发达”的社会制度却无法提供足够的生活用品;在高层鼓吹的所谓“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各级各类官员享受特权,贪污受贿,生活奢侈堕落,短缺的商品到货后,官员们可以进入仓库任意挑选,而普通百姓却的排队购物,生活中的时间大量被用来买商品。并且从来没有机会真正表达自己的意愿;在“真正平等”的制度下,官僚的子女拥有无可比拟的机会,拥有、享有一切。而普通人家的子女在社会的下层挣扎,连改善命运的机会也极其渺茫。青年人对“社会主义”极其失望,而且怀有深深的敌意,既而使得青年对官方宣传的必然灭亡的西方社会有羡慕之情。苏联*党失去了青年,这无疑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百姓出现了苦闷、彷徨、失望和冷漠情绪。官方宣传的社会主义好在哪里?80年代的人们描述说:“我们的不是我的,全民的是谁也不属的,实际上是无主的。”社会主义在苏联百姓的心目中竟然是这样的。怠工、酗酒、劳动纪律松弛日益成为突出的问题,很多人上班迟到,且完成的任务质量差。苏联人由于内心的苦闷酗酒现象十分普遍,成为社会的毒瘤。据统计,到八十年代初,全苏有三分之一的成年公民处于经常烂醉如泥的状态下,因为酗酒导致的交通事故、伤亡、强奸和暴力实践直线上升,社会制安状况大大恶化。到八十年代初,莫斯科成为世界上极不文明的大城市之一。这也是戈尔巴乔夫上台不久就发动声势浩大的“反酗酒运动”的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在苏联实行多党制时,面临苏联解体的局面时,广大的民众只是口头上支持苏共的领导,并未能真正的采取实际行动捍卫社会主义政权,光靠几位热心的高层领导显然不能奏效。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激化矛盾、离散民心
     
        戈尔巴乔夫于1985年3月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为了改变苏联社会经济发展停滞的不良状况,提出了加速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战略。在1985年至1988年6月的第一阶段改革中,在*方面主要强调改革的必要性和提倡“民主化”、“公开性”、“人道主义”。在经济方面开始改革,提出了对国有企业领导放松并扩大企业自主权。改变管理方法,实行公有制为主的多种经营,在农村放宽政策扩大农民自主权。可以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初衷是好的,但他的改革只有改革方针缺乏具体方案。并且没有及时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改革触动了许多官员的既得利益,进行改革的步履维艰。实施一年,生活用品短缺的问题没有什么改进,人们看不到加速战略的好处。初次改革的结果令人失望。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社会停滞,改革屡遭失败的根源在于斯大林时期形成的僵化的*集权体制”。戈尔巴乔夫转而热心鼓吹“各国自由选择发展道路和生活方式”,呼吁“各国相互承认各国人民有权走自己的发展路并尊重各国人民所选择的国际秩序”。戈尔巴乔夫的这番言论助长了个加盟共和国内反对派积极向西方靠拢的行动。以后戈尔巴乔夫于1987年11月出版《改革与新思维》一书,书中强调: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民主化的程度不仅决定改革的成果,还将决定社会主义的未来。1988年6月戈尔巴乔夫在苏共十九次代表大会上总结了60年来的经验教训,揭露了批判了苏联体制的种种弊端。并通过了七项决议,包括明确党的领导,提高苏维埃的地位,改革选举制度,加强法制和监督。随后加大在*领域的改革越走越远。1990年二月苏共中央全会修改1977年的苏联宪法第六条关于“苏联*党是苏联社会的领导力量和指导力量,是苏联社会*制度以及社会组织的核心”等规定。同年3月苏联第三次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取消宪法第六条,修改为“苏联*党、其他政党以及工会、共青团、其他社会和群众运用通过自己选入人民代表苏维埃的代表并以其他形式参加制定苏维埃国家的政策,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从法律上取消了苏联*党的领导地位。1990年最高苏维埃颁布《社会团体法》法律上更为多党制提供了方便,造成苏共党内风化严重。激进的叶利钦在苏共28大上公开退出苏共,掀起了*的热潮。叶利钦公然支持民族分裂分子向联盟中央闹独立戈尔巴乔夫在*领域进行了没有原则的改革,再加上经济状况的恶化:1990年苏联的经济第一次出现了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比上一年减少2%。国民收入减少4%,财政状况恶化,通货膨胀加剧,内债已经达到5000多亿卢布,外债近700多亿美元,外贸赤字达100多亿卢布,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商品奇缺,供应紧张。1990年初在200个城市的1200种商品只有150种可以保证供应,这种情况到了第四季度进一步恶化1000种商品竟有996种商品经常性的供不应求。加上戈尔巴乔夫过激化的市场经济改革,致使分配系统、流通系统 、运输系统处于一片混乱之中。1991年的时候,情况继续恶化,各加盟共和国的民族主义者借机驾祸苏联*党,致使人心涣散,加速了苏联的解体。引起人们的信仰危机,意识危机,鼓励人们揭露苏维埃社会的阴暗面,否定苏联几十年来社会主义的建设成就。苏联社会长期积压的矛盾激化,加大了民主的步伐以至于将苏联的命运完全寄托于西方国家的援助。苏联的民主化走上了极端的道路,完全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到后来局面失控,*反社会主义的势力乘机兴风作浪,夺取政权。
     
    结  论
     
        苏联解体留给我们的教训是惨痛的和极其深刻的。认真总结其背后的种种原因对于我们更好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大有益处的。
     
        (一)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作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事实,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办好事。要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各项工作中细心研究群众的利益,关心群众的疾苦。“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各级各类的官员要充分认识到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衰成败的根本因素。
     
        (二)深入持久的开展反腐败工作。执政党必须正视自己的不足,克服自身腐败、特权。密切同群众的联系。腐败和特权使苏共脱离了群众。再加上百姓的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结果群众普遍不满。危难发生时,苏联民众持观望的态度,结果苏联*党和社会主义政权迅速瓦解。 

     参考书目
    [1]《苏联问题译丛》(第三辑)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2]周善文  叶书宗等著《新编苏联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同[2]
    [4]同[2]
    [5] 《苏联问题译丛》(第五辑)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10月第一版
    [6]同[5]
    [7] 勃列日涅夫1969年6月7日在*党和*党莫斯科国际会议上的发言
    [8]同[4]
    [9] 《苏联问题译丛》(第八辑)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81年版
    [10]同[9]
    [11]同[9]
    [12]同[9]
    [13]复旦大学*经济学系苏联经济研究组《二十年来的苏联经济1954----1974》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14]同[13]
    [15][俄]AH博哈诺夫《20世纪俄国史》第571页
    [16]张伟垣等编《苏联兴亡和社会主义前景》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19]徐 葵 主编《苏联概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20]陈之骅主编《勃列日涅夫的苏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1]高放  主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7月第一版
    [22]姜长斌主编郭建平副主编《斯大林评传》(1879----1953)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3]王国梁主编    《世界*地理》   海洋出版社1993年版
    [24]方连庆等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年版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