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江青逼宫总理府的闹剧
  • 一个你不能不知道的重庆谈判
  • 毛泽东决定下放知青始末
  • 张国焘另立中央的组织决议与中委名单
  • 一壶浊酒话北洋
  • 关于留美幼童的一桩历史公案
  • 抗战前夕上海文化人收入有多少
  • 中国海军参加二战诺曼底登陆
  • 藏族远征军浴血鸦片战争
  • 日妓女间谍祸害中国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考古 >>历史文化

    江青三上庐山无限风光<%=id%>

          据庐山档案记载,江青曾三次登临庐山,这三次都是跟随毛泽东去的。但前两次她只是作为毛泽东的夫人和秘书前往的,所以并无多少风光。而第三次登庐山时,她已经作为“文化大革命”的旗手,出任中央文革小组第一副组长,并担任了中共中央*局委员,并在与林彪集团的争斗中大获全胜,这时的江青才显尽了“无限风光”。

    一上庐山,江青没有什么政务活动,主要是看风景

      1959年7月24日,江青第一次到庐山。当时,毛泽东将在庐山主持召开中共八届八中全会。江青本来在北戴河休养,在那里等候毛泽东归来。她给毛泽东打过电话后,毛泽东让她坐飞机赶到庐山。那时江青并无实职,只能算是毛泽东的秘书。(1956年中共中央*局常委开会时,决定正式任命毛泽东的秘书,即陈伯达、胡乔木、叶子龙、田家英、江青,人称“五大秘书”。陈伯达、胡乔木为*秘书,叶子龙为机要秘书,田家英为日常秘书,江青为生活秘书。)另外,江青还有两项职务,即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文化部电影局顾问,享受副部级待遇。鉴于她是主席夫人的特殊身份,中央还为她配了专职警卫、医生、护士 、厨师、司机等。7月24日上午,当时下放到江西当副省长的汪东兴带领叶子龙、王敬先等到九江机场等候江青。那时江青还没有专机,她是搭乘给会议送机要文电的飞机而来,降落在九江十里铺机场。江青以她惯有的冷峻神色和大家点点头,只问了一句话:“主席身体好吗?”众人答可以,只是吃饭不大好。医生告诉她:“汪主任从南昌调来厨师,做了清蒸圆鱼,这几天好多了。”随后,江青钻进轿车开往庐山。上庐山的公路修得很好,途中下车休息了两次,一个多小时后就到了山上。江青的卧室与客厅安排在庐山河西路180号毛泽东下榻主楼的一楼,毛泽东在二楼。

      山上很凉快,在山下还是一身大汗,到山上却感到一丝丝凉意。江青也感到神清气爽。以前,她每到一新住处,因神经衰弱,总要睡半天才起来。这次一反常态,精神大振。因为毛泽东夜里办公,白天睡觉,江青就先去看了林彪。林彪已到庐山,但怕冷没住在山上,江青坐车来到林彪住处,谈了两个多小时才出来。然后,她又乘车去看周恩来和邓颖超,再去看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和夫人蔡畅,最后又到华东局书记柯庆施住处。等她回到自己的住处时,毛泽东也醒了。

      此次庐山会议因“彭德怀问题”使得会议气氛十分紧张。但这次江青没有什么政务活动,主要是向医生和警卫询问毛泽东的身体和饮食情况,她跟人说:“主席这一阵太忙,我也跟着紧张。”所以别人开会的时候,她则到庐山风景区去转一转,散散心,到牯岭街上看一看。她爱好摄影,所以每次外出都要叫专业摄影师随行。

      一张庐山仙人洞照片,预示着江青“无限风光”

      1961年8月23日至9月16日庐山工作会议期间,江青第二次上了庐山。专门随江青前来庐山的有上海摄影记者徐大刚、广东摄影记者曹桂江。因为江青喜欢到处留影,又在电影圈子里工作过,有一定文化修养,所以她学摄影比较快,也很注意色彩、角度、用光等技巧。她自备的照相器材十分齐全,除了相机外还有长短镜头、滤光镜、测光表、三角架等,都装在特制的箱子里。出行时,照相器材由工作人员带着。她还有一些特殊的东西,比如砍柴刀,这是用来砍有碍镜头的树杈用的。另有一只小箱是用来装小热水瓶、茶杯、水果、小毛巾和手纸等物。

      江青在庐山拍了许多照片,其中最有名的有两张:一张是毛泽东微笑着坐在含鄱口的藤椅上,另一张就是仙人洞照。这两张照片是江青构思许久,又经过认真的摆放,并经专业摄影师指点拍下的,在采景、用光和快门速度上都恰到好处。那张仙人洞照是江青第二次上庐山的一个午后拍的。在通往仙人洞的一条小路上,江青支好相机,叫随行的警卫拔去杂草,砍去两根挡住镜头的树枝,一直等到一片云彩飘浮到背景才按下快门。毛泽东对这张照片很满意,联想到国内外的*形势,触发了诗兴。1961年9月9日,毛泽东写了一首七绝,题为《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在这首诗中,毛泽东借景抒情,抒发了一个*家的挑战性格和处乱不惊的态度。同时,这张照片也在客观上抬高了江青的*地位,成了江青后来参与*的资本。

