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二战期间意大利军队征战笑柄集
  • 重商主义
  • 柏林墙始末
  • 二次大战中南斯拉夫游击战最残酷的战役
  • 普鲁士王国的起源
  • 纳粹的神风攻击队
  • 1945—1972年美日关系史略
  • 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关系
  • 白鹅拯救罗马
  • 腓特烈大帝与普鲁士军队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考古 >>历史文化

    苏联波兰二战时的一笔历史旧帐<%=id%>

    苏联波兰二战时的一笔历史旧帐
      看二站记录片和一些资料的时候,希特勒以闪电战突袭了波兰,英法奉行绥靖政策在“静坐战争”和“奇怪战争”的注视下。纳粹狂飙西倦了波兰,斯大林此刻在波兰背后突插一刀,苏联红军和纳粹军队共同瓜分了波兰。有人说这是苏联历史上不光彩的一笔,偶也什么好奇,为什么斯大林和希特勒在波兰的问题上一起“分赃”?今日登陆萨苏博客,看到有关网友披露的资料,使得波兰问题始见一斑。
      波兰,本来只是一个大公国,几度被欧洲各国瓜分,又独立。这段只是欧洲历史中的一部分。一战中,社会主义苏联成立,立刻成为西方列强的攻击目标,一战结束后,波兰在西方列强的扶植下又从现欧洲版图,并从原德国领土割一大块给他。
      波兰独立后,不是作为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出现,而是立刻对苏联采取敌对军事行动,成为武力推翻社会主义苏联的前进基地。在白俄军队失利后,向苏联宣战,直接出兵进攻苏联,最后苏军直抵华沙城下,在这苏军犯下致命错误,被波军抓住机会,围迁了一个集团军,苏波战争就此结束。但是永远要记住,波兰是作为一个侵略者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
      一战后,法国为了防止德国再次强大,联合捷克,波兰等国组成一个联盟。就是这个波兰,在德国希特勒上台并开始强大的请款下。却自认为高于联盟中的其他小国,对于他国提出领土要求,而不是齐心协力共同防范德国,波兰从德国割走一大块领土,其中有德国历史上的固有领土,居民百分之九十几是德国人,要求回归德国的呼声必将成为德国的进攻的理由,波兰却致这一切不顾,在德国瓜分捷克的行动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从中可以看出,波兰是他自己将他置身于一个四面为敌的环境中。苏联在德国进攻时,在波兰背后插上一刀,只能算是对于侵略者的报复。波兰的下场是他自己造成的。
      
      在苏德战争中华沙起义也许是最有争议的一点。事情是这样的。1944年8月2日,在红军白俄罗斯战役收尾阶段,苏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前锋突入波兰,到达华沙远接近地。在原波兰流亡政府指挥下,华沙波“国民军”发起起义。华沙市民纷纷响应。德军迅速调重兵镇压。盟军与波兰流亡政府要求红军支援。红军虽以国民军起义未与红军联系,时机不当为名,表示不赞成华沙起义,但还是制定了华沙战役计划。并空投支援起义,但不允许盟军利用红军机场为华沙空投。
      9月15日,苏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近卫坦克第2集团军攻至华沙近郊普加拉,但德军炸毁了维斯瓦河大桥,并以数个精锐坦克师严守河防。此时,国民军仍不同红军联系,红军空投的联络员因无人接应被德军捕获。红军派波兰第一集团军(左翼〕一个师强渡维斯瓦河,在华沙河岸街登陆,建立登陆场。国民军不予配合。几天激战之后,在德军坦克部队突击下,波军只得撤回东岸。
      10月中,华沙起义失败。红军表示接纳华沙起义人员,但国民军领导不允许起义者,向红军阵地突围。起义军全军覆没,仅有少数人民近卫军(左翼〕,撤到维斯瓦河东岸。1945年初,红军发起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1月17日,华沙解放。
      
      华沙起义的悲剧,东西方有截然不同的说法。苏联认为是波兰地主政府为了争夺战后波兰的领导权,要抢在红军前面占领华沙,不顾一切的进行冒险,才导致了失败。西方则认为是斯大林为了控制波兰,故意不支援华沙起义者,才有悲剧产生。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真相是什么呢?从各种史料来看,有几点事实是可以肯定的。
      a.国民军发起华沙起义是为了跟苏联争地盘。
      从华沙起义中国民军坚决不与红军合作,华沙起义的时机,都可以看出这一点。
      b.苏联对援助华沙起义缺乏积极性。
      红军虽然进行了一些支援华沙起义的尝试,但明显可以看出这是不大情愿的。从红军不断批驳华沙起义的别有用心和不允许盟军使用红军机场为华沙空投都可以看出这一点
      c.红军是进行了对华沙起义的支援的。
      虽然很不情愿,但红军还是进行了一些支援起义的尝试的。由于德军的坚强防御才没有奏效。当然,如果领导华沙起义的是波兰左翼,红军也许会更不惜代价一些,但支援还是有的。这并不象西方所说的那样。
      事实就是这3条,谁对谁错呢?
