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6月17日电(记者游雪晴) 记者今天从国家文物局了解到,湖北省随州曾侯乙墓坑椁木自2002年1月12日排干积水,开始实施脱水保护两年多来,椁木缓慢脱水,整体稳定,效果良好,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日前湖北省文物局组织召开了“曾侯乙墓遗址椁木疏干脱水和增加工程”论证会。评审组专家实地考察后认为,曾侯乙墓椁木脱水及墓坑疏干工程实施数年效果良好。几年来的监测证明,疏干工程不会对墓坑基岩产生可塑性形变等影响。
曾侯乙墓因出土曾侯乙编钟等大批珍贵文物而闻名于世。其遗址自1978年发掘后,一直采用自然回水浸泡保护。1999年1月,曾侯乙墓一期疏干工程破土动工。2002年又实施了二期椁木脱水保护工程。但在二期施工中,由于随州市政建设方案的改变,原疏干脱水工程方案中的东部和北部截水沟工程无法实施。面对新的情况,疏干脱水工程项目组专家提出了增加东、北部疏水巷道,与东、西部截水沟连通实施排水疏干的修改方案。审组建议,在疏干、脱水工程中应加强观察、监测,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工艺和工程措施;为保证曾侯乙墓的安全,应该立即制订工程实施方案上报审批,尽快实施。
湖北随州曾侯乙墓遗址作为含有大型饱水木构件的墓葬遗址的典型,成为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文物保护技术与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的子课题《遗址大型饱水木构件原址保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