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云阳出土稻谷遗骸 三峡五千年前就种稻
  • 9000年野生稻会不会灭绝
  • 未来考古鸟:将今天的历史告诉五万年后的人类
  • 中美发掘玉蟾岩遗址 稻作文明起源将揭开
  • 最新考古发现表明秦朝阿房宫可能并未建成
  • 藏族有文字的历史超过1300年
  • 英发现蜥脚类恐龙化石 身长20米重50吨
  • 株洲三峡考古队又有重大发现
  • 美发现4.9亿年前远古节肢动物交配化石
  • 三峡种稻史提前3700年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考古 >>考古发现

    盗墓贼抢先出手甘肃礼县秦始皇先祖陵墓<%=id%>

    正是周公庙遗址发掘的当天。中午,一个十分偶然的机会让记者结识了田亚岐。这是一位微胖的中年人,戴一副眼镜,脸黑黑的,一看便知是长期在野外作业的人。田亚岐是陕西考古研究所秦汉研究室主任、凤翔雍城考古队队长,当年曾参加著名的秦公一号大墓的发掘。 

      田亚岐说,明天他将去礼县。记者一听礼县,出于职业的敏感,马上表示要随同前去。 

      陕西的凤翔与甘肃的礼县都不是寻常的地方——那是秦始皇的老祖宗们的长眠之地。 

      秦人崛起于甘肃礼县,在陕西凤翔的雍城一带休养生息250年,霸周原、都咸阳、灭六国,终成统一中国大业。其间,历经34代帝王(从秦庄公算起),历时600多年。 

      今天,当人们看到虎视东方、生气勃勃的秦兵马俑的时候,也许会想,是什么力量使得秦人如此强大?这支部族是从哪里来的? 

      早在上世纪70年代,陕西考古所就已经把追溯秦人的足迹列为一项战略任务。他们完成了秦兵马俑坑的发掘之后,很快把目光从秦都咸阳,投向西线的扶风、岐山、凤翔、宝鸡,因为这正是秦人向东发展走过的路线。 

      现在,这条线路又开始向礼县延伸了。礼县之行显然有战略意义。 

      6个字颇费思量 

      “在西戎,保西垂。”这是司马迁在《史记·秦本纪》中对秦人早期活动的概述。这6个字,苦恼了学者近百年。 

      上世纪初,学者王国维在《秦都邑考》中率先提出:“秦之祖先,起源于戎狄”。包括前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在内的不少专家都赞同这个观点。 

      但也有不少学者认为,秦起源于东方,与商文化有密切的关系。由于各种原因,秦人西迁到今天的甘肃东部。 

      那么,司马迁所说的“西垂”在哪里呢?有的学者说“西垂”就是西部边陲之意,“保”就是保卫。这自然有一定道理,而且从历史文献来看,秦人到甘肃东部,确实起过拱卫周王室西部边陲的作用。但也有学者认为“保”可作别解,“保西垂”就是在西垂之地建立城邦的意思。如果这样的话,西垂就不是泛指边境,而是一个特定的地点了。 

      盗墓贼抢先出手 

      正在学者们各抒己见、苦苦找寻之时,盗墓贼的鼻子却已抢先伸向了西垂之地。 

      一个个消息从礼县传出:大批先秦青铜器、金器、石磬在礼县大堡子山一带出土,许多器物已经流向海外市场。 

      原来礼县就是西垂!大堡子山就是埋葬秦始皇先祖的西垂陵区! 

