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月12日电 过去的研究一直认为中生代的哺乳动物都是些像鼠、鼩一样的小动物,昼伏夜出,以昆虫为食,委屈地生活在恐龙的阴影下。但最近在辽宁西部早白垩世(约一亿三千万年前)地层中,新发现的一种名为巨爬兽的哺乳动物身长竟一米有余,体重达14公斤。而在另一种个体稍小的强壮爬兽的胃中竟然找到它吞食后尚未消化的鹦鹉嘴龙骨骼。这些新发现大大改变了人们以往的认识,原来有些大的中生代哺乳动物可能是肉食性的,甚至可以和恐龙争食,争地。这是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胡耀明、王元青、李传夔及美国纽约自然博物馆华裔科学家孟津等研究的最新成果,该成果发表在1月13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
中生代哺乳动物吃恐龙,在化石发现前,是人们无法想象的事情。但确凿的化石证据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据专家介绍,在新发现的爬兽上腹部保存了一团叠压着的骨骼。这团骨骼经科学家观察比较后认定它是属于一婴年个体鹦鹉嘴龙。从骨团上恐龙的牙齿和肢骨分析,专家估计鹦鹉嘴龙身长12—14厘米,约是爬兽的三分之一。
科学家们在比较了现生的以腐肉为食的哺乳动物后,结论是:它吃的是捕捉到的活龙仔。所以科学家们推断,爬兽极有可能是主动猎食者。这一推论大大改变了以往中生代哺乳动物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认识到它们之中也有个体比小龙还大的,以捕食小型脊椎动物和其它动物为食的,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