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03年10月在门头沟斋堂镇东胡林村发掘出“东胡林人”的完整尸骨之后,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联合组成的考古队,近日在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东胡林遗址发现了我国华北地区及邻近地区尚未发现过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屈肢葬,并发掘出烧火遗址等更早的人类遗存,由此东胡林人的活动时间往前提了几百年到一千年。 重大发现1 神秘的屈肢葬 死者是罕见的屈肢入葬 记者在现场看到,墓葬面朝清水河,背靠山坡,正好避免了西北风的袭扰。在一个长约1.2米左右的墓坑内,一副长度不过1米左右的骷髅骨架静静地躺在那里。他(她)的头冲北,但脸略微扭向东,头部骨骼保存完好。不过这具遗骸的姿势比较怪异,与婴儿在母亲子宫里的形状极为相像。术语称这种埋葬方式为屈肢葬。 仔细打量,虽然死者头骨已经有碎纹,但基本保持完好。死者双手抱在胸前,从腹部向上的骨骼轮廓都非常分明,而下肢的腿骨竖直地压在臂骨上面,看上去几乎形成了十字形,手指和脚趾的骨骼已经不知散落在何处,骨盆还基本埋在黄土之中。 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考古学家吕遵谔解释说,这种埋葬方式有多种可能,可能是死者被绑起来埋入土中,也可能是死者尸骨未寒时,把下肢折起。 担任此次考古工作领队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赵朝洪教授告诉记者,遗骸年代比2003年发掘出的直体骨骸稍晚,但也属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9000年左右。此前,在我国华北地区及邻近地区尚未发现过新石器时代早期屈肢葬。 赵教授表示,在华北地区发现采用这种正面屈肢入葬的非常罕见。他说,目前只知道这是一种习俗,而其含义还不为人知。 近万年前的牙齿洁白整齐 除了这种奇异的入葬姿势,这个近万年前埋葬于此的“东胡林人”还有两点引人注意。 一个是在死者手与膝盖附近,分散着约四五片螺壳,这些贝壳白底泛着银光,非常漂亮,很难想象是一万年前的东西。专家认为这是死者的随葬品,但究竟是不是项链目前还无法确定,因为这些贝类的大部分还被黄土掩盖,要等把黄土清理干净,才能确认螺壳上面是否有孔。 此外,死者洁白而整齐的牙齿也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虽然已经过去了9000年,但他(她)的下半口牙齿大部分完整无缺地保留了下来。凑近观看,这些牙齿不仅非常整齐、洁白,而且看上去依旧十分牢固,似乎与今人的牙齿没什么两样。 吕遵谔说,这些牙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观看它的磨损程度,可以看出一万年前古人的食谱。 是男是女目前无法确定 考古人员在现场已经对遗骸的性别、年龄进行了初步判断,但为了保持学术上的严谨,考古人员坚持要到实验室进行进一步研究之后才能宣布。 现场有专家初步估计残骸可能为女性,但赵朝洪教授表示,判定遗骸性别需要三个条件,即头骨、牙齿和骨盆,但由于是屈肢葬,只能看到部分特征,而且有些部位大部分仍被黄土覆盖,所以仅仅凭目测还不能完全确定。 对于死者的年龄,专家也说法不一,有人说大约在30岁左右,但也有人说为十七八岁。赵教授说,可以肯定的是,死者生前应是成年人,其生前身高大概有1.6米。 据悉,28日下午,新发现的东胡林人遗骸已经被加固并套箱提取,昨天已移师北大,开展考古学、环境学、人类学、遗传学等多学科研究。 重大发现2 人种史提前千年 伙食”看来不错 这次除了发现墓葬外,考古队还在已确认为东胡林人所在的文化层下开口发现了一个火塘和打制石器,由于此火塘位于已经发现的原东胡林人遗址文化层之下,所以将东胡林人的活动时间又提前了几百年到一千年。 赵朝洪解释:“这两个文化层之间相隔大约有几百年以上的时间,为寻找时代更早的古人类及其文化遗存提供了重要线索。”他介绍,发掘出土的打制石器、细石器、陶器、骨器、蚌器及赤铁矿颜料等各类文化遗存进一步丰富了东胡林文化的内涵,提高了人们对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及其文化的认识。 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考古学家黄蕴平说,在活动层面上有多种兽骨,比如有哺乳动物的,有鱼的,有软体动物的,还有螺类,这说明当时东胡林人生活的自然环境非常好,能给他们提供多种食物供给。