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发现新线索。
已深入人心的“小行星撞击说”曾在一段时期主宰过恐龙灭绝的理论,成为破解本世纪世界十大科学之谜的宝典之一。“小行星撞击说”的提出者——美国科学家、著名的诺贝尔奖的获得者阿尔瓦雷兹根据白垩纪晚期的地层中富含铱元素的异常现象,认为约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一颗直径为10公里的小行星突然脱离轨道,与地球相撞而-,从此地球上尘埃闭日数月之久,由此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停止,恐龙赖以生存的植物也随之死亡,食物链的中断引发出一系列的疾病乃至生理上的失调,最后上演了这幕悲剧。这一假说理论最有说服力之处在于酿成恐龙灭绝这种大规模的动物灭绝事件祸首,唯有天地之间的突发性大冲撞才可能具有如此之强的杀伤力。但是,也存在不能自圆其说之处:这类撞击事件是否在全球恐龙出现的地方都可找到证据(包括铱粘土的异常层);再者,白垩纪之前诸如侏罗纪的恐龙成群死亡的原因又如何解释;还有,这种强大的撞击事件,为什么只伤害了恐龙,而跟恐龙一同共处的其他动物在白垩纪晚期能逃出厄运呢?一连串的疑问,使“小行星撞击说”难以经受考验。
图1:白垩纪末期兴旺而繁荣的恐龙群
图2: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情景模拟
近年来,科学家们又转从现生动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依相存关系中找到了灵感,因为生物与环境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在生物界得到清晰的反映,也必然会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及死亡产生影响。由此,将早期认为是突发事件的发生导致恐龙灭绝的观点逐渐转移到因渐变积累的过程形成的结果,追究恐龙生存时代环境的变化,突出表现在空气中O2与CO2含量组成、食物类型的更替(裸子植物发展到被子植物)以及气候的变迁等方面,这些条件的改变,使得恐龙在进化过程中,逐渐无法适应而被淘汰。
图3:远处尘埃升腾,热浪滚滚传来。
图4:滚动的浆液汩汩迩来,看来是穷途末路。
图5:来自宇宙的射线将其中逃命的三角龙紧紧罩住,经受着夺命的考验。
笔者也曾对发生在四川的大量侏罗纪恐龙的集群死亡的原因进行过研究,在尽可能地排除恐龙死亡后来自外界环境对恐龙骨骼造成的污染的情况下,测试结果令人吃惊,在上百个恐龙骨骼的样品中,几乎均存在有毒的砷元素、铬元素以及放射性的铀元素的高异常含量,而在环境中是绝对没有如此之高或甚至根本无指示信号的含量,说明的确是遭受过污染,然而污染源的寻找却远非易事,我们知道,地球表面的很多元素富集或缺失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运动的,我们不好去寻找到曾经发生过的细节,于是,有关缘由的多元解释就产生了,目前还在对污染源分析进行着探索。其次,恐龙从兴盛到灭绝的过程,也是比较漫长的经历,并非是在一朝一夕间完成的。所以,对于恐龙灭绝的探讨,需要在不断的积累中,才能找到希望。今天,我们再也无法看到活生生的恐龙,只能借助一些先进的方法和手段,采用正确的研究思路,逐步来突破。否则,人类将会对此永远困惑下去。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