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补历史资料缺憾 同时代青铜器拍出924万美元 发现人将获20万奖金 刚刚在陕西省眉县出土的27件西周青铜器将于3月9日亮相中华世纪坛。 专家破译国宝铭文 初步敲定五大意义 提起这批国宝,上海博物馆前馆长、中国著名青铜器考古专家马承源一脸的激动:“这是今年第一起重大考古发现,也是关于青铜器的重大发现。”马承源表示,这批文物出土最大的意义在于其身上的铭文可弥补历史资料的缺憾。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辉认为,它们可对研究西周断代问题上提供更大的实物佐证。 马承源说,通过对部分铭文进行拓印、整理,他们发现铭文多记录着西周“单”氏家族与周王的关系,其中还记录有战争史实,如“赵王、穆王争四方之战”和“践伐楚荆”。铭文多为漂亮的韵文,读起来琅琅上口,其中每一段的最后一字为“谐韵”,其中“逑鼎”上的铭文共有19个谐韵字句。通过此次出土的“逑鼎”和已经出土且同样刻有铭文的“羌鼎”,基本可以认为西周时期有在鼎上记录家族宗谱的习惯,尤其是显贵人家。 在破译铭文的过程中,专家们还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关于周朝“共和”在时间上的归属问题,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曾将西周共和时期14年列为单独纪年,而通过铭文记载得知,周厉王曾被驱逐至山西,由于其子宣王年幼,因此出现大臣“共和”的史实,但由于厉王并未逝世,因此有观点认为应将“共和”列为厉王或宣王纪年中。 王辉则认为,这批国宝的发现具有五大重大意义:这批全部有铭文的青铜器对历史研究价值极大;对整理西周历史意义重大;对夏商周断代研究提供佐证;文物纹饰精美、华丽,在以往的考古发现中少有;铭文为历史资料对照提供有力的对比研究实物。 方圆百米四见国宝 这批国宝的具体出土地点位于陕西省眉县马家镇杨家村后,是关中平原上一处台塬的断面上。昨天记者在现场看到,国宝出土地是一个约1立方米的窖内。目前,这批文物已经存放在宝鸡,待专家们清理完毕后将运抵北京展出。 此次出土的27件文物中包括铜鼎12件,铜鬲9件,铜壶2件,铜盘、铜盂等各一件,其中最大的一件高58厘米,口径45厘米。这批青铜器组合完整,礼器、酒器、水器和食器齐备,器物形体硕大,造型精美,长篇铭文遒劲古朴,其中三足附耳铭文多达350字,追述了文王至孝王九代周天子的业绩和对“逑”氏家族列祖列宗的册封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土的铭文最长的西周青铜重器。 据初步分析,该批青铜器的时代大约为西周晚期。 据眉县副县长姚建设介绍,就在此次出土文物的方圆百米之内,还曾三次出土具有很高价值的文物,如1956年出土的鎏金马,1975年出土的大铜鼎,1985年出土的编钟。 国宝发现人将获重奖 这批国宝是当地的王宁贤、王拉田、张勤宁、张勤辉、王明锁等几位农民意外发现的,由于他们及时上报,国宝得到了保护。据介绍,农民主动保护文物在中国文物保护史上尚属首次。陕西省和眉县两级政府将拿出20万元人民币予以奖励。此外,中华世纪坛和主办方陕西省文物局已经商定,请几位农民前往北京,为开展仪式进行剪彩。昨天,几位农民被安排到宝鸡,与国宝们合影留念,这是几位农民的心愿,因为挖出国宝后,他们并未仔细看上一眼。有人说,这批文物属于无价之宝,但专家则说它们价值连城。其实,美国佳士得拍卖公司早就“报价”了——2001年9月,一件中国西周青铜器,以924万美元成交,开创了亚洲艺术品有史以来的拍价之最,一件况且如此,何况27件带有铭文的青铜器。 国宝进京特警保驾 关于这批国宝进京的问题,主办方始终不愿透露,不过,记者还是了解到了一个笼统的运输方案,那就是由荷枪实弹的特警队伍护送进京,具体运输时间不详。主办方肯定地说,这批国宝运输问题已经进行了周密的安排,安全绝对没有问题,3月7日前,它们肯定会顺利抵达北京,参加3月9日的开幕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