      甘肃考古所考古部主任祝中熹后来著文谈及此事时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嬴秦西垂公陵的发现并非考古界的业绩,却缘于当时十分猖獗的盗墓黑风。” 

      据他介绍,大约从1987年起,盗墓者不知凭什么感觉,选中了这片山地,盗墓黑风屡禁不止,愈演愈烈,到1993年达到高潮。全县36个乡镇中有18个乡镇56个村的人参加,最多时一次出动300人,以至于山坡上出现了卖吃食饮料的摊位。犯罪分子驾驶汽车、摩托车,手持大哥大、对讲机,自带*、匕首,站岗放哨,肆无忌惮。在盗挖中,珍贵的礼乐石磬,被当场砸成碎块,带有精美图案纹饰的金器被当场以每克85元的价格卖掉。 

      后来前去调查的考古学家戴春阳,是这样描写劫后的大堡子山的:“整个山坡满目狼藉,遍布密如鱼鳞、深浅不一、大小不等的盗洞”,这位学者用“颤栗”二字来形容他当时极度沉痛的心情。据介绍,大堡子山上的两座大墓足足被盗挖了9个月! 

      1993年,原上海博物馆馆长、著名青铜器专家马承源从香港抢救性地购回了秦公鼎、簋等6件礼县出土的青铜器。这些器物清清楚楚地铸有“秦公作铸用鼎”、“秦公作宝用簋”的字样。青铜器铭文证明,大堡子山就是两位秦公的墓地,他们是首次被周天子封为诸侯的秦襄公,还是后来带领秦人从西垂走出大山,定都“渭之会”的秦文公?目前尚无定论。
    5路人联手考古 

      正因为有上述背景,记者一定要到礼县去看个究竟。 

      10月18日夜,两辆小车摸黑驶入礼县。礼县位于天水西南,西汉水的上游地区。与记者同行的除了田亚岐,还有陕西考古所商周研究室主任张天恩博士,他们对西垂陵区有过一番实地勘探与研究。 

      到达礼县考古站,记者这才发现,原来这次活动并不只是陕西所一家的行为,而是由甘肃考古所、陕西考古所、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和西北大学5家单位发起的一次联合行动,甘肃所副所长王辉博士担任联合考古队的队长。 

      今年4月,联合考古队已对礼县作过一次缜密的调查,这一次是在上次调查的基础上寻求新的发现。 

    “葫芦”印证文献 

      第二天一早,在袅袅的晨雾中,礼县完完全全露出了真面目。这是一个盆地,四面环山,西汉水泛着银色的光斑,在盆地中央缓缓流过。昨夜,小车就是沿着盆地边缘,在山脚下驶过的。而那座出了名的大堡子山就是我们路过的一个山坡。 

      在张天恩指领下,记者登上了大堡子山。山不高,而且山坡十分平坦。张博士遥指远处电线杆说,秦公的两座墓就在这电杆附近。山坡上是一片片绿茵茵的麦苗,当年盗痕已难找寻。但是,一片绿地下面,留给考古学家的是两座空荡荡的墓穴。 

      站在大堡子山上,可以看到西垂盆地全貌。“实际上,这个盆地形似一个葫芦。”张天恩告诉记者:“大堡子山正好坐落在‘葫芦’的腰部,古代秦人为陵地选的位置太好了。” 

      史载,秦人先祖“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眼下这一片盆地就是秦人当年放牧、耕作的场所。到汉代,诸葛亮“六出祁山”反复争夺的祁山也在这一带,可见古代这里应该是一块水草丰盛的好地方。 

      张天恩说,考古调查业已证明,早在商代后期,周文化就已经进入这一地区。同时,在盆地中还发现了18处寺洼文化遗存,大都在“葫芦”底部(见图),而“葫芦”的上部,亦即盆地的北部,发现了大大小小28处周秦文化遗址。寺洼文化,通常被认为是古代氐羌族(也是西戎族)的遗留。 

      张博士说:“这真的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试想一下,两种不同文化的人群,同时居住在一条河谷的南北,将会出现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场景呢?当然不难推测这是一种对峙状的分布,或彼此进退,杀伐之声盈耳;或鸡犬之声相闻,而互不来往;或平和相处,互通有无。这正印证了司马迁‘在西戎,保西垂’的记载。” 

