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明史是一部文化交融碰撞的历史:商代墓葬中保存有西亚特色的战车;“丝绸之路”将古代中国“丝国”和“瓷国”的称誉远播欧亚;明清两朝开放和“闭关锁国”政策下,国家盛衰的鲜明对比引发了后人深深的思索。 正在此间参加“古代文化交流与考古学研究国际研讨会”的学者们认为,人类发展的历史证明,文明间的交流和文化间的交流是促进人类进步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开放的社会和文化比封闭的社会和文化更具有发展活力,在应对外来刺激和内部矛盾等方面更有主动性和灵活性。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说,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保持文化多元性的呼声越来越高,而文化的特色性又产生了文化间交流的需求。 据介绍,欧亚大陆古代文明主要包括以中华文明为中心的东方文明和以希腊、罗马文明为中心的西方文明。从古代中外文化交流来看,规模最大的莫过于中西文化交流,这种交流主要是通过汉唐时期的“陆路丝绸之路”和宋至明代的“海上丝绸之路”或称“陶瓷之路”进行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孟凡人说,汉代打通“丝绸之路”以后,以“丝绸之路”为纽带,将汉唐时期的中国与中亚、南亚、西亚、欧洲乃至北非等重要文明地区的各民族维系在一起。与此同时,罗马帝国对中国丝绸的大量需求、安息和萨珊王朝等在中国与罗马之间做丝绸生意所获巨额利润,都成为了这些国家竭力与中国交往的主要动因,在丝绸贸易的带动下,“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家和民族之间展开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 古代中国各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同样让后人大开眼界:遥远的岭南地区出土了中原地区的商代玉璋;河南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器表明,商代有些玉料居然来自新疆塔里木盆地;商周时期的中原势力向湖北、江西等湖泽密布的南方地区扩展,目的是获取丰富的铜锡矿料;虽然1000多年前的唐朝人仍感叹“蜀道难”,但3000多年前的商代人已将商文化远布到四川盆地的三星堆和金沙滩遗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王巍说,上个世纪80年代前,人们一直认为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地区,直到东北“红山文化”和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发现,人们才意识到5500年前到4500年前,各地都有比较发达的文化,有的甚至超过了黄河地区的中原文化。学者们因此提出了中华文明“满天星斗”起源论,即各地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它们在交流碰撞中形成了以中原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明。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者们认为,古代史向人们证明,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进步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间只有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才能创造出造福人类的文明成果。 “古代文化交流与考古学研究国际研讨会”于9月7日到9日在北京召开,与会学者们将就“丝绸之路”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东北亚地区古代文化交流、中国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古代文化交流等进行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