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座城”换这块宝玉,才有了流传至今的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机智动人的故事。十五城换一璧,从中可见这块璧在当时的身价非同一般。后来秦国灭赵,“和氏璧”落入秦国,随后制成宝玺,上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八字篆文,秦始皇想传世,因此又改称“传国玺”。
直到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船巡游到洞庭湘山,突然狂风大起,惊涛翻滚,几乎将船倾覆。为了祭祀天神以平静波浪,秦始皇忙将“传国玺”抛向湖中。至此,有关“传国玺”的下落,真真假假的故事一再传开了。到了元、明、清时代,市上常有“传国玺”的消息,可惜从未见到“传国玺”的真品,如清初故宫藏有39方御玺,其中一方文字图案极像“传国玺”,但公元1746年乾隆皇帝从中选定25方宝玺时,这方被视为赝品而剔除在外。
故事到这里,我们肯定会发问:真品的“传国玺”现在到底在哪儿?千百年来,说法种种,但至今尚未得出确切的结论。同时,我们不禁会想到,这件宝物真有如此珍贵吗?
就“和氏璧”的实际价值而言,今天看来,无论是从材料还是做工,都不是珠宝玉石中的上等精品和上乘之作,仅是这一家族中的普通一员。这种矿物材料的商业名称叫“光谱石”,专业学名叫“拉长石”,和它类似的矿物我们最常见的是用于建筑石材的花岗石中肉红色的“正长石”和灰白色的“斜长石”,作为拉长石,由于在某个方向可以闪现出象太阳光谱的七彩而得名“光谱石”,这仅是一种特殊的光学效应,偏离这个方向就难以观察到。近年来,随着矿物材料的不断开发,这种材料也时有报道,还常加工成小工艺品用来销售,真应验了“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说法。
然而,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和氏璧”有如此强大的魅力呢?在历史上更换主人达百余次,其间常伴随着激烈的勾心斗角和血腥的残杀,一方封建帝王的玺印,不知吞噬了多少生命。让我们还是回到历史中来寻找答案:“和氏璧”在当时除了因材料稀少和色彩迷人吸引历代君王外,更重要的是刻字成玺印后,已作为一种皇权的象征,谁拥有它就意味着获得当皇帝的资格,因而历史上那些想当皇帝的人,象猎犬追逐猎物一样,拼命想占有它。类似的情形,在封建社会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到这里,我们该完全领略到了掀开盖头后“和氏璧”的真面目了吧!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