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活运动(简称新运)指1934年至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推出的公民教育运动,横跨八年抗战。新运虽然标榜“新”生活,内容却是“旧”的儒家伦理思想。新运最后因国府于1949年迁台而无疾而终,总体成效不大。
历史 1934年2月19日,蒋介石于南昌发表演说,为历时15年的新生活运动揭开了序幕。
新运内容 “礼义廉耻”(四维)是新运的中心思想。蒋介石要民众把“礼义廉耻”结合到日常的“食衣住行”各方面。新运想要做到的,不仅是表面的市容清洁、谨守秩序,而是“要改革社会,要复兴一个国家和民族”1。蒋介石理想化地希望新运能使人民改头换面,具备“国民道德”和“国民知识”,从根本上革除陋习。
三化 如果说“礼义廉耻”是新运的理论基础,则“三化”就是实践理论的行动指引。所谓“三化”,就是“生活艺术化、生活生产化、生活军事化”。1935年3月,新运总会发出三份对如何实行“三化”作了极详尽规定的文件。文件条目分明,内容琐碎,对人民生活方式规定严格,如生活军事化的“提倡冷水洗浴”;生活生产化的“年未满六十岁者,不得设宴祝寿”;生活艺术化的“有暇时常至野外旅行”。
新运活动 除了由个人生活做起,新运促进会亦会举办各种活动。参考各省市的工作概况 ,战前的新运工作大致不外乎提倡清洁和守规矩。“规矩”方面有守时运动、节约运动、升降旗礼等;“清洁”则有夏令卫生运动、清除垃圾和污水、灭蝇竞赛等。亦有针对愚民陋习、不良风气的活动,如识字运动、禁烟消毒(即禁毒)运动等。
组织 1934年7月,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于南昌正式成立,统领全国各地新运之工作。蒋介石任总会长,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为主任干事,设调查、设计、推行三个部门。1935年年底,蒋介石在南京就任行政院长,当时的新运已发展为全国性的运动,新运总会迁至南京,改由钱大均任主任干事。次年2月,新运妇女指导委员会成立,由宋美龄任指导长。1937年3月,新运促进总会组织略有变更,改正、副主任干事为总干事、副总干事,由黄仁霖担任总干事;改设计、调查为学校、训练两部门。
战时新运 新生活运动的要旨于抗战开始后有所调整。1939年2月19日,新运五周年大会在重庆举行,蒋介石在演说中重新诠释“礼义廉耻”。战前“四维”的定义为人民的日常生活定下规范,而战时的定义则强调纪律、节约和牺牲精神,要求人民无时无刻不忘抗敌。抗战时期,新运系统所属各抗战服务团体纷纷成立,其主要工作调整为抗战宣传、募集和慰劳活动。虽然新生活运动的成效于战前一直不如理想,但新运组织的网络和动员能力却为战时的服务提供了方便,对抗战起了正面作用。1949年2月,新生活运动纪念日前夕,面对内战节节失利,蒋介石指示新运总会暂时停止一切活动。自此,新运再没有恢复,历时15年的新生活运动无疾而终。60年代国民政府推出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被认为是新运的延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