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陵,对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具有特殊的诱惑力。作为中国奴隶社会的顶峰,西周先后经历十余位国王,令人奇怪的是,周王的陵墓群却在大地上神秘消失,至今难寻踪迹。 近300年的西周历史,在史书上也只有寥寥数语。这对中华文明是一个极大的损失。为探索第一个建立在关中地区的王朝———周王朝的文明史,几代学者呕心沥血,希望找到周王陵以及高等贵族的墓葬和重要的聚落遗址,但都没有明显的成效。 2003年12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师生在周公庙附近做考古调查时,发现了两块刻有文字的周代甲骨,一时震动了考古界,一个非常重大的遗址慢慢浮出水面。 今年2月,经国家文物局和省文物局批准,省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组成的周公庙考古队,在周公庙遗址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大面积的钻探和部分抢救性发掘,取得了重要收获。 专家表示:这是陕西乃至全国考古工作又一次突破性的收获,是西周考古的一项非常重大的发现,西周考古与历史研究将由此翻开新的一页。 自周公庙遗址发现新甲骨和周代大墓后,因事关重大,有关部门一直对媒体表示沉默。中央电视台及省内外各媒体获悉后,纷纷前往现场采访,但均被拒绝。 各路媒体各显神通,有的在附近的村子里长期驻扎,有的“收买”给考古队帮忙的当地村民,从他们口中取得只言片语。于是“惊现”、“撩开神秘面纱”、“紧急上报”等字眼纷纷见诸报端,记者们将从非正规渠道得来的边角料公之于众。在媒体的报道中,多有不实之处,有的报道干脆直言说,发现了“周王陵”。 为说明真相,经国家文物局同意,省文物部门昨在周公庙召开周公庙遗址考古发现新闻通气会,首次正式对外宣布周代大墓群这一重大考古发现。 遗址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 据了解,截至目前,考古队共在周公庙及附近发现了大约10平方公里的遗址区域。这里有不少灰坑、建筑基址、陶片等古代遗迹与遗物,由这些迹象推断,该遗址面积广大、内涵丰富,以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以前)、龙山文化(距今4000年以前)、先周-西周(距今约3100年至2770年)等四个时期的遗存为主,尤以后者最为重要,也最为引人瞩目。调查中发现了周代刻辞甲骨、有4条墓道的最大规模的周代墓葬群,以及围绕墓地的夯土墙,由此初步判断,该遗址是一处大规模的周代都会聚落。 四条墓道的大墓共有7座 据了解,经过钻探,考古队在周公庙的旁边确认了一处目前所知周代最高等级的墓地。该墓地处在岐山南麓一条土梁上。考古队成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雷兴山博士说,5月7日下午,他和钟建荣等几个工作人员调查时,意外发现了一些夯土。凭着经验,他们一看这个土就是墓土,当时暴露出来的长度是6米。 “能发现长达6米的墓葬,这是什么概念呢?一般诸侯国君主、国王的墓,他的墓室才五六米长,如果能看到一座墓室长6米的墓,并且根据遗址情况,它是先周或西周时期的,那将是了不起的发现。” 次日一大早,他们又上去进行勘探。“整整花了2个小时的时间,根据墓土的走向,我突然意识到这是个斜坡墓道。若带斜坡墓道,那就是大墓出来了。有一座带斜坡墓道的大墓,肯定就有成组的。那么它肯定有一个大墓地。我脑子里一闪,那就是说一个非常高级的贵族大墓地发现了。”雷兴山说,那天,他非常激动,多喝了几杯酒。 截至昨日,该墓区的面积经探测达8万平方米。