      与“西垂”同时出现在古文献中的还有“西犬丘”和“西畤(音止)”。张天恩用手指向与大堡子山隔水相望的一片绿树葱茏处说,文献中的西犬丘极有可能是西垂的都城,1998年在这个名叫赵坪的台地上曾经出土过一批先秦贵族器物。张天恩认为,如果没有别的更重要的发现,西犬丘非赵坪莫属!礼县赵姓居民特别多,光是赵坪这一地名就有两处。赵与嬴本是一家,这也隐隐说明,礼县确是秦皇故里。 

      古人重视祭祀,有“国之大事,在戎与祀”之说。西就是秦人祭天场所。记者随考古队驱车来到一处山腰,山腰上有一片片平坦的土地。在考古人员指点下,记者在这里发现了一些盗洞,有的还很新鲜。田亚岐告诉记者,古人建立一座城市,有3个场所是必不可缺的:一是都城,二是陵区,三是祭坛。现在这三处地方在礼县都找到了线索。 

      在山腰处,有一座山丘,平时云来雾去。直到今天,当地人还习惯于以这里云雾的多少来判定天气,而古人则认为云雾是与天相连接的;而且这里还发现过古人祭祀遗留的兽骨。据此,考古学家认为,此处极有可能是秦襄公被封诸侯以后祭天的场所。 

      目前礼县只发现了两位秦公的墓葬,但张天恩认为,根据文献记载,埋在这里的应该还有1到2位秦公。他期望今后的发掘会有新的发现。

    从西垂东进雍城 

      秦人在西垂与西戎相峙相融200多年。从秦文王起,秦人开始走出连绵起伏的陇南山地,向东发展,先后在“汧渭之会”与稍稍北面的雍城建都,历时294年。 

      秦代的雍城建在凤翔县城南边的一片开阔的台地上,雍水就在台地南面流过。在去礼县前一天,记者夜宿凤翔,正好看到陕西报纸刊发的新闻:凤翔长青乡孙家南头村发现《史记》中提到的秦都“渭之会”遗址,发掘清理秦墓百余座,出土了一批秦器。孙家南头村台地东约300米的高台上还发现了先秦的建筑遗址。这正是田亚岐和他的雍城考古队长期在这一带工作取得的业绩。 

      孙家南头村位于河东岸,离河与渭河交汇处不远。秦人在“渭之会”虽说只驻留了48年,但这是秦人从山区来到平原、准备入主中国的第一个立足点。而且,秦人先祖就是因为在这一带为周王室牧马有功而被封为诸侯的。因此,“渭之会”对于秦人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秦人“在西戎,保西垂”,实际上始终没有过上好日子:国君战死的战死,被俘的被俘。有一次甚至连都城犬丘都被占了,险遭灭族之灾。最后还是周天子派了一支7000人的大部队,才保住了西垂。 

      秦人来到“汧渭之会”与雍城,仍地处偏僻,“诸侯卑秦,丑莫大焉”。他们不甘落后,发愤图强,制定刑法,设立史官,积极参与诸侯间的外交活动。著名的商鞅变法就是在雍城完成的。变法后的秦,国势大振,为统一大业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在凤翔逗留时,记者参观了赫赫有名的秦公一号大墓。这座属于秦景公的大墓,占地5000多平方米,墓室像一座嵌入地下的倒“金字塔”,光是底部面积就已经接近2个国际标准篮球场的大小。墓底距地平线24米,相当于8层楼高。墓的总体积比河南安阳侯家庄商代王陵大10倍以上,比晚于它400年的我国近代发掘的最大墓葬——马王堆一号大墓大20倍,是迄今中国发掘的最大墓葬,人殉186具,是中国迄今发现的墓葬中人殉较多的。 

      而如此规模的秦公一号大墓仅仅是雍城13个陵区中的一个陵区中的一座墓葬而已。占地22平方公里的雍城陵区,面积相当于今日城墙范围内的西安市。 

      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逸。 

      从咸阳到西垂,学者们经过几十年的挖掘与研究终于发现,秦——正如古文献所记载的——实际上是一个被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部族。从西垂到咸阳,倔强的秦人背负伟大的使命,走了整整600多年,虽百折而不回。正是这样伟大的生命力,最后推动中国走向了统一。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