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自己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的动物地理区系。这种动物地理区系一般有几种模式,其中一种模式是和板块分离即地理隔离有关。所以动物群的研究,将会为复原泛大陆分离过程和模式提供重要信息,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重要证据。
其次,有证据显示,这一时期气候变化很大。那么,这种气候变化对生物群产生了多大的影响?环境以及气候变化和动物演化之间有什么耦合关系?这是一个很大的命题,需要很多地质、化石样本来分析。我们希望通过发掘能够找到答案。
新疆:可能刷新“亚洲最大”纪录
昌吉是一个恐龙研究的经典地点。1928年,古生物学家袁复礼教授曾在昌吉境内找到一些类似哺乳动物的化石;后又发现一系列恐龙,包括世界上保藏最精美的食肉类恐龙———中华盗龙。1987年中加联合科考队又在昌吉将军戈壁附近发现了亚洲最大的恐龙———中加马门溪龙,长约20余米。
自2000年起,徐星领导的课题组开始在新疆昌吉境内出露的石树沟组的一系列化石点进行野外科考和发掘工作,取得了大量的成果。截至目前,经发表的论文证实,在新疆生活的恐龙种类达到10—11种,有剑龙、奇台天山龙、中华盗龙等,包括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暴龙类和角龙类———五彩冠龙和道氏隐龙。
徐星告诉记者,8月26日中央电视台进行现场直播的1号点和2号点产出的主要是大型植食性恐龙化石。从已经暴露的骨骼判断,1号点的恐龙个体巨大,有望超过附近发现的中加马门溪龙正型标本,成为新的亚洲最大的恐龙,2号点可能包括一种新的恐龙物种。准确的鉴定需要进一步的发掘工作。
宁夏:可能埋藏“亚洲最新”物种
据徐星介绍,该课题组自2005年起,开始了宁夏灵武恐龙化石点的发掘工作。该化石点代表宁夏境内的第一个恐龙化石点,填补了我国恐龙研究在区域分布上的一项空白。从已经暴露的情况看,该化石点至少包括7具恐龙骨架,保存完整,骨骼相对关联,代表我国保存最好的食草大型蜥脚类恐龙化石点之一。
蜥脚类恐龙四肢粗壮,脖颈修长,体长可达40米,体重可达四五十吨。目前初步观察表明,这些恐龙化石代表一个新的物种,可能属于梁龙类,是发现于亚洲境内的第一个梁龙类化石纪录。这一发现,不仅对于距今约1.5亿年前的大型恐龙———梁龙类的起源与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中生代生物地理区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信息。相关的研究将为泛大陆的分离过程与模式研究提供关键信息。
让专家们感叹的是,灵武恐龙化石遗址不仅分布集中、面积较大,而且由于当地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重视,周边环境未被破坏,保存程度几乎完好,因而考古价值很高。这个重要发现,为研究宁夏地区远古时代的地理、气候,探讨恐龙的繁衍、迁徙、消亡等诸多问题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