      应该说,这是*的,意识形态的斗争,没有一个对错的问题。波兰原政府是以反苏*著称的,十月革命时,它曾是最积极的干涉者之一,迫使苏联割让了大片领土。二战前,宁可被德国占领,也决不让红军通过领土去与德军战斗这时它当然害怕红军单独解放波兰,让它回不去了。所以一定要在红军到达之前占领华沙,至于时机合不合适,力量够不够都不顾了。
      而苏联早受“波兰地主政府”之苦。十月革命最困难的时候,波兰从红色政权背后插了一刀,甚至占领了基辅。红军好不容易才扭转战局,在华沙战役中又遭惨败。被迫割让西白俄罗斯,西乌克兰。二战红军诸将都是国内战争时期参军的,许多曾参加苏波战争对这段历史想必记忆犹新。1939年,红军出兵波兰,占据西白俄罗斯与西乌克兰,就是这段历史的继续。而我们在研究二战中苏波关系时也切不可忘记这段历史。否则是得不出正确的结论的。
      而且,波兰的战略位置对苏联极度重要。不论是拿破仑还是希特勒都是以波兰为跳板进攻俄罗斯的。
      试想,红军将领们怎么会愿意让红军付出了60万人的牺牲才解放的波兰落入那样一个政府手中呢?正好,你起义根本不和我配合。德军防御又那么牢固,我攻了几次都没攻下来。我为什么要不顾牺牲,为你火中取栗?
      在双方这种心理的共同作用下,华沙的悲剧发生了。我们很难说苏波谁对谁错,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华沙的悲剧中最大的赢家是德国,最大的输家是华沙市民。
      波兰向东出击的一次领土战争
      俄波战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独立的波兰共和国利用苏俄内战之机为获取白俄罗斯、 西乌克兰和立陶宛而对苏维埃俄国发动的一次领土战争。战争从1920年4月25日波军进攻乌克兰开始,至1920年10月12日以双方签订和约,达成妥协而告结束。
      战争初期,波军大举进攻,迅速占领了西乌克兰及其首府基辅,但被红军反攻所打退。在反攻中,红军轻易取得胜利,挥师西进,并越过国界,直逼波兰首都华沙。但波兰在协约国的支持下,利用红军轻敌冒进、战线过长、兵力分散等弱点,迅速调整部署,突然发起反击,致使远离本土、疲惫不堪的红军全线溃退,撤回涅曼河畔。在战争中,红军共损失兵力达20万人和大量武器装备。
      在战争爆发前,取得十月革命胜利的苏维埃俄国宣布废除了过去沙俄政府签订的瓜分波兰的一切条约,承认波兰人民有独立和统一的自决权。在十月革命影响下,波兰的革命进程出现高涨。但是,作为波兰国家元首和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的毕苏茨基,把恢复1772年波兰被瓜分前的历史边界和建立包括立陶宛、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在内的波兰联邦共和国作为复国的基础。他的联邦制主张既符合波兰地主资产阶级利益,也反映了国际帝国主义扼杀苏维埃俄国的愿望。因此,波兰在反对苏维埃俄国的战争中得到了协约国的物质支援。
      1919年初,高尔察克和邓尼金先后向俄国中部发动了大规模进攻,苏维埃俄国的内战形势正处在紧要关头。毕苏茨基利用处在内战之中的苏维埃俄国无力他顾的时机,挥师东进,入侵并占领了立陶宛和白俄罗斯。1920年初,波兰仍积极备战,准备在弗兰格尔白军的配合下,向乌克兰发动进攻。
      此时,苏维埃俄国虽已取得内战的决定性胜利,军事实力明显增强,但其经济状况仍十分严峻。为避免与波兰的冲突,苏维埃俄国向波兰提出建议,在承认“寇松线”以东250—300公里为波兰边界的基础上双方举行和谈,但遭波方拒绝。鉴于战争不可避免,苏维埃政府开始加强西线兵力,着手制定对波作战计划。
      为了向苏维埃俄国发动进攻,到1920年4月,波兰武装力量由1919年初的11万余人扩充到约60万人之多。波军计划首先歼灭红军西南方面军,夺取乌克兰,尔后变更部署,挥师北上,与东北方面军配合,打败红军西方面军,占领白俄罗斯全境。进攻乌克兰的作战计划是:以第二、三集团军围歼红军第十二集团军,尔后向红军第十四集团军进攻,夺取敖德萨,并在方面军整个地带内抵近到第聂伯河。为了夺取西乌克兰,波兰政府与乌克兰民族主义分子彼得留拉签订了共同作战的条约。
