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align=left> 在澳大利亚期间,我们在城市中目睹了很多“大脸盘、高颧骨、黑肤色”的澳大利亚土著人种,他们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但是,最有吸引力的就是有机会见到有了有袋类动物,在森林、在农田,在靠近这些地方的公路边,有袋类时时会跃入视线。
有袋类动物是哺乳动物中的一类早期原始动物,今天还有部分存在地球上。但分布面积小,而且数量也很少,主要集中在澳洲。当你还不知道有袋类的科学含义的时候,请记住有袋类首先是一类原始的哺乳动物。原始到什么程度,当然还不是最原始的卵生哺乳动物。像针鼹、鸭嘴兽需要在洞穴里孵出带壳的卵,等幼体破壳孵化出来后,还得吸舔母亲身上像汗腺一样分泌流进腹股沟里的液体,就像人类的乳汁,这样一天天成长。最为原始的是针鼹和鸭嘴兽的直肠、泌尿和生殖口都是共用一个肛门孔。就是这样原始落后,但它们也是哺乳动物在早期演化的必然经历,而且现在还有呢!我们将要讲述的有袋类则比它们进步多了,形象地说有袋类就是这类动物在腹部有个袋子。等临近哺乳期,这个袋子才会明显地变大。有袋类妈妈不在胎盘上哺育小宝宝,幼儿在子宫发育成长的时候没有从胎盘汲取丰富的营养,没等发育成熟就出生坠地,这时小宝宝就一头扎进母亲在腹部像肚兜样子的“育儿袋”里,咬住母亲的乳头,虽然母亲也心疼孩子,但只能通过定期喷射乳液给孩子提供营养。等长大能独立生活时才离开了育儿袋,这时母亲的袋子又收缩变小。最著名的有袋类就是袋鼠、袋狼、袋熊、袋犬等等,它们在澳大利亚人们的眼里可是“贵宾”呢!
在澳大利亚的地盘上,除了有带“肚兜”的有袋类动物,还有比它们更原始的哺乳动物,像针鼹、鸭嘴兽,这些都是澳大利亚的“土著居民”。不过,近年来由于不法份子大肆捕杀以及不断恶化的环境造成的影响,有袋类中的袋狼在前些年就已经灭绝了。
远眺澳洲的原始森林,有袋类出没其中
已经绝灭只有陈列在玻璃柜中的袋狼
“有袋类”的私生活
在国家公园,我们参观了人工饲养的树袋熊——考拉。考拉主要靠吃桉树的叶子为生,而考拉作为澳大利亚的国宝,所以连桉树也自然而然成为澳大利亚的国树。
考拉在澳大利亚主要分布的东部森林,个体不太大,最大的不过20公斤,5—6公斤的较多,考拉整日生活在桉树上,就连休息的时候也从不离开。考拉除了吃桉树叶子外,人工饲养还可以吃苹果,但比较挑剔,常常喜欢干净的削皮苹果。在考拉的身体里,有1/4是食物,考拉本身不喝水,水分的补充主要通过吃桉树叶获取的,所以,澳大利亚的土著人称呼的考拉“Koala”意思就是不喝水。当考拉进入生育季节后,幼年的小考拉会在育儿袋里停留6个月,此后的6个月就爬在母亲背上,慢慢才可以在桉树上独立生活。考拉的牙齿和爪子比较锋利,但一般不与人发生冲突。在自然界考拉的老年期为18岁,人工饲养时寿命就可以延长一些。这些都是第一次亲眼看到,有些还是教科书上没写的。
贪婪的考拉嘴里吃着苹果,旁边放着桉树
此外,这里袋鼠的类型也很多,它们以森林生活为主,幼年看上去就像兔子一样。不过,最招人喜欢的就是生育期间在腹部坠向来的育儿袋,以及奔跑时前腿和后腿同时向前跃出,动作有些像长颈鹿奔跑的姿态。袋鼠的颜色很多,分成红袋鼠、灰袋鼠、黄袋鼠等,它们都在森林陆地上生活,还有生活在树上比较另类的树袋鼠。在澳大利亚的森林高速公路上,我们就看到未及闪念被飞驰行驶的汽车压死的袋鼠。由于它们在森林里频繁穿梭,特别是到了夏天森林里气候炎热,袋鼠到处奔跑在寻觅舒适的地方。尤其是森林火灾的发生,袋鼠不得不逃出林中火海,难免不遭到意外的伤害。
毛色红润的红袋鼠
“地质历史”造就的居民
有袋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实际上,在距今7000多万年的白垩纪晚期和第三纪早期的时候,有袋类几乎遍布于世界的大部分地区。在亚洲、欧洲、北美和非洲等大陆,进入新生代,随着高等哺乳动物—真兽类(有胎盘类)的兴起,大量发展占领了绝对的优势,有袋类在生存竞争上渐渐处于劣势,特别是成为食肉类动物的捕食对象时,它们相继绝迹。而澳洲、南美洲,在7000万年前就已经与其他大陆分离开成为独立的岛屿,再加上分离之前有袋类便占据了这两个地方,形成一个“世外桃源”,孤立于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不仅食肉类等高等哺乳动物未能侵入,而且气候环境也没有太大的变化。到了新生代的时候有袋类就开始在南美洲和澳洲岛屿上大量繁殖。但是南美洲在临近第三纪晚期的时候,由于与北美的地块又一次结合在一起,这时北方的有胎盘类便大举进攻,直接侵入南美,从而使极度发展的有袋类在南美洲也逐渐灭亡,从此,澳洲就成为有袋类的真正避难所,还使得有袋类动物能够幸运地生存至今,并且由于适应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发展了类似于高等哺乳动物的各种生态类群,这就是今天只能在澳大利亚能见到有袋类的原因。
现在澳洲岛屿所处的位置和形态
像鸭子一样的鸭嘴兽注视着什么?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