发现人类最早的陶器? 最早的陶器出现的具体年代目前尚难确知,根据考古发掘材料估计,约在八九千年以前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但此次出土的文物显示,也许早在一万年前人类就已经开始使用陶器。 著名考古学家王吉怀教授介绍说,此次发掘在文化遗迹方面还有重大收获。在现场发现人类踩踏的层面,并发现了一个保存完整的方台。还出土了一个可以复原的直壁平底陶器,这也是迄今为止从东胡林遗址中发现的第一件可以复原的陶器。 “这个陶器是一个生活用具,初步估计距今应有万年,估计是人类最早的陶器。”赵朝洪介绍。陶器上端还印有精美的绳纹,就是在泥胚尚未干时把绳子压上去做装饰,底部可能是炭化了的食物,这些对东胡林文化以及农业植物的研究都很有帮助。 王吉怀教授估计,在这个陶器下面应该还有其他年代更久远的陶器。 “东胡林人”偏爱红色 此次考古工作还有一重大发现,在火塘中发现了经过研磨的赤铁矿石,同时在带凹槽的磨盘上发现研磨成粉状的赤铁矿粉。由于在“山顶洞人”墓葬周围也曾经发现赤铁矿石粉,因此周昆叔教授表示,这进一步证明了华北地区古人类演化的链条日趋完整。 “山顶洞人将赤铁矿粉末这种红色的物质撒在墓葬周围,并且在一些挂件饰品上也涂有这种鲜明的红色。虽然这种做法的依据我们还无法得知,但我个人推测,是否因为赤铁矿粉末的红色与血的颜色相同,因此他们把这当作一种纪念祖先、尊重祖先、希望祖先复生的愿望。” 虽然此次发掘出土的东胡林人墓葬周围没有发现赤铁矿粉末,但他认为,在火塘中发现的经过研磨的赤铁矿石,同时在磨盘上发现研磨成粉状的赤铁矿粉同样具有这种象征意义,只不过经过万年的习俗演变,纪念的方式有所改变。 他说,中国人向来偏爱红色,从山顶洞人到东胡林人也证明了在近两万年前的北京地区古人类就有喜用红色的特点,尽管目前还无法深一步解释这一现象,但它为解读我们民族传统和文化观念提供了一个线索。 三大悬念 还需继续发掘 悬念之一 地层下是否还有遗址 吕遵谔教授表示,目前在东侧探方挖掘出的一个直径不足一米的火塘有重要价值。他分析说,火塘底部已经比目前发掘出的地层还要低半米以上,这表明其年代应该更早,也就是说,在已经发掘的地层下面可能还是一个重要的文物埋藏层。他建议,在适当时机,考古队可对现场地下再进行深入发掘,说不定还会有重要文物出土。 悬念之二 是否在原址上建博物馆? 在专家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研究员、著名环境系古学家周昆叔表示,去年年初他在政协会上就提出,要把东胡林人遗址很好地保护起来,要在上面建一个遗址保护馆或者遗址博物馆,因为这个地方不仅在中国具有重要意义,即使对世界的考古学也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他认为这种保护工作迫在眉睫,因为遗址现场今年冬天要避免形成冻土,明年夏天还要防止被雨水冲击。 社科院研究员刘景芝提出,以往能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两个阶段连接起来的资料非常少,东胡林人这样的遗址首屈一指,既有墓葬和遗物,地层保存也很完好,应当考虑以后怎么建一个遗址博物馆,作为研究基地、教学基地和旅游景点。 门头沟区文委主任张广林表示,2003年他们就有建博物馆的意向,目前已有企业愿意投资,但他们还面临很多技术上的难题,比如怎样才能既保护遗址又不影响以后的遗址开发工作。 专家们强调,目前出土的可复原陶器、带有精美纹饰的石刀等重要物品完全可以评为国家一级文物,东胡林遗址在完成此次发掘研究后也应该具备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条件,遗址将来可考虑申报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 悬念之三 附近是否有“东胡林人”洞穴 赵朝洪教授介绍说,此次发掘工作目的之一就是寻找东胡林人的生活层面,并研究上面是否有房屋等建筑。根据目前的进展程度看,确实已发现了生活层面,但是否有房屋尚未确定。 周昆叔则表示,按照目前的情形,还无法断定遗址是人类季节性生活场所还是常年居住场所。“东胡林人当时可能将附近的山洞作为居住的场所,此处也有可能是一处重要的季节性活动场所。”根据其他新石器时代早期古人类遗址的情况,他建议当地政府在对群众进行宣传时,请他们帮忙查找附近有没有洞穴存在。“因为当地人是最了解周边情况的,他们的帮助很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