      在波军正面,红军部署了两个方面军。一个方面军在普里皮亚特河以北的白俄罗斯境内,辖第二、四、十五、十六4个集团军和骑兵第三军,到5月底共有步、骑兵8.1万 人,方面军司令员是图哈切夫斯基,当时他年仅27岁。
      另一个方面军在普里皮亚特河以南的乌克兰境内,辖第十二、十四集团军和骑兵第一集团军,共有步、骑兵4.6万人,方面军司令为叶戈罗夫。到1920年5月底,苏波双方兵力对比暂时处于均势,但红军西方面军正面波军左翼集团兵力较弱。因此,红军总司令加米涅夫计划由西方面军向波军左翼实施主要突击。
      1920年4月28日,俄共中央批准了加米涅夫制定的战略反攻计划。该计划规定,西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密切协同,分别从东北和东南向华沙实施向心突击。西方面军在普里皮亚特河以北担任主攻,沿明斯克、比亚威斯托克方向直取华沙。西南方面军在普里皮亚特河以南配合西方面军行动,沿罗夫诺、卢布林方向实施辅助突击。反攻前,苏维埃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托洛茨基满以为波兰的工农革命正处在高潮之中,他对战争前景作了十分乐观的估计。图哈切夫斯基也基于这种估计,结果导致了他在战争中轻敌冒进,功亏一篑。1920年4月25日,波军在普里皮亚特河至第聂伯河宽500公里正面上发动进攻,短时间内向乌克兰腹地推进了200公里,5月7日夺占了基辅,但未能合围红军第十二集团军。
      此时,波军战线已长达1000公里,后勤补给日益困难,已成了强弩之末。5月14日, 红军西方面军在预备队尚未集中的情况下,在白俄罗斯向波军率先发起反攻,但因兵力分散,协同不好,被波军所退。5月20日,红军完成了反攻准备,并从南北西翼先后转入反攻。实施了基辅战役、七月战役、利沃夫战役和华沙战役。反攻前期,红军节节胜利,一直打到华沙、利沃夫城下。进行了决定此次战争命运的大决战——华沙战役。
      鉴于红军的顺利进攻和波军的全线溃退,加米涅夫于7月22日改变了原定作战计划。 命令西方面军不作战役休整,继续追歼败退的波军,至迟于8月12日以前强渡维斯瓦河,攻战华沙,而西南方面军改向利沃夫进攻。此一变化,使两个方面军的突击由向心变为离心之势,破坏了他们之间的协同,削弱了突击力量。
      8月8日,图哈切夫斯基签发命令,欲图迅速攻占华沙,全歼波兰守军,具体部署是: 第四集团军在骑兵第三军协同下从北迂回华沙,然后向南直插普洛次克,切断波军退路及西方国家对波军的补给线;第十三、十五集团军在华沙东北攻击波军左翼;第十六集团军及第十三集团军部分兵力在华沙桥头堡正面实施牵制突击。然而,在华沙战役打响之前,西方面军因连续作战已疲惫不堪,实力锐减,总兵力只剩下4.5万人,且*与给养十分缺乏。此时,行动在两个方面军结合部的西方面军莫济尔集群及与之毗邻的西南方面军第十二集团军,都远落后于十六集团军。同时,在协约国的支援下,波军第一、 四集团军已得到补充,第五集团军已调到华沙前线。波军兵力已增加到11万余人,超过红军1倍以上。但因图哈切夫斯基求胜心切,无视这些变化,于8月13日下令向华沙发起攻击,终因兵力分散、力量不足,未取得进展。波军总司令毕苏茨基冷静分析,发现了西方面军的弱点。
      8月6日,他决定以第五、一、二集团军在华沙正面及其以北牵制和消耗红军西方面军主力,而以第四集团军及第三集团军部分兵力由南攻击红军第十六集团军的侧后,尔后各集团军转入总攻,在华沙方向粉碎西方面军的进攻。这时,红军总司令加米涅夫和图哈切夫斯基既未识破波军反击的企图,也未发现波军反突击集团的集结。因此,红军未作抗击反突击的任何准备。
