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一个阳光明媚的冬日。 河南汤阴这个文化名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周易》,民族英雄岳飞在这里出生。悠悠的羑河历经千万年的流淌,已经干涸长满了芦苇。就是在这羑河畔上,沉淀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古人类文明,而周易文化无疑是其中最为璀璨的。 一种风骨和思想的诱惑 公元2005年11月21日6时,我带着一本厚厚的《周易》上路了。 事实上,早在五六年前就有朋友邀我到周易之乡羑里走一趟,去感受那里几千年来遗留的神秘信息。不过直到今日,我才姗姗来迟。也许是冥冥之中,周文王姬昌怪我来迟,虽然他能用易经精确地推算出阴雨雷震之天象,但是,他没有告诉我这一天的早晨有浓雾障路。从早晨6时上车,一直到8时车还没有走出郑州市区,交通信息牌上发布了“大雾橙色预警”信息。 一路上,车子像蜗牛一样在107国道上移动,路上所有的车都不得不以很慢的速度行驶。也许是要看到心仪已久的文化名城汤阴,因而心情好的缘故,这段路走来并不十分急躁。 羑里,位于汤阴县城北八华里羑、汤两河之间的空旷原野上,为殷纣王囚周文王处,是我国历史上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第一座国家监狱。就是在这里,文王以《周易》蕴含的天地机理,以“忠、孝、礼、义、仁、智、信”为治世思想,在历史上创造了辉煌800年之久的周王朝。 一段传奇成就的一条河 正午,冬日的阳光明媚。 干涸的羑河岸边,一位来此考古探幽的老者,面对芦荡给我讲述了一段与这块土地紧密相连的历史———周文王被囚于羑而演“易”。 当年,姬昌生于岐山下。他自幼聪慧,*之后,身材高大,龙须虎眉,一副英雄之相貌。他47岁继承父亲的职位,为西伯侯。他唯才是用,各地有才之士多投奔于其麾下。在当时,和西伯侯齐名的还有九侯、鄂侯列为三公,他们都是殷纣时期德高望重的大臣。 那时候,九侯有个女儿长的十分美丽,被纣王娶进宫中。九侯之女不适应纣王荒*糜烂的生活,引起了纣王的愤怒,一怒之下杀死了九侯之女,九侯也被剁成肉酱。鄂侯对此表示不满,为九侯争辩,鄂侯又被烤成肉干。纣王如此残暴成性,西伯侯听后暗暗长叹,为国担忧,怀念旧友。这件事被奸臣所知,向纣王进谗言说西伯侯的坏话。于是纣王把西伯侯囚于羑里,即现在的羑河北岸,当时姬昌已是82岁的老人。 讲到此处,羑河村中两个好奇的孩子也凑到了眼前。“这个故事我爸爸也讲给我听呢,我们这里还挖出过那时候的文物呢。”顺着孩子的指点方向望去,河对岸一座砖场推土机隆隆作响。 据当地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称,正是因为近年来,这座砖场在羑河附近挖土时,常挖到一些铜器、陶罐等古物,还发现过一些古墓,才被推断这里可能是一处遗址。由此,羑河一带被列为南水北调中线一个重要的文物保护抢救工程。 在羑河畔的原野中穿梭时,不时发现一两块古色古香的瓦片、砖头,不知道这是商朝的砖,还是周朝的瓦,或者曾经囚禁过文王的筑土夯石? 西伯侯一囚就是整整7年,被囚期间,他经受了殷纣王的重重折磨和生与死的考验,为了断绝与外界的联系,殷纣王不仅在羑河畔驻有重兵,在通往羑河畔的道路上也层层把守。就在这段日子里,文王用草枝画就了64卦。他用它推知过去未来,判断天下之事。后来在老臣多方营救之下,其终于出狱,走出了羑河这个成就他、启示他的地方。 在羑河考古的一位工作人员评价,文王最伟大的功德,就是在羑里河畔演就的《周易》巨著。它对人类文明的历史进化和社会进步、科学发展提供了无法估量的重要价值。所以,《周易》才在当今世界上享有崇高的荣誉,被誉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部奇书。由此,这羑河墓地也自然有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对古文明的探访 行走在羑河岸边的大街上,满街都是“周易预测”的招牌,一个个画着阴阳太极图的门店正等着过客驻足流连。正午的街上人很少,背着背包踯躅其中的我便成了“预测”者争相抢夺的客人。 