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武汉4月25日电(张继民 康群) 140多年来,国际古生物学界流行一种看法:认为瓶筐石类物体属于古藻类植物。长江大学研究人员刘秉理近年来经过探索否定了这一观点,认为大量证据表明此类生物应归于多孔动物门,是一种滤食性底栖动物。这类奥陶纪生物礁动物又为油气生成提供了条件。
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在奥陶纪生物礁研究领域一直无人涉足,以致国际学术界认为中国不存在奥陶纪生物礁及其造礁生物。1990年我国学者首次在湖北松滋刘家场发现早奥陶世生物礁,继而又在湖北宜昌黄花场发现了与刘家场同时代的生物礁,引发重大影响。有的外国学者以此推论,在奥陶纪时期,我国扬子区和华南地区应与北美等地区处于同一古生物地理区。进而又推断当时古生物迁徙路径以及当时的古大洋环流状况。
出于寻找油气资源的需要,近年来长江大学研究人员在造礁生物研究上又取得重大进展。经对瓶筐石类物体研究,解决了140多年来一直存在争议的生物属性问题,指出国际上流行的将其归属藻类植物是错误的,它属于滤食性底栖动物,应归属多孔动物门。此外,研究人员还在一些地区发现了大量造礁苔藓虫类和蓝绿藻类,以及大量造礁海绵类动物,其中很多属种是国内首次发现。
生物礁是一种独特的生物群落,只能在温暖清净、阳光充足的热带亚热带,深度为数米至30米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