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娱乐信报
昨天,本报记者随同“具茨天书”发现人刘俊杰、河南省考古专家以及当地媒体一行人前往具茨山。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在具茨山上,除了那些“神秘符号”之外,竟然还发现了一座“都城遗址”。专家们经过考察后表示,由于目前尚缺少相关证据,此遗址尚不能断定具体年代。
同一种雕凿凹槽在山上出现了5处
虽然发现少量瓷片但年代并不久远
巨石上发现人工凿琢的圆洞
具茨山上的石砌房屋遗址
石砌屋墙有一人多高
山顶出现“石砌房屋”残迹
昨天上午10点多,探访队一行十几人驱车前往具茨山。探访队来到位于具茨山系东部的老山坪山脚下。“在这座山上,除了有许多神秘符号之外,还有一个‘奇物’——一座巨型的都城遗址。”刘俊杰用手指着山头告诉记者。
爬上山顶后,大家眼前出现了几座“石砌房屋”的残迹,再放眼远望,一大片“石砌房屋”绵延不绝,并且,在附近的几座山顶上,都坐落着这样大面积的“石屋”残迹。
7片“石屋”绵延五峰
走近“石屋”,记者看到,每处“屋墙”残迹的面积并不大,均由石砌而成,每处“屋墙”相隔很近,且排列规整。刘俊杰告诉记者,在具茨山上,残存着近530多所这样的房屋遗址。如果按每所两间计算,有超过1000间房屋。
“这座超级部落遗址共由七个中心小聚落组成,石砌‘城墙’跨越了五座山峰,把7个聚落全部包围起来,其中六座外围聚落环卫着一个中心聚落,此中心聚落更有一道石砌内‘城墙’。”刘俊杰说,“这个中心聚落正中有一官署式建筑,坐落在山峰上,南北长28米,东西宽17米,共计476平方米。如果把附属的保卫建筑算上,其南北长为36米,东西宽21米,共计756平方米。”
专家:可能是军事要塞
记者了解到,具茨山东西长约80里,南北长约50里,包括几十座山峰。
这个聚落遗址坐落在具茨山的老山坪,海拔765米。比较特殊的是,老山坪三面均为悬崖绝壁,通往山顶上只有一条可走之路。在半山腰西北方向的一个隐蔽之处,探访队还发现了一处天然的自然泉。据专家推测,这里应该是一个取水点,证明以前山上应有充足的水源,可以保障居民的生活。
“这有可能是一处天然的军事要塞,”随行专家,中国太平洋学会黄河文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河南省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新斌说到。
令专家奇怪的是,在几块岩石上,大家还发现了几个雕凿均匀的凹槽。专家表示,岩石上有这样的凹槽,应该是人工的,但凹槽具体是做什么用的,代表着什么含义,具体研究则还需要与整个建筑群联系起来。
居民:也许是抗战军事要地
上山前,记者发现,山脚下居住着几户山民。如此大规模的“城墙”残迹,难道就不曾引起当地山民们的注意吗?
一位年龄较大的山民则表示,那些石砌的残迹有可能是抗战时期或更早些时候的军事要地。
具体作用还待考证
如此大面积的石砌残迹到底曾是做什么用的?它又出现在什么年代呢?
对此,张新斌所长表示了自己的看法:“这样一个大面积的构筑群,很可能是以前人类居住的一个地方,很有可能是一个具有军事性质的建筑群或城堡。这个建筑群规模、结构都非常复杂,而且从整体来看,它的布局完整,分有内城、外城,应该说当时人们构筑这样一个建筑群肯定是有目的的。”
张所长同时也表示:“现在,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这座石砌遗迹的具体年代目前还无法鉴定,这样的话,就不能确定它的价值。比如,有可能是抗战时期的一个根据地,用来剿匪的要塞,但也有可能是早期古人类的聚落。由于目前没有找到相关的证据,这些疑问都不能确定,更不能排除。”
张所长说,陶片可以起到断代作用,如果能在山上找到一些陶片的残迹,也许会对鉴定此建筑群起到一定的帮助。
张所长表示,老山坪所属的具茨山,作为中原的一个核心地区,有很多关于黄帝的传说和记载,这一地区也是河南省考古研究的重点地区。此外,人类居住最早的时候是在山区上居住的,而今此山上发现了这样一些“不明”建筑群,其是否为中原地区的早期遗存,这一点还需要深入研究。
“具茨天书”具有三大特点
有望自成“中原岩画”体系
记者发现老山坪上岩石分布的“神秘符号”并不多且不密集。此前曾有专家认为这些神秘符号是我国早期的岩画,对此,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李立新博士没有否认,他表示,“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我想它肯定代表着一种特殊的意义,也有可能与中国文字的起源有所联系。”
李博士告诉记者,我国岩画有三大体系,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北方、西南和东南地区,但感觉这座山上面的岩画与其他地区的岩画有所不同,具有三大特点。
首先,在我国北方等一些地区发现的岩画一般都是大片且较为集中,而此次看到的岩画分布比较零散。其次,一般岩画是涂有颜色的,但此山上所发现的这几个图案却没有任何有涂料的痕迹。再次,一般岩画的图案多为动物、植物等,但这些岩石上面刻的多为几何符号,圆点、棋盘等。李博士表示,这些几何图案是否就是早期人类文字的雏形,还有待于考古专家们的研究。
专家还认为,《水经注》上记载,中原地区有岩画,但一直没有被发现。此次具茨山中发现岩画,有望改变现在对岩画的分类,具茨山岩画可以自成“中原岩画”体系。(撰文 记者 张 迪 摄影 记者 王 巍)(摘自:新华网)
孙洁摘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