      江青做事非常情绪化,有时兴奋不已,有时脸色突然转阴,如同庐山上的风云一样。第二次上登庐山时,女儿李讷和侄子毛远新同行。有一天,她要去铁船峰游览。庐山的同志告诉她:“去那里不通汽车,有好长一段路只能步行,大概有去含鄱口的三倍路程。”江青自信没有问题。吃过早饭,她带着一行人兴冲冲地出发了。汽车将他们送到公路尽头后,大家下车步行登山,江青与众人有说有笑。但等到下山时,江青累了,一脸疲惫,谁也不搭理,只顾一个人低头走路。回到卧室,她对随身护士大发脾气,说护士要害死她。

      借助庐山一战,江青登上了*生涯的顶峰

      1970年8月23日至9月6日,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在庐山召开。这次会议本来安排讨论修改宪法、抓国民经济和备战问题的,但由于林彪在会议一开始就利用设国家主席问题和“天才”问题发难,使会议无法正常进行。毛泽东认为林彪一伙想利用突然袭击的手段窃取国家权力,便抓住陈伯达的问题,点名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会议期间,江青在大多数公开场合保持了沉默。在陈伯达、吴法宪等人攻击张春桥时,江青带着张春桥、姚文元去见毛泽东,取得了毛泽东的支持,也摸清了毛泽东的立场。江青在会上不发言,私下却常常打电话问候叶群:“叶群同志,我很关心你们的身体,请注意珍重!”自然,当叶群一伙遭到毛泽东的严厉批判时,叶群想到了江青。

      叶群亲自带领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等人驱车前往江青驻地——“美庐”别墅,进行道歉。

      江青也接到了林彪的电话,说叶群要来看望她,一股得意之情荡然升起。

      在此之前,处境十分困难的陈伯达,也想见见江青。陈伯达以前光顾批判别人,遭别人批判还是头一次。

      江青听说陈伯达来了,又说有什么要紧的事要谈,马上紧张起来,两眼直愣愣地看着秘书,问道:“他现在在什么地方?”

      秘书说:“在会客室。”

      江青猛然站起来,嘴角哆嗦了几下,说:“他现在来干什么?你马上告诉他,我不见。”秘书刚转身要走,江青又说:“你等一下,不能说我不见。你就说我现在还没有起床,请你先回去,等江青同志起床以后我再报告她,是她请你来,还是她到你那里去,我再打电话报告你。总而言之,你想办法把他支走就是了。”

      叶群到来时,令江青颇感意外,来者不仅仅是叶群,还包括黄、吴、李、邱。江青装作受宠若惊的样子,一一和他们握手,人突然变得热情、毫无架子。特别是对叶群,她更是迎上前去,又搂又抱,说:“本来是要去看望林副主席的。可是,林副主席说你们要来,我没去,恭敬不如从命呀!”

      叶群说:“江青同志,当然应该是我们来看您。一来是向江青同志告别,二来是听取江青同志的批评。这次我们上了陈伯达的当,犯了错误,林副主席多次批评我们辜负了主席的教导,对不起江青同志。一定要我们来向江青同志道歉,请江青同志原谅。”

      江青拉着叶群的手,身体紧挨着,软软地说:“叶群同志,你这话就见外了。你们这次犯错误,我心里也很难过。我们是一条战壕里并肩战斗的战友。这事都是夫子(陈伯达)搞的,他同小张(张春桥)、小姚(姚文元)有矛盾。他们是文人相轻,利用我们。我们不能上他的当,过去是亲密战友,今后还是亲密战友。”

      叶群说:“林副主席讲,江青同志总是在关键时候帮助我们,总是给我们说好话。所以,要我约他们四位一起来向江青同志表示感谢。”

      随着叶群的话落,黄、吴、李、邱一齐向江青含笑点头。吴法宪首先发言:“我们都是炮筒子,只知道拥护毛主席,谁知道陈伯达搞什么名堂?结果上了当。我向江青同志检讨。”

      其他几个人也是这个腔调,总之是把责任往陈伯达身上推。

      双方都在客套着,时间长了便无话可说。叶群一看表,站起来告辞:“快零点了,别影响江青同志休息。”

      江青说:“林副主席和你们天亮就要下山了,我也就不留了。”

      江青把叶群送走之后,立即坐车到毛泽东那里。等江青回到住地时,情绪很不好,找工作人员发泄,直到汪东兴来了又走后,江青的火气才基本上消失。为什么会这样呢?事后,工作人员才知道,江青到毛泽东那里,惹得毛泽东不高兴。毛泽东教训她,“在关键时刻头脑要清醒”,“屁股别坐错了位置”。但毛泽东没有将警惕林彪的话告诉江青。

      9月9日上午,江青和康生、张春桥等人下了庐山。这次庐山会议,随着林彪集团的失败,陈伯达倒台了,他原先在*局占有的第四号座次由后面的康生递进。这样,江青就成了中共第五号人物,排在毛泽东、林彪、周恩来、康生之后,江青走到了自己*生涯的顶峰。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