鳍鱼类相似,但其颅顶甲表面具有与原始肉鳍鱼类化石类似的粗糙小孔,这立刻吸引了研究人员的眼光。此后三年多的时间里,朱敏等人对这些标本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其命名为晨晓弥曼鱼。属名“弥曼”,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弥曼命名,献给了这位中国肉鳍鱼类研究的开拓者,种名“晨晓”则取开始、开端之意,喻其处于硬骨鱼类祖先位置,也象征其为硬骨鱼类起源研究的黎明曙光并为之带来希望。
晨晓弥曼鱼兼具原始辐鳍鱼类和原始肉鳍鱼类的特征,既有类似辐鳍鱼类的颅顶甲,其膜骨(不经过软骨阶段而直接形成的硬骨)表面又覆盖有类似整列层的组合结构。整列层是肉鳍鱼类所独有的特征结构,位于膜骨或鳞片表面。标准的整列层结构,或者说是与肉鳍鱼类进步类型的整列层结构,是由孔管系统(一种四通八达的网络状结构)和单层的釉质-齿质结构组成。与之对应的,在辐鳍鱼中是多层的釉质—齿质结构,而这种结构也存在于现已绝灭的棘鱼类中。与标准的整列层结构所不同的是,晨晓弥曼鱼的类整列层结构虽然具有整列层结构的孔管系统,但其表层是一种多层的釉质—齿质结构,而非单层结构。这说明弥曼鱼的多层釉质—齿质结构是一种原始的特征,而肉鳍鱼类进步类型整列层结构的获得,先是孔管系统的获得,然后才是单层结构的获得。弥曼鱼独特的特征组合提供了硬骨鱼类起源、演化的关键信息,揭示了硬骨鱼类祖先形态模式和整列层结构的获得是逐步产生的。对于整列层孔管系统的生物学功能,长久以来争论不休,有学者认为孔管系统是生物体的脉管系统在生物体死后留下的痕迹,也有学者认为孔管系统是神经或腺体结构在生物体死后留下的痕迹。弥曼鱼的发现为脉管假说提供强有力的证据。在此基础上,朱敏等人对晨晓弥曼鱼进行了系统学分析,认为其代表了迄今所发现的最为原始的肉鳍鱼类。
弥曼鱼在云南的发现,再次证实了朱敏等人2001年所提出的中国南方是肉鳍鱼类起源中心的认识。这是朱敏研究小组自1999年来第6次将硬骨鱼类、四足动物起源的研究成果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这些研究成果被应用于分子钟(利用生物大分子进化速率的恒定性推测生物起源的年代)的校准,对于分子速率的确定起了重要作用。根据系统学和化石记录等所提出的四个限制条件完整的(well constrained)分子钟校准点中,肺鱼-四足动物的分化点是其中最早的一个点。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