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著名的博物馆,“辽博”拥有着11万余件馆藏文物,其中十件珍贵文物堪称“镇馆之宝”。 比商代司母戊大方鼎“资历”还老 1978年,我省喀左县境内出土了一件商代早期大鼎,此鼎饰以兽面饕餮纹,双立耳,深圆腹,三足兽面锥状,通高86厘米,重达50多公斤,铸造时间距今约3200年,是我省前所未有的重大考古发现。 经比较研究发现,该鼎铸造时间比殷墟的司母戊大方鼎、妇好墓的大圆鼎要早。在我国商代青铜器的断代研究上有一定的重要性,不失为一件珍贵的标准器。 专家认为,西周时期的“北土”就已经包括今日的辽宁,该鼎的发现证明商代的文化在辽宁“生根”。 西周鸭形尊 迄今国内仅此一例 西周鸭形尊出土于喀左县马厂沟洞器窖藏坑,它的造型既奇特又写实,双足立地,后附加一足以为支点,显得有点蹒跚。 鸭形尊头部昂起,嘎嘎欲鸣,给人以栩栩如生之感。圆形的尊口开在鸭背上,而以中空的鸭身为尊体,内可盛物,当是用于祭祀的特种礼器。 鸭形尊出现在西周早期,迄今国内仅发现此一例。据考证,我国驯养家鸭的历史至少已有3000年,此尊恰好是这一历史的实证。 产于古罗马 葬于北燕国 一件特殊的玻璃器,它万里迢迢从古罗马来到战乱频仍的北燕国,而后又在地下埋葬了1500余年,这就是现存于“辽博”新馆的鸭形玻璃注。 鸭形玻璃注出土于辽西北燕冯素弗墓(建于415年),它以透明的深浅绿色玻璃为基本特征,以吹管法成型,器胎较薄,粘贴玻璃条以饰细部,目前全世界仅此一件。 吹管玻璃形成法是公元前1世纪时古罗马帝国的伟大发明,而后以这种技术制成的各种玻璃器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被统治者们视为珍宝,秘不示人。关于鸭形玻璃注的用途,目前学界尚无定论。 千古惊艳背后留下谜团无数 现藏于“辽博”新馆的《簪花仕女图》是我国古代一件非常杰出的艺术珍品,这幅作品成画千余年来,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的谜团。 《簪花仕女图》以精工重彩方法描绘了贵族妇女5人,侍女1人;丹顶鹤和盛开的辛夷花点缀其间。恰当春夏之交的季节,妇女们身着轻纱,服饰豪华,打扮得华丽入时,在那幽静的庭院中,过着娴雅舒适的生活。这幅作品给人留下的第一个谜团是它作于何时,有人认为,从它的艺术风格和仕女形象看,惟五代南唐时期可能出现,它的艺术特性,也与唐代有一定距离。 “人民鉴赏家”杨仁恺认为,“唐尚新题”以描绘现实题材为这一时代的特征,“曲眉丰颊”、“丰硕厚体”是中唐以后贵族妇女形象的普遍特点。其创作时间应在唐德宗时期。 有金章宗题签 传为宋徽宗所摹 唐代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画身高51.8厘米,横148.7厘米,其上有金章宗签题及明昌诸玺,又有南宋贾似道等公私三印,乃流传有序之名画。 金代章宗皇帝在题签中有“天水摹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天水”指宋代皇帝赵佶,因此也有人推测“辽博”收藏的该画为徽宗所摹。该画几经辗转,民国初自清宫佚出,后由辽宁省博物馆收藏。 该画精绘八骏九人,三两成群,随一位骑三花马,身穿深绿描绘鸾圆领朝服,腰束玉饰朱带,冠曲脚膝纱帽之贵人,缓驰而过,那一刹那间,男女贵贱,老幼动静,顾盼纷应,种种情景,尽入画中。 