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4·成都文化年名人名家书画峰会———文化·经济论坛上,周韶华、李学勤、朱清时、魏明伦、刘正成5位专家学者就《水墨画创作的当代性》、《古文字研究与书法艺术》、《科学与艺术———处理复杂事物的方法》、《论戏剧与书画艺术》、《成都历代法书巨迹再发现的文化资本价值》进行了演讲。 书画作品应当增加文化含金量 周韶华:1929年出生于山东荣成市。湖北省文联名誉主席、国画大师。 周韶华表示,他对目前美术界的现状是喜忧参半,虽然目前美术界的规模是历史上最大的,但是作品中所凝结的传统文化却在不断地减少。他指出,书画是一种国粹,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含量决定了书画作品的质量。“在不断提高作品笔墨技巧的同时,应当增加作品的文化含金量”。 在提到城市形象时,周韶华强调,城市的品格、标志不是高楼、高速路,而是一种文化内涵。成都近几年的发展相当迅速,在发展的同时,应当注意传统文化的保护。“成都应当在城市的发展中,找回文化精神与文化表现力”。 打好“巴蜀图语”这张牌 李学勤:现任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历史学家、清华大学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作为历史学家的李学勤首先对四川的考古发现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表示,近年来四川的考古工作是处于最好的时期。如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船棺遗址等四川地区的重大考古发现,震惊了全世界。 李学勤指出,城市加快建设的同时,必然会导致遗址被破坏。他表示,“只要对典型遗址进行保护,这就对后世子孙负责了。”他赞许地说,“成都政府对船棺、金沙等遗址的保护工作就做得相当成功。” 他还特别指出,以成都为中心的巴蜀地区存在一种特殊的巴蜀文字,这种“巴蜀图语”在公元前已经相当成熟了,它是目前惟一一种没有被人们解读的文字。他建议,这是四川、是成都的一张品牌。成都应该好好地利用本地优势,调集全国考古方面的专家来解读这个“千古之谜”。 用科学的逻辑思维发展书画艺术 朱清时:成都人,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在论坛上,朱清时提出了人文科学应当与自然科学相融合的观点,并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自然科学与书画艺术如何相互借鉴思维模式,相互发展的方法。他指出,书画家们的作品均是靠直觉,用最简洁、传神、浓缩的笔墨将事物描绘、书写出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这一点是书画家对科学家最大的启示。同时他又列举出天气预报、人体解剖等自然科学领域研究事物规律的方法,强调说,艺术家应借鉴自然科学中用逻辑推理寻找到规律的方法,主动地找出复杂系统中的关键。艺术家们只要在关键处落笔,作品一定会成功的。 变脸是读图时代商品社会的宠儿 魏明伦: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省作协副主席,著名剧作家。其剧作《易大胆》、《潘金莲》、《巴山秀才》在全国优秀剧本奖中连中三元,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变脸是川剧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围绕着变脸绝技的保护和泄密,更引起媒体的炒作讨论。巴蜀鬼才魏明伦对此却另有高见,他认为,变脸仅是川剧的一种“佐料”,如果以变脸作为川剧的代表无疑是一种悲哀。而变脸走红也有其必然性,它成为了读图时代商品社会的宠儿,创造了大量的旅游经济效益。 魏明伦指出,随着川剧出国演出,变脸符合读图时代快餐娱乐时尚,逐渐发展丰富走红。但它也逐渐从为剧情服务剥离成杂耍,失去了本身的内涵,成为一种魔术。在名利驱使下,有的人甚至把教徒作为一种公开化的炒作。魏明伦认为,对于变脸绝技,我们应该有正确认识,变脸的走红是市场经济造成的,川剧界如果局限于这一雕虫小技的研究是没有出息的。变脸绝技的兴衰,应该由市场来调节。 让优秀书法遗产变成成都发展的文化资本 刘正成:成都人,书法作品参加历届全国书法展和多次全国重要书展,多次担任全国中青年展和重要学术会议的组委会、评委会主任等职。 “要让优秀的书法遗产变成成都发展的文化资本!”昨天在论坛上最后发言的刘正成提出了一个新颖的论题。刘正成表示,文化资本对一个城市的发展不可估量。由王羲之衍生出的“兰亭笔会”已是全球盛会,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大舞台,而武侯祠靠一副对联就已名扬天下。因此,他通过对王羲之、苏东坡、陆游关于成都书法墨宝的再发现,提出在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中,应该充分挖掘运用这些具有文化价值的巨大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