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这就是幸运的3号墓,由于盗墓猖獗等因素,成都平原出土的明代墓葬往往是‘十室九空’,这是成都考古史上首次发掘出保存如此完好的明代墓葬文物。”在成都市红牌楼的古墓发掘现场,担任总指挥的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专家荣远大掩饰不住兴奋的心情。 墓葬群的文物清点结果的确让人振奋:9座墓葬构成了一个大规模的明代太监墓葬群,共出土完整的瓷器11件、金饰1件、青铜器3件、银筷1双,以及10多块玛瑙、玉器等随葬品。 3号墓逃过盗墓劫难有一定偶然因素 在发掘现场记者看到,墓葬群中的9座古墓分别按年代自北向南排开,每座古墓的墓门都由大条石封堵。墓室石壁上雕着盘龙等壁画,有的壁画上还饰有金粉,图案十分精美。 据在现场绘制墓室结构图的考古人员介绍,这9座古墓是明代太监的墓葬,初步推定在距今四五百年的明朝弘治到万历年间。这9座墓室中大部分都曾被盗,唯一没有被盗的是3号墓室。 成都市文物考古队的专家已将主墓室的墓志铭作了拓片处理。墓志铭资料显示,安葬在主墓室的太监是供职于明代蜀王府内的“承奉”副职,掌管蜀王府内的侍奉、礼仪等事宜。位次相当于六品官员。另外8座墓室的太监身份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墓葬的发掘现场每天都站满了围观的市民。据当地居民介绍,由于墓葬的地势比周围高出好几米,拱出一个大土包,民间一直称呼这儿为“公主坟”或“皇坟包”,也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大的防空洞。最近这里新修楼房,在地下沉睡了四五百年的太监墓葬群才得以重见天日。 为什么3号墓逃过了盗墓劫难呢?荣远大分析,盗墓有很多偶然性,民间对这个大土包众说纷纭,盗墓者可能摸清了地形后,首先挑中了位于最中央的主墓室下手,主墓室被盗空后,盗墓者又就近洗劫了主墓室两侧的墓室。3号墓极有可能是因为离主墓室较远,或是盗墓者限于人力和时间,没有来得及下手。 荣远大说:“3号墓室的墓门上原来有一把锁,当我们打开锁,推开墓门的一刹那,看到摆在前室供案上的瓷器完好无损、闪闪发亮,都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惊叹声!” 与太监墓葬品的“亲密接触” 在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的库房,记者看到了刚刚入库的出土珍贵文物,一个龙泉官窑青花瓷香炉格外引人注目。考古队成员王黎明说:“如果不是文物库房里看到它,我一定会以为这是个新瓷炉,一个小缺口都没有,釉色通体清亮,丝毫不像在地下沉睡了四五百年的模样。” 在墓葬中同时出土了一个直径47厘米、高43厘米的青花大瓷缸,保存也十分完好,缸缘上印有清晰的“大明嘉靖年制”字样。在3号墓室棺木内还放置有一个青花小瓷碗和一双银筷。这个小瓷碗工艺比放在供案上的另外3个瓷碗都要讲究,碗面的婴嬉图案生动、色泽鲜亮。 考古队成员陈平正在为这批文物填写入库标签,他拿起那个婴嬉图案的小瓷碗说:“你看,碗的底部还刻有‘万福攸同’4个字,这个碗和银筷原来是放在棺木中死者头顶的位置,按照民间的习惯,是留给墓穴的主人在阴间使用的。” 考古工作者在墓室中还发现了一块长4.5厘米、宽2厘米的金饰,金饰上刻着一条腾飞的金龙。龙头仰天长啸,在云彩中翻腾舞动,刻工的精细程度与现代的金饰相差无几。 王黎明说:“这块金饰可能是用于腰饰的,另外还有散落的10多块玛瑙、玉器等饰品,晶莹剔透,上面有黑褐色暗纹。龙在封建社会是皇家的尊贵象征,能得到这个金龙雕饰的赏赐,一定是蜀王身边极为亲信的太监。” 特殊阶层的墓穴有章可循 据史料记载,明朝皇帝朱元璋将自己的第11个儿子朱椿封为蜀王,由于王府里人众多难于管理,便招募了许多太监。这些太监死后,大都被埋在成都四周地势较高的寺庙附近。 据荣远大介绍,成都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多次出土过太监墓葬群,从这些墓穴按年代排列整齐的形制结构来看,当时的统治者对太监的“阴曹地府”是有计划统一修建的。这些太监墓葬均为较大型的石室墓,形制为券顶长方形,由封门石、外八字墙、前室和后室以及壁龛组成,墓葬中的随葬器物也极为奢华。 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队长王毅说:“太监墓葬群的集中发掘为深入研究明代社会的*制度和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礼仪、丧葬等风俗,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 “太监是明代的一个特殊阶层,中国历史上仅有三个朝代太监的势力最为强大,明朝就是其中之一。”荣远大说,“大太监魏忠贤把太监干预朝政的权欲发挥到了极致,在明代,太监甚至具有生杀大权,所以不少朝中的官员平时都惹不起这些太监,就连著名的大学士杨升庵也曾为太监写过墓志铭。” 据荣远大介绍,墓志铭的信息含量非常丰富,1979年2月太监腾英墓在成都西郊出土,墓志铭上清楚地记载腾英是当时蜀王府里的“藩门”副职,管阶至五品,后又升任专为上供朝廷所设管织造的“内局典司织造”。明代初曾设置四川行省织染局,不久就取消了。正德十一年(1516年),朝延又上命腾英营造,足可见明代宫廷的恣意索取。 明代将成都蜀锦列入采购,以供宫内奢侈生活的需要,蜀锦能被选做进贡品,说明当时成都的织造手工业在艺术和工艺水平上均已达到很高的水准。 另外,从已整理出的数份墓志铭来看,蜀王府里的太监大都是十七八岁就入府侍奉,一旦进入王府随即改姓赐名,他们为了传宗接代,延续香火,往往收养新入侍的小太监为义子或养子以随其本姓。如腾英本姓刘,其养子名刘本清、刘本淮。 中国的太监史约有3000年之久,全国各地都曾发现过大规模的太监墓葬群。北京模式口曾出土过太监田义之墓,在陵园处建成了中国唯一的“宦官文化陈列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