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晚报
完整的“喙嘴翼龙”化石。
傅仁义研究员在考证“喙嘴翼龙”化石。
“翼龙”复原图,上面带尾部的为 “喙嘴翼龙”。
“我从事30多年的‘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还是第一次看到如此完整的‘喙嘴翼龙’化石。”2月23日,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傅仁义先生在一位收藏家处看到这件翼龙化石时,惊喜地感叹到。
完整“喙嘴翼龙”出世
据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收藏家介绍,这块翼龙化石,是他通过朋友,从辽宁西部的北票地区买到的。
记者看到,该化石上的翼龙骨骼完好无缺。经过傅仁义先生鉴定,这是一具“喙嘴翼龙”的完整化石。经测量,该翼龙头长21.5厘米,前上肢各长28厘米,前下肢各长57厘米,末端各保留着3个“龙爪”,后上肢各长9厘米,后下肢各长18厘米,脖长15厘米,身体长13厘米,现存体宽35厘米,胸椎、尾椎有所叠压。
距今1.5亿年
傅仁义先生介绍说,距今2.3亿年前的“中生代晚三叠纪”,开始出现翼龙。该化石为翼龙类的“喙嘴翼龙”,出现在距今1.5亿年的“侏罗纪”,到距今6500万年的“晚白垩纪”,才随着恐龙灭绝而灭绝。翼龙为空中飞翔的爬行动物,也是地球上最早飞翔的脊椎动物。
“中生代”的“空中霸主”
该化石上的“喙嘴翼龙”,其特点是脖子较短,头大、沉重,有细小牙齿;飞翔时,“喙嘴翼龙”的前肢与后肢之间,扯开一张舵形“皮膜”,供展翼自由飞翔;“喙嘴翼龙”1米多长的角质皮膜尾部,在飞翔时起到平衡作用,但因角质皮膜不能石化,未能在该化石上保留下来。“喙嘴翼龙”胸骨十分发达,能够调动两个前肢及舵形“皮膜”,在空中自如地控制飞行。从该化石分析,这个“喙嘴翼龙”飞行时,翼展能够达到1.8米至两米宽。“喙嘴翼龙”专门食用鱼类、爬行动物,又能在天空高高飞翔,所以被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领域学者们称为“中生代”的“空中霸主”。
火山爆发留下化石
该“喙嘴翼龙”的家乡在辽西地区。辽西地区为陆相、湖相地层,“中生代”时,当地气候温暖,植被繁茂,水系广阔,适合动物、植物栖息生长。考古实践表明,辽西地区曾经生活着鹦鹉嘴龙、禽龙、孔子鸟、中华龙鸟、各种鱼类、繁多的植物等。“中生代”时,辽西地区火山十分活跃,经常爆发。之所以在辽西地区发现众多的鸟类、恐龙类、鱼类、植物类化石,是由于当时突然出现的一次火山爆发,大量的火山灰,遮天蔽日地覆盖了大地,填充了湖泊,将所有的动物、植物统统掩埋在炽热的火山灰下,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化石。傅仁义先生介绍说,“中生代”地球没有四季区分,总是十分温暖,各种植物生长茂盛,十分适合恐龙生存。但后来地球气候发生变化,逐渐出现了四季,恐龙不能适应寒冷天气,到了冬季树木凋零,断绝了恐龙的食物,恐龙便逐渐死亡,直至最后灭绝。
完整“喙嘴翼龙”化石首见
傅仁义先生介绍说,以往,在辽西地区曾经发现过郝氏翼龙、东方翼龙、弯齿树翼龙等翼龙的化石,但都支离破碎,更没发现过完整的“喙嘴翼龙”化石。据权威资料表明,在德国、巴西、南美洲、日本、印度,也曾经发现过“喙嘴翼龙”化石,但全都是零碎的某个骨骼局部,迄今为止从未发现过完整的“喙嘴翼龙”化石。
据介绍,我国的内蒙古、甘肃、浙江地区,也曾发现过零星、散乱的“喙嘴翼龙”化石,但完整的“喙嘴翼龙”化石,始终未能面世。能够见到完整的“喙嘴翼龙”化石,已经成为中外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人员的一大夙愿。
该化石属特级国宝
傅仁义先生介绍说,辽西热和动物群地区,早已成为国内外古脊椎与古人类科研专家、学者关注的区域,因为那里蕴藏着无法估量的化石,是世界上研究鸟类起源、古脊椎动物、古代植物的宝藏。
傅仁义先生认为,这件完整的“喙嘴翼龙”化石,不仅为国家特级文物,更是世界上所有研究古脊椎与古人类学者、专家们眼中的无价之宝。这个“喙嘴翼龙”化石的“出世”,对研究“喙嘴翼龙”的起源、演化、消亡过程,“中生代”的地理、气候、动植物、生态、环境等状况,以及其它恐龙、鸟类、植物、鱼类之间的生态关系等,均具有不可估量的学术价值。(记者 邱宏 文/摄)(摘自:新华网)
孙洁摘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