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考古发掘和研究证实,面积15平方公里的三峡大坝坝址古文化遗存,堪称一部埋在地下的“中国通史”。经过多年努力,三峡坝址重要文物全部得到发掘和保护。 在三峡工程建设期间,考古工作者对三峡坝址多处古文化遗址进行了发掘,清理出房基、水沟、灰坑、陶窑、墓葬等大量遗迹,获得数以万计的不同时代、不同质地的珍贵文物。其发掘规模之大、出土文物之丰富,在三峡考古史上都是空前的。 在三峡坝址中堡岛上,发掘有距今6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文化遗存,以及夏、商、周、秦、汉、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古文化遗存,整个遗址面积达0.75平方公里,文化层堆积厚度达3.5米,共有13个叠压关系十分清楚的文化递次,这同我国历史学的断代完全吻合。这种文化系列没有缺环的古遗迹,在国内已发掘的遗址中极为罕见。 在中堡岛遗址上,考古工作者还发现距今6000多年的大溪文化时期众多斜坡基岩上凿岩而成的与江岸平行的成排柱洞,人工挖建的沟槽等建筑或某种设施遗迹,基岩上人工凿出的一个个十分规整的圆形平底岩坑,种类丰富的鱼骨及鹿、牛、猪、羊、狗等动物骨骼和这一地区该时期前所未见的亚洲象牙齿。发掘了23个屈家岭文化时期埋藏方式奇特的器物坑,坑内众多器物分层摆放,排列有序,共出土较为完整的陶、石、玉质器物千余件,其中85%为陶器。发掘器物中,陶器有陶豆、陶罐、盂形器、壶形器、碗、盘、杯等原始生活器皿;石器有石斧、石锛、石凿等原始生产工具,其中有一件融打制、磨制、琢制于一体的石钺,加工十分精致,为罕见的石器珍品。考古专家发现,坑中器物大多分层放置,其分层、存放位置和器物方向、器类以用器物组合等均有规律可循,如玉器大多置放一侧,石器大多放置在一起,且方向一致。器物坑中还出现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性质的器物同出一坑的现象,为研究三峡地区乃至长江流域原始文化提供了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 此外,堆积厚达4米多、埋藏量大、遗迹遗物丰富、层次清晰的六个商代文化层的确认,又为全面研究三峡地区商时期文化的来源、面貌、分期,以及峡区内外同时期遗存文化内涵的差异、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过程等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