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26次大会5号决议:行星的定义》英文原版(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崔辰州博士/供图)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下属的行星定义委员会16日正式提交有关行星定义的决议草案。这份草案如获通过,太阳系行星将增至12颗。除了传统的“太阳系九大行星”外,谷神星、曾被当作冥王星卫星的“卡戎”和一颗暂时编号为“2003UB313”的天体,也将进入太阳系行星之列。
以下为行星定义委员会提交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26次大会5号决议:行星的定义》中文译本(中国天文学会名词委员会主任 卞毓麟/译):
当代的观测正在改变我们对太阳系的了解,重要的是天体的命名应当反映我们现时的认识。这特别适用于“行星”这个名称。“行星”一词最初描述的是那些在天空中“游荡”的光点。最近的发现则迫使我们用如今可以获得的科学信息来创建某种新的定义。[这里我们暂不涉及“行星”与“恒星”之间的界限。]
因此,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决议用下述方式来定义行星和太阳系的其他天体:
[1] 行星(planet)是一个具有如下性质的天体:(a)有足够的质量以其自身引力克服刚体应力而达到流体静力平衡的形状[近乎球形]1,以及(b)在环绕一颗恒星的轨道上运行,而且它既不是一颗恒星也不是某个行星的卫星2。
[2] 我们将1900年以前发现的在黄道面附近以近圆轨道运行的8个经典行星和在环绕太阳的轨道上运行的其他行星天体区分开来。所有其他这些天体都比水星小。按照上面的定义,我们承认谷神星是一颗行星。出于历史的原因,也可以把谷神星称为“矮行星”(dwarf planet),以与经典行星相区别3。
[3] 按照上面的定义,我们承认冥王星是一颗行星,最近发现的若干大的海外天体也是行星。与经典行星相比较,这些天体的轨道一般都具有大的倾角和大的偏心率,轨道周期超过200年。我们把以冥王星为原型的这类行星天体归为新的一类,称为“类冥行星”(plutons)。
[4] 所有环绕太阳运行的非行星天体均应命名为“太阳系小天体”(small solar system bodies)4。
1 这一般指质量超过5×1020千克,直径大于800公里的天体。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建立某种程序,以评估接近这一边界值的行星候选者。
2 对于两个或更多天体组成的多天体系统,如果主天体满足上面的条件,定为行星。如果系统的质心位于主天体之外,满足上述条件的次天体也是行星。不满足这些准则的次天体定为“卫星”。按照这一定义,冥王星的伴星卡戎就是一颗行星,冥王星-卡戎则构成了一对双行星。
3 如果智神星,灶神星和/或健神星被发现处于流体静力平衡状态,那么它们也是行星,也许可以称为“矮行星”。
4 这一类现在包括大多数的太阳系小行星[asteroids],近地天体[NEOs],火星的、木星的和海王星的特洛央族小天体,大多数半人马族天体[Centaurs],大多数海外天体[NEOs]和彗星。在新的命名系统中 “minor planet”这一概念(译按:英语中“小行星”的又一称谓)不再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