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评论:从英国西班牙的历史看自主创新
  • 美6战机同日失踪百慕大 60年后失踪官兵被授勋
  • 美情报部门捏造北部湾事件 骗局让美国深陷越战
  • 史海回眸:日本曾在1959年密谋建造航空母舰
  • 俄将军揭秘前苏联精心准备对美实施核打击
  • 史海回眸:墨索里尼二战时曾被希特勒劫狱
  • 史海钩沉:智利空军曾秘密参加马岛之战(图)
  • 朝鲜半岛60年对峙回眸:美国阴影时刻笼罩(图)
  • 史海钩沉:世界第一颗原子弹的诞生过程
  • 史海钩沉:二战时魔术师助盟军隐藏苏伊士运河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考古 >>历史文化

    回顾:第二次世界大战 太平洋海战<%=id%>

    【1941年】
    ·12月 日军偷袭珍珠港 太平洋战争爆发
    · 美、中、英、加、澳、新西兰等20余国对日宣战。
    【1942年】
    · 4月 麦克阿瑟任联军统帅,首次轰炸东京。
    · 5月 日军占领新加坡、印尼、菲缅,日美珊瑚海海战。
    · 6月 日本中途岛败北,损失四艘主力航母,战争转折。
    【1943年】
    · 2月 瓜岛日军战败,盟军转守为攻。
    · 4月 山本座机遭美军伏击山本五十六丧命。
    【1944年】
    · 1-6月 美军进攻马绍尔群岛 开始对日本土战略轰炸。
    · 8-10月 美军攻占马里亚纳群岛 日军莱特海战惨败。
    【1945年】
    · 3-6月 联军反攻缅甸胜利,日本失冲绳岛。
    · 8-9月 美国在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天皇终战,日本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战 太平洋海战:偷袭珍珠港

      64年前的12月7日,珍珠港上空巨大的黑色烟幕,象征着当时日本短暂的战术胜利和美国的悲剧,这一事件直接导致美国走出孤立主义,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

      珍珠港位于美国夏威夷州瓦胡岛南岸,因水域内曾盛产珍珠而得名。首府檀香山西郊10公里处,是美国海、空军的主要基地之一,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部就驻扎在这里。檀香山地处太平洋中心,是太平洋海、空交通的枢纽和重要港口,被喻作“太平洋的十字路口”。珍珠港因此占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日矛盾就不断激化。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严重损害了英美在华的*、经济利益。1940年5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命令结束年度例行演习的太平洋舰队不返回美国西海岸,而是留驻珍珠港,实施对日威慑。1941年8月1日,美国又宣布对日本实施全面石油禁运,这对于资源极为缺乏的日本而言,无疑是致命的。为此日本不惜偷袭珍珠港,进行一场致命的*。

      1941年12月7日,日军在2个小时内出动350余架飞机偷袭珍珠港的美军基地,炸沉炸伤美军舰艇40余艘,炸毁飞机200多架,毙伤美军4000多人,美军主力战舰“亚利桑那”号被1760磅重的炸弹击中沉没,舰上1177名将士全部殉难。

      但是,短暂的战术胜利改变不了日本军国主义灭亡的命运。“不论在不在港内,我们每个人都将永远记住这一时刻。”1941年12月8日,美国总统在国会发表了其历史性的演说,而后国会通过对日宣战。美国完全投入了二战,将其强大的国家机器转入了战时的轨道,从而彻底扭转了二战局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 太平洋海战:中途岛战役

    中途岛,面积只有4.7平方公里,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战略地位的重要性。该岛距美国旧金山和日本横宾均相距2800海里,处于亚洲和北美之间的太平洋航线的中途,故名中途岛。另外它距珍珠港1135海里,是美国在中太平洋地区的重要军事基地和交通枢纽,也是美军在夏威夷的门户和前哨阵地。中途岛一但失守,唇亡齿寒,美太平洋舰队的大本营珍珠港也将不保。

    美国和日本航空母舰于1942年5月4日至8日在珊瑚岛首次发生战斗。日本舰队损失惨重,但与1942年6月日本在中途岛进行的空中和海上战斗的损失相比,这算不上什么。这场战斗使美国人对尼米兹上将充满敬佩。在夏威夷以北的太平洋中部,日本闪电般袭击珍珠港的地方,美国舰队在一天之内击沉4艘日本航空母舰。也许时运开始发生了变化。但还有必要了解一下在东南亚发生的事件所引起的这一变化。

      日本以为,德国入侵苏联会打败斯大林,迫使美国进行和平谈判,放弃在东南亚进行反击的想法。但美国人自从珍珠港事件后,便开始寻机报复。罗斯福政府利用全国资源为与日本及其同盟国的战争做准备。美国生产了6艘航空母舰,7.5万辆装甲坦克,以及100万吨位的商船。当男人们进入训练营准备应征入伍时,女人们进入工厂代替他们工作,出现了“女子铆钉工”( Rosie the Riveter)。当美英荷澳多国部队解散时(1942年3月1日),军事行动职责按如下分配:尼米兹上将任海军行动最高指挥,麦克阿瑟将军任西南太平洋部队最高指挥,苏门答腊和印度洋由英国人负责。尼米兹准备在中途岛首先给日本人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打击。但他首先打出一张独特的牌:空袭东京。