      8月16日,波军第三、四集团军向红军第十六集团军侧后突然发起攻击。对此,红军第十六集团军毫无思想准备,惊慌失措,迅速溃退,结果,暴露了第三、十五集团军的侧后。 8月18日,波军各集团军全部转入总攻,使红军西方面军顿时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此时,远在明斯克方面军司令部内的图哈切夫斯基才得知波军发动翼侧攻击的消息。他 虽毫不迟疑地向前线红军发出了撤出战斗的命令,但为时已晚,部队无法执行其命令,正在实施迂回的第四集团军以及第十五集团军两个师无力向东突围,只好撤入东普鲁士,在那里被解除了武装。波军的反攻,使红军西方面军遭受到毁灭性打击,被迫全线溃退。
      到8月25日,波军推进到格罗德诺、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和西布格河中游的符沃达瓦一线时,红军西方面军在后方预备队的支援下,终于阻止了波军的前进,华沙战役至此结束。这时,俄波双方都已无力再战。因此,根据苏维埃政府的建议,俄波两国政府举行了和谈。1920年10月12日,双方在里加签订了和约初步条款,1921年3月正式签订和约。
      和约规定,俄波之间的国境线比《凡尔赛和约》所规定的“寇松线”东移了200公里,使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划归波兰。俄波战争以双方签和,达成妥协而告结束,这个和约使苏维埃俄国赢得了西部边境的和平,从而能集中力量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
      
      为什么节节胜利的红军在华沙唾手可得的情况下竟然败北,而节节败退的波军反而 转败为胜?斯大林指出:“当时我们对波兰民族因素的力量估计不足,为浩浩荡荡进军的轻易胜利所陶醉,担负了经过华沙突入欧洲的力所不及的任务,激起了波兰绝大多数居民反对苏维埃军队,因而造成了使苏维埃军队在明斯克和日托米尔附近的胜利化为乌有的局面,破坏了苏维埃政权在西方的威信。”
      
      
      历史再向前追溯
      一战末期,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但当时俄共并没有强大的武装力量。能够夺取政权是由于俄内部矛盾重重,各地都通电反对沙俄,支持苏维埃,从而俄共取得政权。这种情况类似我国的辛亥革命的成功。
      俄共取得政权之后,曾电令前线的旧俄官兵守在原地,等待苏维埃的接收,但是旧俄官兵经过多年的战争,已经非常厌倦,不等接收,就纷纷都坐上火车回家乡了。这样,苏维埃就面临了非常危险的境地,虽然俄共已宣布不再参加一战,但协约国岂肯放过机会,就此罢手。所谓对新生的苏维埃十分敌视,要将苏维埃政权扼杀的说法不过是一种宣传。当时列宁最早看清形势,提出对协约国妥协,尽早签订和约,被很多俄共领导人批评为卖国。BTW,列宁宣布废除沙俄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也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宣布的,可惜中国当时根本无力出兵收回被侵占的国土(当然得要打战了,你以为列宁同志说了给就真给的吗)。随着战场形势的发展以及俄国内部*经济上的困难,俄共领导人统一了看法,对协约国做了更大的让步,达成了和平协议。但是一战虽然结束,却留下了很多的后患,并没有形成长期的和平环境。二战爆发之初,参战各国是无所谓正义和非正义的,可以看作是一战的继续。
      说波兰是最早的侵略者未免失之偏颇,要知道沙俄和苏联一直奉行的是扩张侵略的国策。
      假想一下,如果当时中国有能力收回了割让的领土,二战之时会不会形成类似苏德瓜分波兰,日苏二国合击中国的局面呢?另外,我很怀疑的是,在二战中前期,日苏之间没有发生战争,是不是在背后达成了什么协议,又是用什么利益做的交换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