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考古人员日前对秦皇岛明长城砖窑遗址进行发掘,考察结果证明,这一砖窑的选址设计既便于取得原料又利于运输成品,建筑结构借助地势既科学又节约。 秦皇岛抚宁县板场峪村于2002年发现明长城砖窑群,这一发现对研究古长城的建设及建筑材料具有科学价值。板场峪村距山海关不远,其村北的山上存有3.5公里长较完好的明长城。据《临榆县志》记载,这段长城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重修,在石筑长城的基础上加砖修复,并增修砖质敌楼50座。目前这一砖窑群已探明有66座砖窑和灰窑,分为高家地、东沟、后塘三个窑区。 据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介绍,这次发掘的砖窑两座,均位于高家地窑区,两座砖窑结构基本相同,均由窑门(火道、进风口)、窑室(火膛、窑床、烟孔、烟囱、窑身、窑壁和窑口)、工作面三部分组成。窑门均为半圆形券门由青砖砌成,窑室窑口近似圆形直径4米左右,工作面位于窑室前部。高家地窑区位于向阳山坡地,为黄土台地,与明代长城相距不远,其东、西都有水源,附近原有茂密森林,燃料充分,也有充足的制坯原料——黄土。砖窑沿台地周围的断崖分布,依地势而建,在靠近台地边缘处建窑室,借台地断崖修建窑门、火道,在下一层台地修建工作面,建筑科学、节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