    第二次世界大战(26)

    美国战舰“密苏里”号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屡立战功的“元老”。

     1942年4月18 日,居住在东京的人看到一队轰炸机接近该城市,他们几乎不敢相信。16架B-25轰炸机从美国“大黄蜂”号航空母舰上起飞,在“企业”号航空母舰的掩护下,接近日本海岸,“企业”号上载有保护轰炸机的战斗机。此次袭击由20世纪20至30年代著名飞行员詹姆斯·杜立德指挥。日本高射炮还没来得及进行反击,轰炸机已将致命的炸弹投到东京中部的建筑物上。被迫降落到日本领土的三架飞机机组人员被众人包围并被私自处死。这次袭击导致东条政府命令袭击并击沉敌人所有在海上的航空母舰。要达到 这一目的,就必须进攻中途岛。该岛位于夏威夷西北部,距日本及美国等距离,这两个小岛是一个战略地点,从此可以控制所有来自美国、支持东印度洋战争地区的船只。

      正当山本谋划此次行动时,1942年5月7日,珊瑚海战斗爆发。日本舰队在实施其占领澳大利亚的第一个步骤——进攻莫尔兹比(新几内亚首都)港口,途中遭遇弗兰克·弗莱彻少将率领的两艘美国航空母舰“约克城”号及“列克星顿”号,这两艘航母由7艘巡洋舰护卫。美国击沉了日本航空母舰“祥凤”号,严重损伤“翔鹤”号,但失去了“列克星顿”号。珊瑚海战斗对于阻止日本入侵澳大利亚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也增强了山本征服中途岛的决心,他欲在那里建立一个飞机场,作为打击所有来自美国船只的基地。山本从各个角度分析了他的战略战术。首先,对远离阿拉斯加、由美国控制的阿留申群岛进行了牵制性进攻,希望以此分散美国整个舰队对中途岛的注意力。但美国设法截获了日本高级指挥官之间的通信信息,发现了山本的计划,因此,尼米兹决定对阿留申群岛不采取任何行动,而将3艘航空母舰及8艘巡洋舰派往中途岛。

      但日本派出了7艘战列舰、6艘航空母舰、14艘巡洋舰以及大量的驱逐舰及潜水艇。战斗于1942年6月4日爆发:108架日本轰炸机轰炸了两个岛,摧毁了美国在空中和地面的飞机。此时,尼米兹命令“大黄蜂”号、“企业”号及“约克城”号航空母舰上的轰炸机加入战斗。50架无畏型轰炸机轰炸了日本舰队,“加贺”号、“苍龙”号、“赤城”号航空母舰被击沉。三艘舰上的*库*,猛烈的大火烧毁整个舰只,舰上许多人员死亡。美国旗舰“约克城”号被击中,弗莱彻不得不放弃该舰。([意]卢西阿诺·加里巴尔迪 《世纪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 太平洋海战:血战硫磺岛

    硫磺岛是太平洋上一座由火山熔岩冷却后形成的火山岛,地形起伏,沟壑纵横,熔洞密布,悬崖峭壁临海高耸。从高空俯瞰,20余平方公里,大小的硫磺岛像一只砍去双腿,又被拔光毛的火鸡,火鸡头位于岛的西南端,高度168米的摺钵山雄踞鸡头,是全岛制高点,一个鸡嘴状的岬角一直伸进滚滚波涛中。北部从鸡背一直到东北部鸡尾部分,是一片错落起伏的高地,由一系列小山岗和陡峭的峡谷构成。小山岗高程大多百米左右,地形复杂,可伏重兵。南部鸡脖子和鸡胸部位,地势低平,有一小片被梯状台地逼住的海滩,勉强可作登陆场。除此以外,全岛没有任何可供船舶停靠的锚地或港湾。

      硫磺岛虽是弹丸小岛,却处在战略要津。它正当东京与美军新占领的塞班岛之间,距二地各约1200公里。美军占领塞班岛以后,一直以塞班岛为基地空袭东京。但因硫磺岛的报警作用,美军对东京的空袭一直效果不佳。驻硫磺岛的日军战斗机还不时升空拦截,冲散美国机群。为总攻日本,美军势必要夺占硫磺岛。而为东京安全,日军也势必要死守硫磺岛。结果,这座杳无人迹的小小火山岛,在太平洋战争后期,就成为日美必争之地。

      美军在控制菲律宾后,于1945年1月3日开始,对硫磺岛实施轰炸。

    2月16日开始硫磺岛战役,美军出动舰艇200多艘次,飞机400多架次,对硫磺岛日军3个机场和滩头阵地进行炮击和轰炸。

    19日,美海军陆战第4师和第5师在600多架次飞机和舰炮火力掩护下,以250多艘登陆艇和500多辆水陆坦克、装甲车组成5个登陆波,在硫磺岛东南部登陆。经过两周激战,残余的3000多日军退进山洞死守。

    3月8日,日军师团长栗原中将与800余名残兵在山洞内集体*。

    此战役日军被击毙2.2万人,被俘1000人;美军为攻占该岛阵亡7000人,负伤1.9万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