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世界史研究所、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物出版社、辽宁省文化厅、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学、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赤峰市文化局、内蒙古赤峰学院、大连旅顺博物馆、大连现代博物馆等单位的38位学者出席了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王巍致开幕辞,辽宁师范大学副校长韩增林向各位来宾致欢迎词。会上,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做了重要讲话。
会议先后由田广林、田立坤、朱乃诚、段宏根、塔拉、王巍主持。会议围绕辽河流域的新石器文化及其谱系、聚落形态、文明进程的阶段及其特点、宗教祭祀、红山玉器、以及辽河流域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及对其文明起源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其中郭大顺回顾了辽河流域文明起源研究的历程,重点总结了苏秉琦先生对辽西古文明研究的贡献,并对今后辽河流域史前考古和文明起源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设想。索秀芬对兴隆洼文化进行了综合研究,认为兴隆洼文化依地域特征可分为白音长汗类型、查海类型、东寨类型,年代范围为BC6400—BC5200年,可被分为四期,其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采集业是农业经济的补充。朱乃诚以红山文化兽面玦形玉饰(玉猪龙)为研究切入点,分析红山文化年代的下限和小河沿文化年代的上限,认为红山文化晚期与小河沿文化早期是并行存在的,红山文化的衰落、中断可能与小河沿文化的兴起有关。刘国祥介绍了2005年西辽河上游地区史前聚落的调查收获,从聚落演进变化的角度分析问题,认为红山文化时期该地区聚落数量和规模都大幅度增加,应是该地区文明化进程中重要阶段。田广林对辽西地区文明起源谈了几点认识,就辽西的文明化进程他认为红山文化晚期的辽西社会已走进了文明社会的边缘;至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该地区出现了城邑,进入了文明社会。朱延平分析了红山文化彩陶纹样的文化因素,认为红山文化彩陶有些虽具有庙底沟文化彩陶风格,但主要是源于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彩陶纹饰在此前的土著文化中能找到其渊源或母体。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参观旅顺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和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最新发掘出土的文物。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