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文物保护情况一直牵动着罗哲文的心,抢救性保护永远只是一种无奈之举。 早在1994年到1997年,应长江水利委员会的邀请,罗哲文多次赴丹江库区对南水北调的文物保护情况进行调查,并与多名文物专家一同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库区的文物保护形成了第一份详细的调查报告。南水北调与三峡相比最特殊的地方无疑是跨越了中华文明最集中最繁荣的区域。罗哲文对一些人把南水北调看成是文物研究的大好机会十分反感,尽管客观讲,南水北调也许确实促进着一些科研活动的进展,但是罗哲文却宁愿这种所谓的进展来得越慢越好。 新京报:谈谈您对南水北调工程的看法好吗? 罗哲文:我从来就不赞成这个工程。我一直觉得它和三峡工程一样会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但是,我只是一个文物专家,这些事情应该请气象专家、环境专家去研究、探讨。 新京报:您曾对中线丹江库区进行过详细考察,也曾是三峡文物保护专家组的主要成员,能谈谈南水北调与三峡工程在文物保护方面的异同吗? 罗哲文:南水北调经过了中国古文明的发祥地,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地区,文物的级别和数量都要远远超过三峡。这肯定是最主要的不同。三峡工程现在看来在文物保护方面留下了很多遗憾,由于时间不足,被迫采取大会战似的保护方法,使三峡中的许多古墓葬没有得到有效地保护,这对南水北调来说是一个教训。 新京报:据我所知三峡在文物保护过程中成立了一个全国权威专家组成的领导小组,指导各段文物保护工作,但是南水北调至今还没有这样一个机构,各省文物部门还是在各干各的,协调比较少。 罗哲文: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认为成立这样一个小组是非常重要的。南水北调的文物保护是一个整体性的课题。南水北调涉及的文物古迹从古人类一直到中华文明的各个发展时期,本身就是一部巨大的编年史。成立这样的专家组有利于使文物保护工作成为一个整体,也有利于对各省文物部门的工作进行指导,从这点看,应该借鉴三峡的经验。 新京报:在历时十天的调查中,我发现南水北调和文物保护看起来像是一对悖论。一方面南水北调工程确实对文物造成了威胁和破坏,保护工作紧迫。另一方面,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因受到经费的限制,往往多是以抢救性保护为主,主动开掘很少,南水北调似乎成了文物保护和科研的一次难得机会。要知道,文物部门申请的经费有十几亿元之多。 罗哲文:我不认为这是文物部门的机会。考古绝不是靠南水北调来发财,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我们还有子孙后代,文物只要保护得当就不会消失,没有这个工程,我们可以慢慢开掘研究,可以更好地保护这些文物。抢救性保护永远只是一种无奈之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