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中国红色之旅·百万青少年湘潭韶山行”活动在湖南韶山正式启动。此项活动将持续到2005年7月,其间将组织全国各地的百余万名青少年赴韶山、井冈山、延安等1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旅游,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在此间召开的“秦俑学第六届学术研讨会”上,在台湾首开秦俑学课程的南台科技大学傅荣柯教授指出:“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曾说过,近百年来中国历史文化有四大显学,就是甲骨学、敦煌学、简牍学和清代内阁大库档案。现在,我认为秦俑学可望成为第五大显学。” 秦俑学这门新兴学科源于1974年春秦始皇陵园农民打井时偶然挖出兵马俑残片,引起国家和陕西省文物部门的高度重视,于同年夏组成考古队进行勘察和发掘,探出陵冢东侧地下有3座陪葬坑,内藏约8000件真人般大小的巨型陶质兵马,举世为之震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这个“20世纪最壮观的考古发现”,不仅引发了中外人士的旅游参观热,更使广大考古工作者和历史研究者对秦俑坑丰富的文化内涵产生极大兴趣。秦俑博物馆于1979年10月1日开馆迄今,先后召开了六次学术研讨会,并于1980年由文博、学校、科研等几十个单位的专家学者发起成立了秦俑学研究会,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学术研究。 中国史专家、西北大学文博学院黄留珠教授说,总结30年来秦俑学研究的特点,一是研究与考古发现基本同步,并随着考古新发现而不断深入;二是研究的大本营在国内,以秦俑博物馆为中心,没有“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那样的遗憾;三是文理交叉,多学科综合研究,从而研究队伍不断扩大,科研成果枝茂花繁,硕果累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