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河北省文物工作者近日整理库房中的战国时期中山国文物时发现,30年前出土于中山国一位国王陵墓的两种古酒依然酒香浓郁、澄澈透明,这些酒从酿成到今天已经有2300多年了。 这两种酒出土于中山国一位国王陵墓中。曾主持这次发掘的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研究员刘来成回忆说,1974年11月到12月间,他们在河北省平山县中七汲村揭开了这座两千多年来一直被村民呼作“陵台”的中山国大墓。正当他们为墓中出土的19000多件精美铜器、玉器等文物惊喜过望的时候,从大墓的东库和西库又发掘出一些成对的铜酒壶,有的壶内保存着整壶的液体,这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 当年的主要发掘者之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应祺说,这些壶带着盖子,密封得很好,加上生了锈,一时打不开,直到完成了库内所有文物的照相、画图、登记工作后,他们才小心翼翼地把有液体的壶拿到现场一间屋子里。河北省文物管理处高级技师刘增堃当时一边开玩笑说“不会是酒吧”,一边打开了东库一个扁铜壶的盖子。立刻,一股带有黄香蕉苹果那种香气的酒香味飘散出来,“是酒!”他们赶忙盖严了盖子。接着打开西库的一个圆铜壶,这壶液体散发出带有奶酸味的酒香,更为浓郁,用刘来成的话说是“绕屋三间”。 1978年11月,经北京市发酵工业研究所鉴定,两壶液体均含有乙醇,的确是酒,其中圆壶中的酒比扁壶中的酒的乙醇含量高一些。分析表明,壶底有大量沉淀物,说明不是蒸馏酒;不含有酒石盐酸,说明不是水果酒;从含氮量较高、有乳酸和丁酸存在的情况看,可能是奶或粮食酿造成的。至于究竟是用什么原料酿成的,由于此后未再作进一步鉴定,至今未得出准确的结论。 中山古酒是我国考古发掘中第一次发现的实物酒,一度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实物酒。随着考古发现的不断丰富,今天它们已经不再是中国最早的酒,但一直对其不懈研究的专家们认为,历经2300多年保存这样完好的古酒,对研究古代用酒制度和工艺具有巨大的史料价值。 记者在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见到了这两种酒的样品。由于铜锈的缘故,两种酒一个呈浅翠绿色,一个呈墨绿色,都十分清澈。这些酒30年来一直密封保存着。 中山国是战国时期北方狄族的一支白狄建立的诸侯国,在今河北省中南部、太行山东侧,史载“以其城中有山,故谓之中山。”其鼎盛时期约在公元前344年至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96年被赵国联合燕、齐所灭。由于史书对其记载极为简略,后人只靠零星史料推断其存在,中山国因而成为战国群雄中一个鲜为人知的“神秘王国”。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有了中山都城和王墓的重大考古发现,中山国历史和文明才得以展现在世人面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