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考古人员在甘肃河西走廊东灰山遗址多次发现了炭化小麦,由于直接关系着当地农业文明的起源,多年来一直备受关注。记者二十四日从北京大学获悉,该校两位学者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这些炭化小麦可以证明四千五百年前河西走廊就已有小麦种植。 北京大学考古系的李水城和环境学院的莫多闻两位学者认为,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考古人员在位于民乐县东灰山遗址上,先后进行过六次发掘,其中有五次发现了炭化小麦,如此连续的发现是同时期遗址中罕见的。它们是中国境内所见年代最早的炭化小麦标本,距今已经有四千五百至五千年。 为了寻找更可靠的证据,两位学者将前人的考古报告和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对比,最后得出结论:这批炭化小麦的原生地应该在东灰山遗址附近的河流上游,是某次或数次山洪暴发将这些小麦从其原生地冲刷到了东灰山遗址,并淤积了下来的。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两位学者还发现,在东灰山遗址附近及以西的甘肃酒泉地区,还存在马家窑文化遗址,由此认为,栽培这些小麦的主人应是当时定居在这一地区的马家窑人,至于这些小麦为何出现在年代较晚的东灰山遗址内,则完全是自然因素下一个偶然事件导致的结果。 东灰山遗址位于甘肃河西走廊中段民乐县城北约二十七公里的荒滩上,一九五八年首次被发现。除炭化小麦外,在历次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还在这一遗址中发现了石器、陶器、骨器等文物,并认为这是一处保存较好的青铜时代早期氏族公共墓地,属四坝文化类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