共钻探出墓葬12座,其中具四条墓道的大墓7座、三条墓道的1座,两条墓道者2座,一条墓道者2座,另有陪葬的车马坑7座。据了解,四条墓道的周代墓葬从未发现过。 墓区发现大量的盗洞 在7座大墓中,编号为M1墓葬规模最大。它共有四条墓道,其中北墓道长30.29米,宽4米,南墓道残长29.3米,宽4米,西墓道长19.45米,宽2.4米,东墓道长22.91米,宽2.6米,墓室长10.2米,宽7.8米。其规模远远大于以往所知的西周墓葬,即使是一般的诸侯一级的墓葬也不可与此比肩。 此前有媒体报道说,周公庙遗址发现了一座“亚”字形的大墓,并怀疑是周王陵。媒体所说的“亚”字形大墓就是M1墓葬。雷兴山博士明确表示,我们从来没有说过它们是“亚”字形。“我们都是叫‘带四条墓道的大墓’或‘具四条墓道的大墓’。‘亚’字形墓是安阳殷墟发现的一个大墓。那个墓室就像一个‘亚’字,学术界特称其为‘亚’字形大墓。M1不是真正的‘亚’字形大墓。” 令人遗憾的是,考古工作者在墓区里发现了大量的盗洞,其中仅M1就有6个,其中一个深达17米。在墓区的一个盗洞里还发现了一个编织袋,非常结实。专家由此估计最近一次被盗不会超过一年。 遗址发现大型高等级建筑基址 在墓地的东、西、北三面,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夯土墙,其中东墙残长700米,北墙长300米,西墙残长500米,墙厚约10米。由个别地方发现,墙体高出原先地面约2.5米,这条长达1500米夯土墙沿一条深深的沟壑蜿蜒延伸,环绕于墓地外围。 专家表示,西周都城城墙在沣镐遗址尚无踪迹,在周原遗址虽有发现,但尚未圈围起来。因此,周公庙遗址墙体的发现具有非常的意义,同时也可显示出该遗址及该墓地的重要地位。 在考古调查的同时,周公庙考古队还进行了大面积的钻探,发现了周代大型夯土基址数处,大型墓地一处。其中的一处建筑基址包括了三组建筑,面积500余平方米,一组保存较好的建筑长约20米、宽约8米。在其周围发现大量的空心砖、条砖、板瓦。大量空心砖即使在被认为是周人都城的周原、沣镐也极为罕见。这显示出其是一处高等级的建筑。 以发现农民的名字命名遗址 周公庙考古队还对两处出土有刻辞龟甲的遗迹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在位于庙王村村边的一处灰坑里,考古队经过67天的发掘,共发现卜甲700余片,其中有刻辞者80片,经初步辨认,有文字350个。由于这个灰坑是农民史浩善首先发现的,考古工作者于是将其命名为“浩善坑”。以发现人的名字命名文物遗址,在全国还不多见。 据悉,这些卜甲刻辞的内容涉及战争、祭祀、纪事等,字数最多的一片刻有36字。龟甲常被周人用于占问吉凶、祸福,大凡战争的胜败、都城的迁徙、收成的丰欠等都问之于龟甲。比如,周文王的祖父、周文王本人及其孙周成王筑建三个都城时均曾卜问于大龟,他们将刻在龟甲、兽骨之上,这就是甲骨文,为研究西周历史非常重要的资料。 西周甲骨文以往曾在周原等七处遗址发现,除周原外,其余各处均为零星发现,这次发现数量仅次于1976年在周原遗址的发现,而内容几乎均不见于以往的甲骨刻辞。专家相信,随着今后清理、显微照相、临摹、辨识及研究的逐步展开,将会提供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要的信息。 甲骨上首见“周公”二字 专家表示,这批刻辞的字体不同于周原等处的“微雕字”。其中“周公”二字已见数例,在以往甲骨中尚属首见。在西周历史上,有若干人都可以称作周公,刻辞上的周公是否为赫赫有名的周公旦或是其子孙,尚待今后的研究,“周公”的出现似乎与唐代《括地志》所记载的周公采邑及周公庙的建立具有某种有待深究的关系。 一个新的重大遗址已经被发现,这些发现也已经在学术界引起轰动,许多学者为之兴奋不已,并呼吁加大保护力度,尽快实施深入研究,以便早日揭开这一墓地的神秘面纱,并由此掀开西周考古与历史研究新的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