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23日上午在发掘现场获悉,考古人员22日晚些时侯开启了“尘封千年”的九连墩楚墓1号墓内棺,棺内发现了墓主尸骨及少量文物。至此,1号墓发掘清理工作基本结束,但仍无法确定墓主人身份。据枣阳市文物专家介绍,从发掘及清理情况看,1号墓葬棺为两椁两棺,外椁和内棺均内髹红漆,颜色非常鲜艳,其中,外椁为方形,内棺为弧形。开棺时内外棺均已塌陷,内棺是一个悬空约30厘米的悬棺,由4根横梁支架支撑。 从骸骨摆放情况看,墓主头朝东,坐起来就可以“检阅”墓前规模宏大的车马阵。墓主仰身直肢,双手交叉放于前胸,其头盖骨部分保存基本完好,估计身长1.75米左右。至于墓主人是男是女,还有待于对骸骨进一步研究后才能确定。但根据楚国丧葬习俗及出土器物综合分析,墓主很可能是男性。 紧邻骸骨的南侧,横放着一柄长约40厘米的青铜佩剑,佩剑无剑柄,剑鞘目前无法打开。专家估计剑身刻有铭文,可能会提供揭开墓主身份的线索。棺板东、西两头各有一直径约为2厘米的青绿色的玉璧,深嵌入棺木板中,考古人员将其连带棺木整块取出保存。 在清理骸骨过程中,还发现其表面及两侧有大量碎片,呈黑色,极可能是墓主下葬时裹着的数十层丝织品的炭化残片。棺内发现文物的数量较先前估计要少。1号墓中还出土5个升鼎和8个簋,根据当时礼制,墓主可能是大夫一级,不是先前预测的“封君”。但专家同时指出,1号墓为战国中后期墓葬,当时已是“礼崩乐坏”,加之车马坑已出土了拥有6匹马的“六乘之尊”,也不排除墓主身份高于“大夫”的可能。 截至23日,九连墩1号墓文物清理工作暂时告一段落。到目前为止,共清理出696件文物,其中包括钟、鼎、簋、镬、人擎灯等价值极高的精美文物。由于发掘时一直雨雪连绵,墓内出土的大量文物无法及时进行彻底清理。专家猜测,出土文物里面可能夹杂有少量的竹简,个别器物上也可能有铭文,相信随着对出土文物的进一步研究,墓主人的身份不久就会大白于天下。目前1号墓发掘工作已接近尾声,考古工作者将集中精力,发掘保存完好的2号墓。 湖北九连墩楚墓出土大批乐器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2000多年前古人演奏的瑟、笙是什么样子?正在发掘的九连墩战国楚墓2号墓将让人一饱眼福。到23日傍晚为止,2号墓已出土两副保存完好的漆瑟,以及笙、竽、鼓、钟等大批乐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红星介绍,经过长时间的抽水,22日下午从2号墓中取出了2副保存完整的漆瑟,瑟上还保留有弦痕。在以前的考古发掘中,漆瑟虽有过出土,但都没有弦痕,这次属首次发现,对研究古瑟的制作材料和工艺有很大帮助。 据王红星介绍,2号墓中还发现了笙、竽等乐器。让文物专家感到兴奋的是,笙和竽上还保留有簧片。由于以前没有簧片实物出土,专家对古人采用什么材料制作簧片一直没有结论,2号墓笙、竽的出土,将有助于专家解开古人吹奏乐器簧片制作材料之谜。 专家还在2号墓中发现了钟、鼓等大批乐器,目前已有数只编钟出土。据专家介绍,他们看到露出水面的编钟有11个,估计数目会更多。为了保护文物,2号墓的发掘目前采取分层抽水办法,专家估计,随着发掘工作的深入,今后会有更多乐器出土。 另据介绍,经考古专家初步鉴定,22日于九连墩战国楚墓出土的一套34件编钟,其数量和规模是继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和2号墓出土之后,位列第三位的楚系墓葬出土编钟。 据现场参与考古发掘的专家李幼平教授介绍,经过清理,这套编钟共计34件,分三层排列,其中上两层为小编钟,均为11件,底层为12件较大的编钟。李幼平说,1978年随州擂鼓墩出土的国宝级文物曾侯乙墓编钟,全套共65件,是目前发现的数量最多、最壮观的编钟,音色优美,音域宽广,音列充实,举世震惊。与此同时,还在2号墓中出土了一套36件编钟。与这两套编钟相比,九连墩1号墓编钟相对较小,钟体上也没有刻有铭文。 钟分为钮钟、甬钟、镈钟三类,有从大到小不可颠倒的组合关系,因而称之为编钟。“八音”之中,楚人所爱以钟为最。钟作为一种乐器,也成为楚国重礼器,是王权的象征。楚人曾大量铸钟,并且掌握了较高的青铜器冶铸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