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斯大林档案的密存与销毁
  • 日皇室曾被考虑用英国模式改造
  • 艾森豪威尔柏林拱手让给斯大林
  • 历史上希特勒的两次痛心
  • 钟表匠策划英国珍珠港事件
  • 日本战后最大的谜团(图)
  • 侵略战争,裕仁是幕后真凶
  • 苏联曾有个游击共和国
  • 楚德湖血战:500余名勋爵和骑士及万名士兵丧身
  • 罗马军团史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考古 >>历史文化

    希特勒曾经密谋在美搞9-11<%=id%>

    据环球时报]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间谍曾在美国海岸两次成功登陆。他们携带炸药企图炸毁水电站、铁路枢纽、战略物资工厂等重要目标,在美本土“大闹天宫”。要不是间谍中出了叛徒,60多年前美国就可能上演“9-11前传”了。

      阴谋甚是吓人

      德国向美宣战后,希特勒命令军事情报局对美国境内目标采取破坏行动,军情局为此专门成立了一所为破坏活动培养间谍的学校。该计划代号为“帕斯特里斯行动”,由军情局内公认的“美国通”沃尔特-卡普中尉负责。卡普从一个专门资助移居美国的德国人归国的机构中挑选了8个精干、忠于纳粹的人,将他们分成两组。第一组由39岁的乔治-约翰-达什任组长。此人曾移民美国,举手投足间一副美国派头。另一人叫厄内斯特-伯格,是老牌纳粹党员,参加过啤酒馆政变,在美国当过机械师,还参加过国民警卫队。另外两人是海因里希-海因克和理查德-奎林,都是大众汽车公司的机械师,曾在美国生活。第二组组长是32岁的爱德华-柯尔令。1942年4月初,8人来到破坏学校接受培训,训练内容主要是如何使用炸药以及密写情报等间谍基本功。

      达什小组被安排炸毁尼亚加拉瀑布的几座水电站、美国铝业公司工厂和俄亥俄河上的几座水闸。柯尔令小组负责炸毁宾夕法尼亚火车站及几段重要铁路、纽约中央铁路的“地狱门大桥”和纽约市供水系统等。此外,两组人马还要伺机在犹太人的百货商店、火车站衣帽间安放定时炸弹,制造恐怖气氛,把美国搅个底儿朝天。如果计划顺利,卡普将陆续增派人手,在美建成一个恐怖网络。

      上岸就露马脚

      1942年6月12日晚,达什小组乘德军潜艇抵达纽约长岛南岸外海,两名德国水兵划橡皮艇把他们送上岸。他们随身带了4只防水木箱,装着伪装成煤块的炸药和导火索、计时装置、点火笔、硫磺酸。达什手里还有一个手帕,上面用密写药水写着一些潜伏在美的德国间谍姓名和住址。上岸后,他们迅速掩埋了木箱和穿来的德水兵制服。

      达什在侦察时突然发现一名美海岸警卫队士兵向他们走来。他迎上去告诉士兵他和几位朋友打渔时遭遇风暴,侥幸逃上了岸。士兵建议他们到附近的兵站休息,但达什拒绝了。士兵开始怀疑起来。这时伯格从雾中走来,他以为达什在和德国水兵说话,就用德语打了个招呼。达什立刻命令他闭嘴走开。这更加深了士兵的疑心。士兵找借口离开后迅速回去叫醒战友,当他们冲回海滩时,达什一伙已经不见了。但他们很快挖出了4只木箱和装着德国军装的行李袋。

      间谍没好下场

      第二天上午,消息被汇报到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局长胡佛那里,FBI随后展开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搜捕,但他们一点儿线索也没有。此时,已抵达曼哈顿的达什和伯格不约而同地对计划感到担心,他们不清楚那个美国士兵是否相信了他们的谎言,如果以间谍身份被捕,他们肯定被处以极刑。于是,两人决定向美国人投降,帮FBI抓住同伙,戴罪立功。他们商定,由达什前往华盛顿亲自向胡佛汇报希特勒的阴谋,伯格留下来稳住其他组员。

      6月18日,达什来到华盛顿向FBI自首,FBI简直不敢相信德国间谍自己送上了门。他本想亲自向胡佛汇报,但胡佛只匆匆见了他一面,就交代给底下人。按照达什的供述,FBI在伯格前往一家服装店与奎林和海因克接头时,将3人一网打尽。FBI还破解了达什手帕上的间谍名单。当已在佛罗里达州海滩登陆的柯尔令小组与这些潜伏间谍接头时,纷纷落入了FBI的口袋。随后,FBI正式逮捕了达什。

      

      一个月后,8名间谍接受了美司法部秘密审判,6人以间谍罪被判处死刑,达什被判处30年*,伯格被处无期徒刑。1948年,两人被驱逐回德国。5年后,伯格向德国一家杂志抖搂出达什叛国的内幕。达什在德国待不下去了,美国也没有接纳他。1959年,他曾出书为自己辩解,后来便销声匿迹了。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