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古生物发现”的我国辽西热河又发现了2类新的翼龙化石———杨氏飞龙和布氏努尔哈赤翼龙。这一发现显示我国辽西地区可能是白垩纪许多重要翼龙类群的起源中心,同时有望揭开这一昔日“空中霸主”许多的难解之迷。 在昨天出版的权威科学刊物英国《自然》杂志上,这一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生物学家汪筱林、周忠和与巴西科学家亚历山大·凯尔勒、戴奥真尼斯·坎普斯教授合作研究的最新成果论文被正式发表。 我国首次发现两种新的翼龙化石 汪筱林介绍说,新发现的翼龙化石分别被命名为杨氏飞龙和布氏努尔哈赤翼龙,都属于相对进步的大型翼手龙类,两翼展开可达2.4米至2.5米。 他解释说:“‘飞龙’意指中国传统文化中能够‘飞翔的龙’,而‘努尔哈赤翼龙’则是因为化石产地的现今辽宁省曾是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王朝的地方。” 据汪筱林介绍,距今约1.25亿年的杨氏飞龙头骨产于辽宁省北票市。而发现于辽宁省朝阳市的布氏努尔哈赤翼龙则是一件保存较为完好的化石骨架,头骨全长约33厘米,是该科已知保存最完整的标本。努尔哈赤翼龙的时代略晚于飞龙的时代,距今约1.2亿年。 热河生物群并非真正“土著” 据了解,科学家通过对两类新翼龙骨骼形态学的研究以及对40个翼龙类群的80个特征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飞龙和努尔哈赤翼龙与欧洲的翼龙类群有着最近的亲缘关系,包括与之共生的其他翼龙化石的研究证实,许多类群是欧洲翼龙类群的延续。 在辽西研究近20年的周忠和认为,距今约1.25亿年前,包括翼龙在内的动物群从欧洲大陆的海洋环境向东北亚地区的内陆湖泊环境的迁移和扩散,可能与当时辽西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因此欧亚大陆之间翼龙动物群的广泛交流显示,热河生物群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土著型动物群。 翼龙化石的发现有望解开“空中霸主”之谜 翼龙与它们的近亲恐龙一样,是生物演化史上最成功的动物之一。翼龙发现的历史比恐龙早了约半个世纪,自从200多年前发现翼龙化石以来,全世界已经发现了约130多种翼龙,全球各大陆都有它们的踪影。然而翼龙化石的发现却远远少于恐龙,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这类非常特殊的飞行爬行动物的骨骼纤细中空,很难保存化石。 有关这种第一个飞向天空的绝灭脊椎动物的很多问题仍然悬而未决,如翼龙的起源、翼龙的飞行起源、翼龙的进化等等。杨氏飞龙和布氏努尔哈赤翼龙的发现,以及热河群中不同翼龙类群组合的多样性表明,翼龙具有非常复杂的进化历史。这一发现,对全面了解这一比鸟类早7000万年飞向蓝天,曾经控制地球天空长达1.6亿年的“空中霸主”的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