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80年,唐玄奘后世弟子将玄奘遗骸从兴教寺迁到终南紫阁寺,南宋时,其顶骨被移往南京。而今,玄奘余骸还在吗?紫阁寺又在哪里?这些困扰佛学界、史学界多年的问题,最近有了结果。 西安市户县紫阁峪的敬德塔,距今已有911年了。户县玄奘调研组最近拿出了7条理由证实,这座高大清俊的7重塔下,葬的就是玄奘的遗骸。 调研组人士说,大量的文献资料证实,玄奘遗骸是由其后世弟子迁入终南紫阁寺。佛学界、史学界对此也认同。因此,他们调研的重点是确定紫阁寺的地点。调研组组长、户县图书馆馆长刘高明说,初步怀疑紫阁寺在紫阁峪的理由是,紫阁峪山外的神仙路、白龙沟、白马河等地名,与玄奘西行里提到的地名一样。紫阁峪上有一座7层的无主塔,俗称敬德塔,其风格类似唐塔。1988年维修该塔时,在5层塔龛里发现的碑文上记载,该塔是宋朝元佑七年毁5重塔建7重塔。敬德塔下的山坳摩崖石刻上,“紫阁”二字清晰可见,而紫阁峪惟一存下的敬德塔碑文中有“舍塔”二字表明该塔为藏骨塔。因此调研组得出答案:紫阁寺就在紫阁峪。 七大理由证实玄奘余骸在户县 一、顶骨从紫阁寺迁出。1999年3月,第二届国际玄奘学术研讨会在铜川举行。根据文献资料得出玄奘遗骸迁移结果:玄奘法师圆寂于唐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初葬长安附近的白鹿塬上。5年后,朝廷为之改葬于今长安兴教寺墓地,专门建塔供奉。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黄巢军入长安,兴教寺墓塔被毁,法师遗骸为寺僧携至终南山紫阁寺安葬。 二、史书证实南京玄奘顶骨来源于紫阁寺。南京出土的玄奘的顶骨曾经引起轰动。南宋《建康志》卷四十六记载:“端拱元年,僧可政王终南山,得唐三藏大遍觉玄奘顶骨,为建塔归于寺。”元《金陵志》记载:“塔在寺之东,即葬唐三藏大遍觉玄奘法师顶骨所,金陵可政和尚于宋端拱元年得之于长安终南山紫阁寺。”其紫阁寺一句,确切表明南京所藏玄奘顶骨,来源于终南山紫阁峪紫阁寺。 三、敬德塔所建时间与迁骨时间吻合。调研组认为,塔是东汉以后佛教信徒从印度引进的一种地面建筑,其主要作用就是安葬佛陀舍利或其门徒的遗骨。敬德塔有异域风格,此塔建造时间与可政和尚迁走玄奘头骨时间相吻合,南京市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刘大任、中国玄奘研究会会员王仲德先生均立言:玄奘遗骸广明元年(880年)迁入紫阁寺,“上建五重塔”文章进一步表明,宋时为避西夏战乱,当时因寺颓塔倾,可政和尚携玄奘顶骨至南京,显然是从五重塔中取走。元佑七年(1092年)拆除残损的五重塔,建现在的七重塔,安葬其余遗骨。 四、重檐七级塔与玄奘的身份地位相符。玄奘在佛教信徒的心目中是“大遍觉”,即完全觉悟者。其身份接近释迦牟尼,因此,只有玄奘能够享受七级塔礼遇。 五、紫阁峪是佛门净地。《大藏经》记载,北周灭佛时长安剩下的最后一个和尚法藏在此避难,玄奘大弟子韩国僧人圆测在紫阁峪呆了8年,表明紫阁峪是佛教认为清净安全的地方。 六、“无主塔”符合玄奘遗嘱。敬德塔是一座无主塔,与玄奘临终前“筅滁裹遣”以及“择山涧僻处安置”,以求死后尸骨安宁的遗嘱相符。因黄巢兵乱,玄奘后世弟子移遗骸至紫阁寺,没有张扬,不留塔名,既能求得先师安宁,也不会再遭祸患。 七、南京出土石函文字进一步佐证。1942年冬,一位笃信佛教的日本人高森隆介,在南京中华门外雨花台旁挖掘整地时,发现一个石函,供奉着玄奘法师的顶骨,并有众多佛像、佛器及珠宝,石函两侧则刻有记载玄奘顶骨迁移的渊源文字,文字与《建康志》记载吻合。 玄奘余骸在户县引起轰动 玄奘余骸在户县这一考证结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中国玄奘研究中心主任黄心川闻讯表示,近期将赴户县实地考察。黄心川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1977年,日本一家广播电台曾讨论玄奘是火葬还是土葬,当时很多中国研究玄奘学的专家都认为是土葬,这一考证结果再次证实了玄奘是土葬。陕西省社科院宗教研究所所长王亚荣、台湾玄奘人文社会学院宗教系主任黄远喜冒雨到紫阁寺实地考察,对调研组的考证结果基本肯定。 得到多方专家认可后,户县玄奘调研组准备在今年4月份用超声波探测敬德塔地宫里的内容,并在4月下旬到北京邀请专家到户县举行玄奘研讨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