青瓷水盂 意念及技术堪称陶中之珍 1971年,我省北票地区的一座辽墓中出土了一件青瓷龙鱼形水盂,该文物无论从造型意念还是烧制技术等方面来看,都堪称中国陶瓷器中的珍品。 这件文物瓷胎纯白,胎质细致坚硬,器内外皆施青釉,釉色清淡,晶莹素洁。通体作鱼龙形,龙首鱼身,鱼腹下为平底圈足,以定器身。龙首口部特大,略显夸张,上唇卷起,塑贴两小圆点作眼,眼上贴勾形独角,对龙首面貌是做了艺术性的简化处理。 该墓墓主为一契丹(辽代的统治阶层)贵族,在整个墓葬中只此一件青瓷出土,估计可能是宋窑烧制然后传入辽统治区域的。专家认为,从该器造型构思上看,应为定窑作品。 紫鸾鹊谱 北宋缂丝整幅的孤品 辽博新馆收藏的缂丝作品,无论从质上还是量上均属世界之最,北宋缂丝紫鸾鹊谱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它高131.6厘米,宽55.6厘米。紫色熟丝地,彩色丝织花卉鸾鹊。图案每组由五横排花鸟组成,鸟均展翅飞翔,各具姿态。花卉以《重楼子》牡丹和番莲为主,衬以荷花、海棠花等纹样,犹存唐风。每一组图案制成之后,改换纬梭的色彩,再就原图案继续制作。这种只改换纬梭色线反复出现同一图案的方法,正与锦的图案相似。 这幅保存完整的匹段,为传世北宋缂丝整幅的孤本。这幅缂丝作品应属北宋官办手工业缂丝作坊所制。 山茶图 南宋缂丝名手朱克柔匠心独运 南宋朱克柔缂丝山茶图,原作高25.6厘米,宽25.3厘米。枝上三朵山茶花盛开,另一枝上结蓓蕾三朵,顶上一朵含苞待放。一只粉蝶从远处飞来,更加强了花气袭人的气氛。 缂丝名手朱克柔独具匠心,花萼改用披梭,其余多用平梭,叶不勾线,枝干等以合花织成。朱克柔每制作一幅作品都是精美绝伦,在我国缂丝发展史上已然达到了一个高峰。这幅缂丝作品流传到清代,为卞永誉收藏,右方钤“令之清玩”朱文一印;雍正、乾隆时期,为安岐所有,作为《唐五代两宋集册》的引首。 《红衣天竺僧》 元代赵孟頫书画神韵动人 元代赵孟頫的书画艺术,上承晋唐,开一代新风,在书画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目前,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秋声赋》和《红衣天竺僧》为赵氏真迹。 《秋声赋》为欧阳修所作,赵氏以行书兼草体、行草相间,卷中每一点画撇捺,无论是放笔还是收笔转折起落,挥毫落墨,出规入矩。笔笔流丽,潇洒大方;字字饱满,活脱秀发;于圆浑丰润间见刚劲,外柔而内刚,全书410个字,大小疏密,错落其间,充分体现了赵氏书法的神韵。 《红衣天竺僧》卷是赵氏代表画作。后人称他在绘画方面“不减古人”。 粉彩百花尊 清代景德镇的尖端烧制技术结晶 景德镇早在元代就开始了釉上彩瓷器的制作。所谓釉上彩,就是在烧好的瓷器釉面上经彩绘纹饰而成。到了清代,这种瓷器的烧制方法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受珐琅工艺影响而创造出了“粉彩”,乾隆粉彩百花尊就是其中之一。 这件粉彩百花尊高31.3厘米,口径17.2厘米,腹颈7厘米,底径9厘米,口呈喇叭状,束腰,腹微凸。腹下连接覆钟杯形圈足底座,白瓷胎,胎质坚硬,有不平衡的微波浪轴,有棕眼。器物绿里绿底,口沿涂金边。通体施粉彩,中央绘有牡丹花、杜鹃花、茶花、牵牛花、丁香花、水仙花、石榴花等多种花卉,故名百花尊。腰部饰蓝地回纹带,上书“大清乾隆年制”篆字朱书款。该尊寓意百花繁盛,也称“万花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