研磨着《周易》个中道理,我来到即将淹没在水底的羑河墓地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逼近羑河,汤阴县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进行文物抢救工作。 穿过一条荒草漫漫的小道,这块墓地在我眼前呈现为一望无际的原野,茫茫大地上没有一丝声响,霎时间,我好似沉到了历史中一个静谧的村落:村落里似乎还留着远古先民们淳朴的微笑,茅草房顶有缭绕的炊烟,院落里放着各种石器工具,村边默默流淌着孕育了他们世世代代的羑河。 走近羑河墓地挖掘现场时,发现原野中到处都有圆形的小土柱,仔细观察,每隔一米的距离或者更近,就有一个圆柱形探测洞,洞深浅则一两米,深则五六米,拿起小石子扔进较深的探洞,能听到清晰的回声,也许,这些探洞就是现代人对古文明的向往和探试吧。 汤阴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告知,这一次南水北调工程中,羑河岸畔像这样的探测面积达1.2万平方米,其中发掘面积600平方米。今年9月上旬对羑河附近进行了初探,10月中旬又进行了普探,目前已经进入发掘期间。 一条新“羑河”在形成 11月22日,紧张的羑河发掘现场。 来协助发掘的洛阳考古研究所的工作队员,拿着探测铲小心地刮着已经挖开的一个探方土壁。“已经住在这里1个多月了,每天工作前我都充满期待,作为考古人员,能发现可以用来研究历史的珍贵文物或者遗址,那是非常荣耀的事情。我就等着那一天呢。”一位队员看着眼前一个个探方充满感情地说。 羑河墓地文物挖掘保护工作已经进行了一段时期,在这块可能存在重要文物的探测现场,已经挖出了11个探方。另外,周围还有很多用白灰撒出的方形界线,这是将要进行的挖掘范围。 考古人员预计,再有半个多月时间,羑河墓地文物勘探发掘工作就能全部完成。不过,如果在哪个探方中发现重要文物古迹,这项工作就可能会延长,延长的时间无法预知,但必须是在南水北调工程动工之前。对于之前不能完成的重要保护工作,也许是永远的遗憾了。 在挖得比较深的一个探方上方,我发现一堆已经腐朽的骨头和浸透岁月痕迹的陶片、瓦片、砖块。“这可能是唐汉时期的东西,但没有研究也不能确定,因为周围曾发现的遗址中还出过晋代等其他年代的文物”。一位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充满了不确定性,不知道在这块土地上还能挖出什么,也许会有重大发现,也许仅是一个古代遗址,或者什么都没有………在没有发掘完毕之前,只能期待,期待这块曾经承载无数故事的土地,给我们透露更多的来自远古的信息。” 离开挖掘现场时,仍是正午。在回去的荒草小道上,我捡起了一小块灰蓝色的陶片留作纪念,在我离开后不久,我知道将会有一条更大的“羑河”在这片土地上流淌,它养育的仍是在《周易》“以德治世”思想照耀下的炎黄子孙。 记者手记 从《周易》中悟到的哲理 走近羑河,我是怀着敬畏和膜拜心理的,因为,它曾孕育了《周易》,也许羑河文化,更应该被称作“易”的文化。 《周易》对世人来说,始终是一个高深玄奥的谜,它对后世的诱惑力实在太大,历史上的诸葛亮、李淳风、刘伯温等,都曾将它演绎得无比神通。唐太宗手下的名臣虞世南认为,“不读易,不可为将相。”而当代学者南怀瑾干脆就说,《周易》是儒家的文化,是道家的文化,是孕育中国一切文化的文化,它是本,是源。 在去汤阴的路上,一位同去羑河的神秘游客告诉我,最好不要研究“易”这门学问。如果真学通了,知道今天出门会出车祸,就不再出门。不过,一个人真懂得“易”,也不会去算卦了。因为“易”曰,“集善之家,必有余庆,集恶之家,必有余殃”,知道了这个道理,对自己以后的得失成败了然于心,还去算什么卦呢。事实上,“易”的真谛也就是向善,只要心存一念,以天下为公,并认真实行,那么未来的生活自然尽是美好的了。 由此一说,我倒对自己的羑河一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这块将要被历史抹掉的羑河畔上,我好似已经寻觅到了古圣人历尽苦难和艰辛,流传给我们后人的一种风骨和思想——“上善若水,天下为公”。 但愿在离开羑河的日子里,我可以借用这种天下为公的风骨和“趋吉避凶”的思想,也可以将这个道理传播给世人。 事实上,羑河将要沉淀的文化背后蕴藏的哲理是无穷尽的,它所要带给世人的也正是它的深奥与精髓。(记者张志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