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仅有几座,形制多为圆形、直壁。所出遗物较少,仅发现少量的瓷器残片,器形有青、白瓷的假圈足碗等。
宋元时期的遗迹最多,有灰坑100多座、沟几条、陶窑2座、井1眼。灰坑平面多呈圆形,其次为长方形,少量为椭圆形和不规则形。沟一般宽0.2—0.4、深约0.5、长约数米。陶窑2座,分别位于发掘区的西部和西北部,均为竖穴式馒头窑,保存较好,形制结构相近,皆由操作间、窑门、火塘、窑室、烟道、烟囱几部分组成。操作间为椭圆形,底部向窑室倾斜;在操作间和窑室间掏挖出券顶小门;火塘位于窑室的前下方,约占窑室面积的1/3;窑室为圆袋形,口径约3.5米,底部用青砖砌成窑床;烟道和烟囱位于窑室的后方,Y1用青砖砌成长方形烟囱,在隔墙下留出7个长方形烟道,Y2是在窑壁外掏挖3个长方形竖穴小孔,底部用青砖砌出长方形烟道与窑室相通。井位于Y1的东北部,圆形,口部用石块垒砌,由于水位较浅,未清理到底。该时期的遗物有瓷器和陶器,主要器形有黑、白、青或青花瓷的碗、碟及灰、红陶罐、缸、青砖、瓦等。
陶窑及周围相关遗迹的揭露是这次发掘的重要收获。战国遗迹主要集中于发掘区西部的陶窑附近,灰坑内的堆积包含有大量的红烧土块、木炭灰、残陶器及制陶工具等,有的坑较大且不规则,推测这些坑与陶窑有关,或许是烧陶器时的取土、垃圾坑。另外,陶窑火塘内残存的烧陶器具及灰坑内同类器物的存在,为寻求这些遗迹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更直接的物证。同样,在宋元时期的2座陶窑周围,也发现了许多大型坑、长条形的浅坑或沟及水井等遗迹。由窑室内遗物推测,Y1用于烧瓦,Y2烧青砖,它们与同期的周围遗迹可能反映了从取土到烧造的生产场景。由此推测,该发掘区当为战国日用陶器及宋元时期建筑材料的烧造区。它们均布局于聚落的边缘,规模似不大,可能反映了当时社会手工业的组织形式,对推断发掘区的功能及其该遗址的整体布局提供了重要参考信息,对探讨当时制陶手工业的发展亦具有较大价值。
< 1 > < 2 >
|